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中国家长为何比美国家长累这么多

字典 |

2017-01-14 14:45

|

推荐访问

美国教育体系

【 liuxue86.com - 教育体系 】

 

  《中国家长你为什么活的这么累?》引起了人们的反思,教育到底该是怎样的?先来看看作者的观点。

  没有哪个国家的家长有中国的家长这么累,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承载着如此大的压力。渺小的家长们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进了魔咒一样的社会磁场中,只能被动适应和跟随这个起跑线,而无力抗拒。竞争总使有些家长会用力过猛,于是起跑线不断前移。

  上了发条的社会,不断前置的起跑线

  北京部分家长为孩子进重点小学花费竟然高达25万!这是2011年时一家媒体的报道,这则报道面世后,引发了舆论热烈的讨论。这25万是什么,是择校费。当时,这样的择校费在北京海淀区稍微知名一点儿的重点小学,动不动就要6万以上。而且要找关系,找了关系才有交钱上学的机会,不然能交钱的机会都没有。当然,这种状况目前发生了很大改变。虽然各地都在治理择校费,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家长在积极择校,所以择校费总能以各种方式借尸还魂。

  没有哪个国家的家长有中国的家长这么累,心累,在孩子教育问题上承载着如此大的压力。孩子一出生,孩子在哪上学就成为压在家长心头的一座大山,操碎了心。为了孩子上学,换工作、买学区房、找关系、搬无数次家。

  看到“部分家长为孩子进重点小学花费竟然高达25万”这条消息时,除了想批评学校之外,还想批评家长,为什么要挤这样的学校呢,为什么要交这么多钱。正是家长往这样的重点小学挤,挤得头破血流,才助长和哄抬着这样畸高的择校费。可说实话,这种对家长的批评,我是没有底气说出来的——因为我不能保证自己不成为这样的家长,我知道,等我孩子长大后,作为家长,我可能也会去挤这样的学校。到处都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广告,很难不受影响。

  我儿子快满两岁时,我就替他报了一个早教班,很贵,每节课两百多块钱,其实根本教不了什么东西,就是一群小孩儿一起玩儿。早教班还宣传说,我们是双语教学,真是大忽悠,汉语还没学会说两个字,就双语教学了。可明明知道是忽悠,看到邻居的家长都给宝宝报了名,也都争相报名,自己实在担心孩子未来真的会输在起跑线上。社会的竞争压力太大了,这个起跑线也越来越前移了,恨不得在胎教、在准备怀孕的时候就开始竞争了。

  虽然教育部的官员一再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一种忽悠,不过我相信,这些官员作为家长,一定比谁都更在意这个起跑线,这真是一个让人很纠结的事。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问题,很多人在理性上,都觉得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但是,当置换成家长的身份后,进入到那种焦躁的社会氛围中后,立刻变得不理性了,立刻被卷入了那种对“起跑线”的焦虑和追求中,很早开始就焦虑于孩子的上学问题,交很高的择校费送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最好的小学、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最好的大学。“起跑线”是家长身上的枷锁,也是孩子的枷锁,家长们坐一起聊起这个话题,总是眉头紧锁非常沉重。

  这不是哪个人、哪所学校的问题,而是一种整体的社会氛围。到处都是像“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之类的竞争暗示,每天都害怕落在起跑线之后,时时都处于竞争压力下,这让教育变得非常焦虑和浮躁,孩子在这种紧张的驱赶下也得不到自由的发展,学习也没有快乐。

  我的一个朋友,他在一所著名的大学任教,那一年他担任某一新生班的班主任,他一向反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竞争,大学新生第一课,他给新生的演讲题目就叫《削减可能削减的竞争》,他推荐一种“没有竞争的教育”,他在演讲中极力淡化大学教育的竞争性,明确否认大学同学之间的竞争性关系。他说:新生们经过竞争激烈的高考进入名牌大学,他们都是竞争的胜利者。应试教育那种紧张激烈的竞争节奏和竞争的“惯性”,仍然在他们体内兴奋地活跃着,这对他们是危险的。他认为,学习比竞争美好得多,对知识的求索和思考,应该是非竞争性的。

  他的基本观点是,现在过于激烈的竞争,可能给社会、给人格的发生,带来了许多非常负面的影响,加剧了社会的冲突。他觉得,我们应该淡化竞争的压力,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发展氛围。可我相信,朋友在作这番演说时,可能也缺乏底气,这种“无竞争的教育”可能只是一种理想,一个乌托邦,如今整个社会都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时钟,竞争无处不在,我们真的很难进行这种没有竞争的教育。学生们很快就会进入残酷的竞争,奖学金、实习机会、保研机会等等。但是,我很欣赏朋友提出的这个观点,它应该是我们努力的一个方向。

