出国留学网

目录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

【 liuxue86.com -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16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即将进行,各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也要适当做做练习。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卷及答案”,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语文全真模拟卷及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学王安石《伤仲永》时,教师推荐了几篇议论性文言文,建议学生积累阅读,下列不适合推荐的是(  )。

  A.《曹刿论战》

  B.《鱼我所欲也》

  C.《马说》

  D.《公输》

  2.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并归纳中国文学作品之最,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无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记》

  B.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班超的《汉书》

  C.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D.《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

  3.在初三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古代诗歌流派的相关知识,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建安七子”是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踽、应玚、刘桢

  B.边塞诗派是盛唐诗歌的主要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代表作有高适的《别董大》、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王昌龄的《古从军行》和李颀的《塞下曲》

  C.“韩孟诗派”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李贺、贾岛等人

  D.江西诗派是宋代文学流派,以黄庭坚、陈师道为首,诗歌理论强调“夺胎换骨”“点铁成金”

  4.学习《桃花源记》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学过课文中的通假字,以下各句中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行》)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陋室铭》)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D.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5.教师在教授泰戈尔《金色花》时,指出泰戈尔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课后教师设置了一个“走进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阅读活动,希望学生去阅读文学大家作品以提升性情修养,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川端康成

  B.莫言

  C.莫泊桑

  D.海明威

  6.教师指出在元、明、清三代,我国长篇小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就这一时期产生的长篇小说进行推荐阅读,下列不合适的是(  )。

  A.《三国演义》

  B.《西游记》

  C.《儒林外史》

  D.《聊斋志异》

  7.教师在审阅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将破折号使用错误。为了让学生理解如何使用破折号,教师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句子,其中破折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风筝节上,各式纸鸢迎风起舞。其中全国最大、直径30米的巨型软体风筝——滚地龙的放飞成为节日的一大亮点。

  B.有关专家指出,白开水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天然饮料”。它既洁净,又能使硬度过大的水变得适中——(因为过多的矿物质煮沸后会沉淀),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C.他最要好的朋友——一个房地产商——告诉他,市场正在调查,眼下买房要慎重。

  D.今天,《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发表长篇通讯《春天里,这激情的足音——湖北省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纪实》,并对此发表了《心近才能生情》的评论。

  8.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设疑和提问,下列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

  A.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

  B.设问措词要精当,选择适当的设问时机

  C.设问速度适中,有必要的停顿,注意学生的反馈

  D.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就及时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对,那就不管

  9.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这种修辞手法的妙用,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B.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C.因为她曾经和一个纵火犯鬼混,那是个十足的流氓,比魔鬼还要恶三分。(艾青《莱茵河流过的地方·慕尼黑》)

  D.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10.阅读《绿色蝈蝈》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课前我们已经布置了预习任务,下面,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学生简介作者的生平,一个学生讲述法布尔小时候观察昆虫入迷的小故事)

  师:你为什么给大家讲这个故事?法布尔的什么精神品质对你产生了影响?

  生:法布尔对待生活、对待科学认真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师颔首表示赞许)

  师:我们怎么完成课文的朗读?

  (学生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希望师生合作完成。于是,教师和学生以自然段为单位,交替进行朗读)

  师:现在,请大家合上课本,思考这篇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生:这是一篇小品文,主要介绍了蝈蝈的外形特征、食物习性等内容。(师予以肯定)

  师:作者是如何引出绿色蝈蝈的?(明确:被蝉的哀号声引出)

  师:蝈蝈究竟长什么样呢?(投影展示绿色蝈蝈的图片。师一边引导学生观察,一边进行介绍,并用投影打出有关蝈蝈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文字,学生齐读,加以掌握)

  师:好,我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下面,我们速读课文,将你认为文中最好的语句勾画下来,并简单批注理由。(学生速读,按教师要求完成任务)

  生:我最最欣赏文章的第5自然段。

  师:你找得太对了!你一定很希望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吧?