  充满路怒情绪的公路是当下的一个隐喻,遇到很小的拥堵,如果有及时疏导,或者车主们保持等待的耐心,很快就会畅通――可我们常见的是,大家都立刻焦躁地按喇叭催促前方,其实这样按喇叭对于缓解拥堵并没有什么用,相反却加剧了拥堵,让大家更加焦躁――可是,谁也不愿意耐心地等待,而是想通过按喇叭发泄情绪,既加剧了自己的焦虑,也让拥堵变得更糟。细想一下,不断前移的起跑线,不也是如此吗?渺小的家长们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拉进了魔咒一样的社会磁场中,只能被动适应和跟随这个起跑线,而无力抗拒。竞争总使有些家长会用力过猛,于是起跑线不断前移。

  我们的身上都被上了发条,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写给家长:人生是一场不必抢跑的马拉松

  教育是人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中最珍贵的是人,而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认识的堆积、分数的获得,这便是教育最基本的常识。教育一旦把考试作为研判教育的唯一手段,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把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唯一尺度之后,教育者所遵从的就只有知识、分数,只有空洞的说教、僵硬的制度和束缚人的铁笼,而唯独没有“人”、没有“人性”。那样,教育就会在远离常识的路上越走越远。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或者说教育就是生活。孩子们来到学校,其实也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营造一种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得以自然地生长,这是常识。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但却没有提及最重要的东西——幸福。如果我们的教室让孩子感到压抑,我们的学习让孩子无所适从,我们的课堂让孩子感到枯燥无味,我们的校园让孩子望而生畏,我们的学校让孩子的学习生活没有一点幸福可言,又怎能为孩子的未来幸福人生奠基?

  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科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也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上名牌大学,这是常识。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以爱的名义去绑架孩子,以“可怜天下老师心”、以“恨铁不成钢”的心态去胁逼孩子,把不断膨胀的功利心完全压在孩子身上,并给教育附加了太多的功能,那么,教育中的乱象丛生,诸如雷人标语、烧香拜佛、撕书烧书、状元雕塑等等现象,也就见怪不惊了。

  孩子的校园生活肯定离不了作业和试题,也离不了分数和成绩,但绝对不应仅仅是这些,他们的校园生活应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童年生活应是缤纷绚丽的。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远比作业试题、分数成绩重要得多,这是常识。

  孩子喜欢的教育是顺应孩子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自信,让不同的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发展方向,让孩子成为他最好的自己,或者说成为他自己应该成为的那样的人,这是常识。如果我们忽视孩子之间的个性差异,一把尺子卡到底,一个标准量到底,要么会过早地给孩子贴上失败的标签,要么会把孩子教成越来越像同一个人。

  教育,应该尽可能不设防线不过多干涉;教育,应该允许孩子大胆假设和质疑;教育,应该允许孩子犯错;教育,应该鼓励孩子在思考中多转几个弯;教育,应该注重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和多样性;教育,应该让孩子更多地接触美丽的大自然和奇妙的科学世界;教育,应当充满幻想和想象力。这些都是常识。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长跑,而是一场马拉松——马拉松从来没人抢跑,因为绝不会“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是慢的艺术,也是等待的艺术,允许孩子慢慢来,慢慢成长,这是教育常识。如果我们急功近利,心急火燎,拔苗助长,竭泽而渔,对孩子实施过度的教育,过早地给孩子加重学习任务,特别是将幼儿教育小学化,则只能将孩子葬送在起跑线上。

  孩子成长需要我们陪伴,但不需要我们过多地干预,需要我们呵护,但不需要我们一味地溺爱,需要我们引导,但不需要我们越俎代庖地去替他们做人生规划,这也是常识。然而我们总是怕孩子摔倒,这可能正是孩子在成人后摔倒了,再也爬不起来的原因。我们总担心孩子未来人生不幸福,这恰恰是孩子们未来人生不幸福的真正原因。

  中国孩子的校园生活离不开成绩和分数,当家长和老师努力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时候,美国的学校是怎样教导孩子的呢?他们更注重孩子的什么呢?访美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高岗访美时将他9岁儿子送进美国小学,情况是这样的......

  当我把九岁的儿子带到美国,送他进那所离公寓不远的美国小学的时候,我就像是把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交给了一个我并不信任的人去保管,终日忧心忡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学校啊!