  (学生朗读)

  师:你欣赏这一段的理由是什么呢?谈一谈.和大家交流一下你的见解。

  生:这一段对蝈蝈捕蝉的描写非常精彩。蝈蝈非常勇敢,敢于以小治大。我要是像蝈蝈一样,勇猛无比,那该多好,就不会有人欺负我了。(学生哄堂大笑,发言的学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教师不置可否,微笑着示意学生坐下)

  师:这是他的看法,很有个性,谁还能谈谈你自己欣赏这段文字的理由?(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学生分别说出了“生动传神的语言”“拟人手法的合理运用”“与鹰捕食云雀形成对比”等内容.教师一一肯定)

  师:你认为这段文字究竟美在哪里?请用“首先”“其次”的表述方式有条理地进行概括。(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以下对这段教学(节选)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整节课中,学生的活动占据了主要地位.师生成为彼此的倾听者和交流者

  B.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阅读较少,对文本内容解读有脱离阅读文本之嫌

  C.在学生介绍作者法布尔之后,教师直接要求学生谈一谈应该学习他的什么精神,教师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强加给学生.比较生硬

  D.对文本的鉴赏局限于第5自然段,体现了教师抓住重点段落进行重点赏析的教学思想

  11.阅读下面的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走一步,再走一步》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题是这样设计的:在下边两种情况下,你将分别说些什么?做些什么?说出来与同学交流一下。

  (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某位教师把两个题目改为了下面的内容,并且让学生们进行讨论。改后题目:父亲来到崖下。看到“我”孤身一个在悬崖上。有几种救我脱险的方法?为什么文中父亲的做法让作者“永远忘不了”?

  教师改变题目后,学生变得更有兴趣,对第一个问题的讨论,学生总结出以下几点:父亲救“我”的方法至少有三种:一是父亲直接爬上去把“我”救下来;二是先把“我”骂一顿,然后再救“我”;三是如文中父亲那样,让“我”自己下来。

  对三种救法的后果,学生也发表了许多看法。第一种,“我”虽然被救下来了,但“我”可能还会如以前那样胆小。第二种,虽然“我”会被父亲救下,但“我”的心里会有抹不去的阴影。第三种。“我”可能会摔伤。

  对以上案例的评价,不准确的是(  )。

  A.课后练习的设计有它的必要性和目的性,随意改变不利于教学内容的统一性、连贯性

  B.学生在这些讨论中。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这篇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C.教师的练习比教材中的更有深度和思辨性

  D.讨论问题让课堂更富有生命力

  12.某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某版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这一综合性学习课题时,另辟蹊径,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出发,要求学生去调查当地传承下来的相关“风流人物及其故事或诗文”,并且指出学生可从以下途径去探索、搜集或发现;一是根据地名特点去寻访、探究;二是根据地方文化档案馆或地方志去查找;三是采访地方文化专家或老人,打听有关传说或记载。对于这项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或放学后)完成。对这位教师的做法,评价不合适的是(  )。

  A.厶旨够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把课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B.将语文学习“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地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C.这位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能力

  D.该教师的综合性学习内容过于宽泛.没有切实考虑学生的能力和课余时间

  13.“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很爱自己的父母,尊敬父母的意见和决定,但有时候,你们会和父母在某件事情的认识上达不成一致,在思想上闹矛盾。这种情况下你们都是怎样处理的?《羚羊木雕》中的‘我’,就遇到了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这位教师的课堂导入用到了下列哪种导人方式?(  )

  A.解题导人法

  B.激活生活经验法

  C.情境导入法

  D.案例导入法

  14.以下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15.在执教《孔乙己》时,有学生对文中的“孔乙已大约的确死了”提出疑问,认为“大约”和“的确”不能连用,前后矛盾。对此,教师的评价最合适的是(  )。

  A.问得很好.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两个词是否前后矛盾?

  B.书本上怎么会错呢.你还是认真听课吧!

  C.上课应该跟着老师的思路来,不要自己随便发挥。

  D.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来看看这句话究竟是作者的笔误还是有意为之呢?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题,第16题20分,第17题5分。第18题15分,共40分)

  案例:

  阅读以下某版语文教材七年级课文《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6题。

  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大家知道为什么题目要说再别康桥吗?(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1920--1922年游学于此,徐志摩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两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师:现在请大家结合我们刚才所介绍的背景知识,大声地自由朗读一遍诗歌。读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一下里面生词的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

  师: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展示投影)大家刚才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些字词了吗?