  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放声大笑,每天至少让学生玩二个小时,下午不到三点就放学回家,最让我大开眼界的是没有教科书。那个金发碧眼的美国女教师看见了我儿子带去的中国小学四年级课本后,温文尔雅地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的数学不用学了!面对她充满善意的笑脸,我就像挨了一闷棍。

  一时间,真怀疑把儿子带到美国来是不是干了一生最蠢的一件事。日子一天一天过去,看著儿子每天背著空空的书包兴高采烈的去上学,我的心就止不住一片哀伤。

  在中国,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书包就满满的、沉沉的,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换了三个书包,一个比一个大,让人感到知识的重量在增加。

  而在美国,他没了负担,这能叫上学吗?一个学期过去了,把儿子叫到面前,问他美国学校给他最深的印象是什麽,他笑著给我一句美国英语:自由!这两个字像砖头一样拍在我的脑门上。

  此时,真是一片深情怀念中国教育。似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为什麽中国孩子老是能在国际上拿奥林匹克学习竞赛的金牌。不过,事已致此,也只能听天由命。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儿子的英语长进不少,放学之后也不直接回家了,而是常去图书馆,不时就背回一大书包的书来。问他一次借这麽多书干什麽,他一边看著借来的书一边打著电脑,头也不抬地说:作业,这叫作业吗?

  一看孩子打在电脑萤幕上的标题,我真有些哭笑不得——《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这样大的题目,即使是博士,敢去做吗?于是我严声厉色地问是谁的主意,儿子坦然相告:老师说美国是移民国家,让每个同学写一篇介绍自己祖先生活的国度的文章。

  要求概括这个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分析它与美国的不同,说明自己的看法。

  我听了,连叹息的力气也没有了,我真不知道让一个十岁的孩子去做这样一个连成年人也未必能做的工程,会是一种什麽结果?只觉得一个十岁的孩子如果被教育得不知天高地厚,以后恐怕是连吃饭的本事也没有了。

  过了几天,儿子就完成了这篇作业。没想到,列印出来的是一本二十多页的小册子。

  从九曲黄河到象形文字,从丝路到五星红旗……热热闹闹。我没赞成,也没批评,因为我自己有点发楞,一是因为我看见儿子把这篇文章分出了章与节,二是在文章最后列出了参考书目。我想,这是我读研究生之后才运用的写作方式,那时,我三十岁。

  不久,儿子的另一篇作文又出来了。这次是《我怎么看人类文化》。

  如果说上次的作业还有范围可循,这次真可谓不著边际了。儿子真诚地问我:饺子是文化吗?为了不耽误后代,我只好和儿子一起查阅权威的工具书。费了一番气力,我们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又从具体到抽象的反反覆覆,儿子又是几个晚上坐在电脑前煞有介事地作文章。我看他那专心致志的样子,不禁心中苦笑,一个小学生,怎麽去理解文化这个内涵无限丰富而外延又无法确定的概念呢?

  但愿对吃兴趣无穷的儿子别在饺子、包子上大作文章。在美国教育中已经变得无拘无束的儿子无疑是把文章作出来了,这次列印出来的是十页,又是自己的封面,文章后面又列著一本本的参考书。

  他洋洋得意地对我说:你说什么是文化?其实超简单——就是人创造出来让人享受的一切。

  那自信的样子,似乎发现了别人没能发现的真理。

  后来,孩子把老师看过的作业带回来,上面有老师的批语:我安排本次作业的初衷是让孩子们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而读他们作业的结果,往往是我进入了我希望孩子们进入的境界。问儿子这批语是什么意思。儿子说,老师没为我们感到骄傲,但是她为我们感到震惊。

  是不是?儿子问我。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这孩子怎麽一下子懂了这麽多事? 再一想,也难怪,连文章题目都敢作的孩子,还有什麽不敢断言的事吗?

  儿子六年级快结束时,老师留给他们的作业是一串关于二次世界大战的问题。

  你认为谁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

  你认为纳粹德国失败的原因是什麽?

  如果你是杜鲁门总统的高级顾问,你将对美国投原子弹持什么态度?

  你是否认为当时只有投放原子弹一个办法去结束战争?

  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最好办法是什麽?

  如果是两年前,见到这种问题,我肯定会抱怨:这哪是作业,分明是竞选参议员的前期训练!

  而此时,我已经能平心静气地循思其中的道理了。

  学校和老师正式在这一个个设问之中,向孩子们传输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引导孩子们去关注人类的命运,让孩子们学习思考重大问题的方法。这些问题在课堂上都没有标准答案,它的答案,有些可能需要孩子们用一生去寻索。

  看著十二岁的儿子为完成这些作业兴致勃勃地看书查资料的样子,我不禁想起当年我学二战史的样子,按照年代!事件死记硬背,书中的结论明知迂腐也当成《圣经》去记,不然,怎麽通过考试去奔光明前程呢?