  河畔(  )荡漾(  )青荇(  )榆阴(  )揉碎(  )

  浮藻(  )长篙(  )漫溯(  )斑斓(  )笙箫(  )

  (生读,师订正并出示答案)

  师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

  师:读准了字音,哪位同学来把这首诗读一下?

  (生举手读课文,同学们鼓掌)

  师(笑):(对读课文的学生)看来同学们都觉得你读得还不错!那么你自己觉得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生:……

  师:每首诗中都蕴含着诗人独特的情感,而我们要把这首诗读好,就是表现出诗人的——

  生:情感。

  师:对,要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出来。那么,如果要生动地将诗中的情感传递出来。我们在读的时候就需要——

  生: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

  生:把握好读诗的语速。

  师(笑):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读诗的基本技巧。好,那请你带着我们刚才讨论的技巧再来试着读一遍。

  (生再读)

  师:(对其他同学)大家感觉她这次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的优点就是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能够有感情地读课文了,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不过我感觉她有些地方还是读得快了些。

  师:那你觉得哪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呢?

  生:比如说“寻梦?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师:不错。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她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她读成“在我的心上荡漾了”。

  师:很好,听得很认真!要读准,一个字都不能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抒情,应该再读得缠绵一些。

  (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笑)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这种理解给我们大家读一遍呢?

  (生有感情地读诗歌)(掌声)

  师:(指名学生)你来点评一下。

  生: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更让能人感觉到一种依恋的情感。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生:(犹豫)我感觉我还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

  师:哦,这不要紧,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会读得很好的,先请坐!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地模仿。

  (听录音)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那你感觉录音和我们自己读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他自己都投入其中了,而且不仅声音有起伏变化,感情也在变化。

  师:感情在变。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对!

  师:好,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问题:

  16.请结合案例对该教学实录片段的优、缺点进行评析。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生活是快乐的

  ①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潜游;鸟儿在天空自由地飞翔;马儿在草原上自由地奔跑;浪花在大海里自由地翻滚……它们都是自由的,它们都因此而快乐。

  ②当鱼儿失去了水,它开始崩溃;当鸟儿失去了天空,它开始哭泣;当马儿失去了草原,它开始忧郁;当浪花失去了大海,它开始分解……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生存的领域,同时它们也因此失去了自由与快乐。

  ③而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意味着我们已经步入生活的“殿堂”:我们从儿童成长为少年,而我们的快乐也在逐渐减少。那时,快乐就像是那可望而不可即的大洋彼岸,与我们隔海相望。

  ④但是,总会有人能够把枯燥无味的生活榨成甜美的“汁酱”。

  ⑤正值“忙趁东风放纸鸢”时,几个伙伴在广场上一起放风筝。天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五彩斑斓,仿佛一幅抽象的油画悬挂在天空之中;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时,男孩子们纵身跳入池塘之中,在水中不停地摆动着身躯,游来游去,像是一条条泥鳅在不断地为农民革命事业而奋斗;当菊花盛开之际,无数热爱花的人开始活动了,在人群间、花市上不断寻觅着属于自己的“宝藏”;大雪飘然而至,小孩子们在户外嬉戏来弥补平日里所落下的“空缺”,他们都在于“雪朋友”玩耍。

  ⑥想着他们的快乐,望着自己的“负担”,心中倒添了些许快乐。

  ⑦我渐渐明白:原来生活并不只是单一乏味,倒是还有一些趣味在其中。

  ⑧周日,我们一家三口到了北边的一个大湖旁骑车,在那里有许多垂钓者,他们年龄参差不齐:有二十出头的大学生,有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子,也有年过花甲的老人。但是大部分人都有一个共同点——神情都很悠闲。也许他们是为了来寻求一些平静,来寻求一种“孤乐”。

  ⑨我们一路上说说笑笑,这不由得令我卸下了心中的包袱,而剩下的只是愉快的谈话。

  ⑩这天,我真正体会到了生活的愉快。而我们应该让自己的生活快乐,从而将这种快乐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问题:

  17.请从第@⑤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18.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65分)

  阅读材料,完成第19~21题。

  鲁迅《孔乙己》(节选)

  ①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成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我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②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得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已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③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2-,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④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抄抄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抄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已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⑤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⑥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2-,?”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茴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⑦有几回,邻居孩子听得笑声,也赶热闹,围住了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已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

  ⑧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单元导语

  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作品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和兴衰荣辱,往往折射出时代和社会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获得教益和启示,而且能得到艺术的享受。学习本单元,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规定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课文相关说明

  《孔乙己》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同时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也选入了此篇小说。同单元课文还有《范进中举》(吴敬梓)、《口技》(林嗣环)、《变色龙》(契诃夫)等。

  课后作业

  一、小说中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

  二、细读课文,探究下面的问题。

  1.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可以看出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作者为什么要通过一个小伙计“我”的眼光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体会一下这种写作角度与直接用第三人称描写的不同效果。

  三、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也可以另外圈点几个精彩的句子进行分析、体味)。

  1.(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

  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

  (一处用“排”,一处用“摸”,意味有什么不同?)

  2.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

  (“捞”字显示了问话人怎样的口吻?“笼”字又揭示了孔乙己怎样的心态?)

  3.孔乙已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四、对造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原因.有多种看法:有的说他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有的说是冷酷无情的社会害了他,有的说也要归咎于他自己的不争气……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同学们探讨一下。

  学生情况

  九年级。班额50人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等。

  问题:

  19.请结合第③自然段,分析文中对孔乙己细致的肖像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不少于150字)

  20.根据以上材料,确定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文体。A项,《曹刿论战》是记叙文,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以及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A项不属于议论性文言文。B项,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用打比方自然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C项,韩愈的《马说》以马为喻,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重视人才,进而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D项,墨子的《公输》通过对话形式,出色地表现了墨子的机智勇敢和反对攻伐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是墨子“兼爱”“非攻”主张生动而又具体的体现。B、C、D三项均为议论性文言文,故本题当选A项。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品常识。A项,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B项,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班固的《汉书》。D项,《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本题正确答案当选C项。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古从军行》是李颀的代表作,王昌龄的代表作有《出塞》《从军行》《塞下曲》《芙蓉楼送辛渐》《闺怨》《秋兴》等。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A项,“不”通“否”,“在不”意为“在不在”;B项中没有通假字;C项,“扳”通“攀”,意为“牵、引,带领”;D项,“知”通“智”,意为“智慧”。故本题当选B项。

  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学作家。A项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觉派作家,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等。B项莫言,中国大陆作家,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红高粱》《蛙》《透明的红萝卜》等。D项海明威,美国作家,1954年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C项,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人称“短篇小说巨匠”:其与契诃夫、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有《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与题干“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要求不符,故不合适。本题当选C项。

  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B项,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C项,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D项,蒲松林的《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不符合题干“长篇小说”要求,故不合适。本题当选D项。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标点符号的使用。破折号与括号的功能相同,因此不能同时用,B项应去掉破折号。本题当选B项。

  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语文教学中的设疑和提问,学生回答正确要予以肯定;回答不正确,教师要进行引导,得出正确答案,不能置之不理。故本题当选D项。

  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中的修辞手法。A、B、D三项分别把“樱花”“岭”“冬天”当成人来描写,赋予它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题干中的句子赋予“粉蓝色报春花”以人的行为,说它们“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也是拟人手法。C项句子运用了比喻中强喻的修辞手法。强喻是指本体不仅像喻体,而且句中本体不如喻体或超过喻体,是用比较形式构成的比喻。句中说“她”“比魔鬼还要恶三分”,用的即是强喻。故C项当选。

  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分析教学实录,学生对第5段的鉴赏始于“下面,我们速读课文,将你认为文中最好的语句勾画下来,并简单批注理由”,显然教师的最初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中的“最好的语句”进行赏析。然而由于当学生提出自己最欣赏的内容是第5段时。教师的评价语是“你找得太对了”。这种评析的片面引导性导致学生的赏析实际上一直没有离开第5自然段。这是本次教学中的一大失误,故D项当选。