  此时我在想,我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重複前人的结论往往大大多于自己的思考。而没有自己的思考,就难有新的创造。

  儿子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能够熟练地在图书馆利用电脑和微缩胶片系统查找他所需要的各种文字和图像资料了。

  有一天,我们俩为狮子和豹子觅食习性争论起来。第二天,他就从图书馆借来了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拍摄的介绍这种动物的录影带,拉著我一边看,一边讨论。孩子面对他不懂的东西,已经知道到哪裡去寻找答案了。

  儿子的变化促使我重新去看美国的小学教育。

  我发现,美国的小学虽然没有在课堂上对孩子们进行大量的知识灌输,但是他们想方设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个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他们要让孩子知道,生活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他们没有让孩子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但是,他们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他们从不用考试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而是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一切努力,去讚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作欲望和尝试。

  有一次,我问儿子的老师:“你们怎麽不让孩子背记一些重要的东西呢?”老师笑著说:“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裡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死记硬背,就不会让一个人知识丰富,也不会让一个人变得聪明,这就是我的观点。

  我不禁想起我的一个好朋友和我的一次谈话。

  他学的是天文学,从走进美国大学研究所的第一天起,到拿下博士学位的整整五年, 他一直以优异的成绩享受系裡提供的优厚奖学金。他曾对我说:“我觉得很奇怪,要是凭课堂上的学习成绩拿奖学金,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可是一到实践领域,搞点研究性题目,中国学生往往没有美国学生那么机灵,那么富有创造性。”

  我想,他的感受可能正是两种不同的基础教育体系所造成的人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太习惯于在一个划定的框子里去旅展拳脚了,一旦失去了常规的参照,对不少中国人来说感到的可能往往并不是自由,而是慌恐和茫然。

  我常常想到中国的小学教育,想到那些课堂上双手背后坐得笔直的孩子们,想到那些沉重的课程、繁多的作业、严格的考试……它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但是多少代人都顺从著它的意志,把它视为一种改变命运的出路。

  这是一种文化的延续,它或许有著自身的辉煌,但是面对需要每个人发挥创造力的信息社会,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又该怎样审视这种孕育了我们自身的文明呢?

  想了解更多教育体系网的资讯,请访问: 教育体系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3078802.html
延伸阅读
很多学生都知道在新加坡读是要去考O水准考试的,那么拿到成绩之后还要做什么?JC还是Poly又给选哪个呢?来出国留学网看看。什么是JC和Poly。JuniorCollege也就是初级
2020-07-15
美国在本科的教学上比较先进的是通识教育方面,学生都接受了通识教育之后才能开始专业的学习,也就是如果专业不喜欢,基本都能转专业的。就到出国留学网去看看,这里的转专业是怎样的吧。一、专
2020-07-15
因为加拿大的研究生是有两种类型的,分别是研究型以及授课型这两种,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对于这两种类型都不清楚其中的区别,就到出国留学网看看。一、授课型课程其实大部分去加拿大的留学生,读的
2020-07-15
相信许多打算留学艺术和人文专业的小伙伴都想了解留学该专业有哪些好的大学可以选择。出国留学网这就为大家详细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牛津大学简介牛津大学成立的确切日期不详,但它的起源
2020-07-14
相信许多打算留学物理学专业的小伙伴都很好奇物理学专业好的大学有哪些。接下来,出国留学网为大家详细介绍物理学专业好的大学,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麻省理工学院简介麻省理工学院成立
2020-07-14
要理解美国中小学的许多制度和做法的最大的难点,就是美国不像中国那般“大一统”,各州、各学区、各学校的制度和规定都不一样。那么接下来就和出国留学网一起来看一下美国中小学为什么没有班干
2020-02-24
现在留学已经成为一件普遍的事情,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高中阶段让小孩出国留学,那么出国留学的考虑因素有哪些呢?出国留学网的小编来介绍。一、成绩很多人觉得只要
2018-07-24
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洲留学的学校你清楚吗?各自有什么优点呢?出国留学网小编来为您讲解一下。美国美国有4000多所高校,包括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文理学院、社区学院。只要你要想学习都
2018-08-13
如果你想去欧洲留学,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英国、德国和法国等地,但还有很多其他欧洲留学目的地值得考虑。下面出国留学网的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欧洲9个最佳留学国家。前言:在QS最新的高
2019-09-03
对于留学跨专业这件事,不少同学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出国留学网今天就来和大家谈谈如何跨专业申请美国高校。美国研究生申请可以跨专业吗?答案:当然可以了!当然难度也是有的,但是你要说明
2018-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