  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这位教师虽然对课后习题进行了改编,但是内容依然围绕课文,没有偏离方向,反而更加贴近学生实际,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故A项表述与案例实际教学效果不符,本题当选A项。

  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中研究性学习部分的设计。这位教师布置的内容虽然多,但都是能够围绕主题开展的活动.这样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故本题当选D项。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中的导入环节。该教师引导学生将课堂内容迁移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这种导入方式为激活生活经验法。本题当选B项。

  1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故D项表述“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有误,当选。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遇到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自己的见解或是有疑问时,教师要适时进行引导,而不是压制学生的思维。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的评价既有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又能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故本题当选D项。

  二、案例分析题

  16.【参考答案】

  诗歌教学中.诵读是教学的关键环节。诵读既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切入点。本教学实录片段中,教师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优点:

  (1)教师将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意识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之后对作者情感的分析埋下伏笔:从作者的情感变化起伏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自读感悟之后体会名家范读,对比之下,提升学生的诵读能力;采用齐读、自读相结合的方式,以读起势,为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作准备。

  (2)在要求生读诗歌之前,教师先向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体会诗人感情;打下课文生词基础,减少学生诵读过程中基础知识错误;引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技巧,实现诵读过程中情感的丰满化。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师评、自评、他评之后反复诵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诗歌情感,形成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本部分的教学是较为成功的,但也存在缺点.比如在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巧时提问“那么你自己觉得读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问题过于宽泛模糊,不具有引导性和启发性。虽然在之后的提问中,教师及时进行了问题提示与补充,但仍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学生的困惑。

  17.【答案1

  错别字:第④段中,“搾成”应改为“榨成”;第⑤段中,“在于”应改为“在与”。

  病句:第③段中,“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便意味着我们已经步人生活的‘殿堂”’一句缺少主语。应改为: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已经步人生活的“殿堂”。

  18.【参考答案】

  优点:本篇习作是一篇说理文,却又不单单只说理。小作者将自己思考而得的理与身边的事相结合,以事论理,更加有说服力。例如文中指明“总会有人能够把枯燥无味的生活榨成甜美的‘汁酱”’,紧接着便以空中放纸鸢、水中游少年、市间觅爱花的一件件小事来加以说明,让人们不仅看到了这一道理,更能通过贴近生活的事例切实地体会到这种感受。

  缺点:文章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但部分内容的语句表达指意不明,不够准确,且有偏题之嫌。例如,第⑤段“小孩子们在户外嬉戏来弥补平日里所落下的‘空缺”’一句中,“空缺”指意不明。如果作者本意是想表示小孩子们平日里忙于功课,无暇嬉戏,就应当准确地表述出来,或者使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能够结合上下文明白其意。另外,文章主旨在于说明人们因陷入生活而失去快乐,但同样也可以逆转思维去主动寻找快乐。而开篇以“鱼儿”“鸟儿”“马儿”“浪花”为例的表述,更像是说明“生活因自由而快乐”,偏离主题。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课文通过细致描写孔乙己的肖像来逐步刻画他的性格特征。第③段中先写孔乙己“身材很高大”,表明他原本具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表明他生活状况不好,时常遭受生活的折磨和别人的凌辱。接着,写孔乙己到店后,酒客们揭他的短取笑他。他先是不答,当人们一次又一次揭他的“伤疤”、取笑他时,要面子的孔乙己不得不起来分辩说:“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窃书不能算偷……窃书!”他争辩的结果是“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在这里,作者生动地表现了孔乙己的可笑、可悲,他是众人取笑的对象,他的到来使店内外充满了快乐的空气。在这一段里,作者通过上述肖像描写,把一个穷困潦倒、迂腐可笑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20.【参考答案】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形成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21.【参考设计】

  《孔乙己》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学设计

  一、整体诵读,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2.借助注释词典,疏解文中生词

  3.学生自由诵读,按题文中寻源

  师: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诵读一遍课文,然后找出能够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中用词的特殊与深意。

  [投影](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2)孔乙己的地位

  (3)孔乙己的结局

  (生以四人为一小组,分工合作,文中求源;生回答,师引导并明确)

  明确:(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说明他与上层人、下层人之间都有距离,不能与社会相融。

  (2)点明孔乙己社会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

  (3)指示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

  4.梳理情节结构,概括生活片段

  师:同学们在刚才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到小说重点讲述了孔乙己哪几个生活片段?

  (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

  (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

  (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

  (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

  (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

  (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

  二、分析手法,掌握技巧

  1.合作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师: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填写下面的句子,大家共同来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投影](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____的人。

  (2)孔乙已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____的人。

  (3)孔乙已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__________ 的人。

  (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 __________ 的人。

  (5)孔乙已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____的人。

  (6)孔乙已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____的人。

  (7)孔乙已是个被人们讥讽但又 __________ 的人。

  (8)孔乙已是个使人快活但又__________的人。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1)穿长衫(2)好喝懒做(3)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

  (4)偶有偷窃(5)从不拖欠酒钱(6)屡遭冷遇(7)想和人交流

  (8)无人关心、可有可无

  2.揣摩用词,理解刻画方法

  师:我们分析出了孔乙己在文中的形象特点,那么鲁迅先生又是如何将这一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呢?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逐一探讨一下。

  (1)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脸上“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

  学生找出文中肖像描写的句子或词语。师生探讨肖像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教师予以明确。

  (2)语言神态描写

  ①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明他以读书人自居,卖弄学问。迂腐可笑的性格。

  ②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死要面子,怕人嘲笑。、

  ③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死要面子的性格。

  ④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孑1乙己自命清高。

  ⑤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至死不悟。

  (3)动作描写

  ①“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拮据而穷酸的本相,又体现出孔乙己为卖弄自己是规矩人而分文不少酒店银钱的自尊心。此外,“排”这一动作又表现出他面对“短衣帮”的耻笑时的若无其事,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

  ②“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孔乙己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悲惨的境地。

  3.自由诵读,体会鲁迅的老辣文笔。

  三、小结作业,巩固提升

  写人物片段练习。要求:请观察你周围的人,最好选择一位有个性的人,描写他(她)的外貌、语言、神态。用生动的语言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汇总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上报名流程

  2016年教师资格证报名网上支付问题详解

  2016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题型及答题技巧汇总

  2016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审核常见问题解答

  2016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报名时间及入口汇总


教师资格证题库 教师考试备考辅导 教育学资料 教育心理学资料 综合素质资料 教育知识与能力

  想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网的资讯,请访问: 教师资格考试试题及答案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2950950.html
延伸阅读
  你的考试考的好吗?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的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全科),来算算自己的成绩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
2019-03-11
你想知道自己教师资格证的初中信息技术考得怎么样吗?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信息技术,一起来对一对答案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
2019-03-11
考试过后,一定很想知道自己的成绩吧,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体育,一起来看看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
2019-03-11
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过后,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美术,一起来看看自己的考试成绩吧,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
2019-03-11
你知道自己的教师资格证的音乐考了多少分吗?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音乐,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
2019-03-11
正在备考的你,需要刷题吗,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年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拟试题”希望能帮助到你,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的内容,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年幼儿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模拟试
2019-01-17
考完教师资格证笔试的考生,一起来对一下答案吧,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真题及答案:初中语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想知道更多相关资讯,请关注网站更新,2019上半年教师资
2019-03-11
准备好考试了吗?考试栏目组小编为你提供了“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备考题”,你可以试试,你能考多少分,小编祝你顺利通过考试。2019年初中教师资格证语文备考题注意事项:1.考试
2019-01-09
   幼儿综合素质也是教师考试的重点之一,考试栏目组小编这里为您准备了《2019年教师资格证幼儿综合素质真题及答案》,快来试试吧!2019年教师资格证
2019-01-07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小编为考生们整理了“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考试常见读音测试题(8)”,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考试资讯,请关注本网站的及时更新哦。教师资格证《普通话》考试常见读音
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