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2012年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之片段阅读

字典 |

2012-08-24 08:12

|

推荐访问

片段言语公务员

【 liuxue86.com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

  题型综述


  片段阅读往往给出一定的材料和观点,然后提出问题,主要考查考生对语句及段落的理解能力。有时可能是要求选出对短文内容的一个复述,有时可能是找出支持(或否定)片段观点的选项,有时可能是要求选择片段中所引申出的观点,等等。考生的选择应与所给的内容最相符合并使整个陈述最为完整。

  片段阅读题型丰富多样。试题一般分为七个类型:

  一、题旨概括

  二、意图推断

  三、观点态度把握

  四、标题选用

  五、细节判断

  六、词句理解

  七、语句衔接与连贯

  考生在做片段阅读题时,应分清该题考查的试题类型,然后依据该题型独有的方法和技巧来解答。


  题型分类破解


  一、题旨概括


  题旨概括题是片段阅读中归纳主旨、概括中心题型的简称。惯用的提问方式为:“这段文字表达的主要意思是”,“这段话主要讲的是”,“这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这段话谈论的核心意思是”,“这段话的主旨是”,“对这段话概括准确的是”,“这段话的中心思想是”,“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强调”等。其中,“主要”、“主旨”、“主题”、“中心”、“核心”、“概括”等是此类型题目提问的标志性词语。

  题旨概括型的题目比较侧重考查考生的言语理解能力。理解文段的过程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分析文段有几层意思,再对这几层意思加以归纳、概括。这就要求考生能够理清各句之间的关系,善于抓主旨句、主题句。

  答题步骤:先读问题,有针对性地答题

  在做片段阅读题时,不要急于阅读片段文字,要先看一下后面的问题与选项,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片段中的文字,这样,既可以辨清题型,又使阅读具有目的性,不会因盲目而浪费时间,从而提高做题速度,节约答题时间。

  【例1】(2009·中央)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手稿在拍卖会上露面时,考虑到手稿并不完整,只是其中一个章节,拍卖行保守地给出60万至90万美元的估计,最终成交价却高达150万美元。《尤利西斯》是爱尔兰的的文学国宝,第一次公开出版却在巴黎,手稿也一直留在国外,几十年来爱尔兰人都以此为憾事。得到手稿拍卖的消息,爱尔兰国家图书馆并决定不惜代价把手稿买回都伯林,最终的高价,文学价值和民族感情各占一半。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尤利西斯》手稿为什么拍出高价 B.爱尔兰人具有强烈的民族感情

  C.文学手稿的价格优势难以估量 C.《尤利西斯》手稿深受爱尔兰人喜爱

  【解析】第一步,读问题。由“这段文字主要说明”,可知是题旨概括题。

  第二步,读四个选项。可知A项强调“手稿高价的原因”,B项强调“爱尔兰人的民族感情”,C项强调“文学手稿的价格有时相当高”,D项强调“手稿受爱尔兰人喜爱”。

  第三步,读片段内容。第一句叙述了《尤利西斯》手稿拍出高价的事实;第二句讲手稿给爱尔兰人带来的遗憾;第三句紧承第二句,讲爱尔兰图书馆高价买回手稿的原因即“文学价值和民族情感”。

  第四步,选出正确答案A。

  【误区提示】片段自始至终都是以《尤利西斯》手稿为谈论的对象,B项的陈述对象是“爱尔兰人”,故错误,且由手稿拍卖这一个案不足以引申出选项B的结论。C项扩大了谈论对象的范围,《尤利西斯》手稿并不能代表全部的文学手稿。D项把“喜爱”等同于“民族感情”,属于“偷换概念”。

  1.抓住关键词,把握题旨

  每一个片段都有它想要强调的内容,这些内容一般又是通过带有提示性的词语来引出的,我们把这些引出片段主旨的词语称为“关键词”。

  根据考生对这类词语的敏感程度,把关键词分为两类:

  (1)关联词。关联词是句间关系承载的主体,同时也是文段主旨句的标志所在。如转折关联词“但是”,因果关联词“所以”,递进关联词“而且”等,这些词后通常是文段的主旨句。因为这些词语是偏正复句的关联词,偏正复句的意思都是有所侧重的,因此这些词引出的意思是文段强调的意思。

  (2)一般性关键词。片段中的另外一些关键词语,如“最重要的是”、“基础是”、“关键是”等,由于考生在日常的谈话中提及时并不表示强调的意思,所以看到这些词时不能迅速意识到这些词将引出片段的主旨。

  【例1】(2008·中央)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文化标准化以及环境条件的变化,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随时都可能消亡。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有新思路 B.要重视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问题

  C.新形势下亟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D.诸多因素威胁着文化遗产的生存状态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题旨概括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关联词“但”。转折词“但”引出了文段要强调的内容“尚有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故选C。

  【误区提示】选项D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文段的确提到了威胁文化遗产的三个因素,即“现代化建设加速”、“文化标准化的变化”及“环境条件的变化”。但是这三个因素只是作为最后一句话的一个表原因的成分,并不是文段的主要意思。

  2.抓住关键句,把握主旨

  片段中,有一些句子考生需要重点关注。比如首尾句、启承句、引用句和发表议论的句子。有些文段的首句或者尾句就是文段的主旨句,有些则对分析主旨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阅读文段时,要特别关注这样的句子。

  【例1】(2009·中央)尽管黄金的地位已今不如昔,但魔力依然不减。纸币在通货膨胀面前无能为力,而黄金天生具备保值功能,在通货膨胀时代尤为耀眼。美元和黄金价格犹如跷跷板的两端,在美元持续贬值的背景下,黄金价格会自然走高。在股市风险加大时,黄金市场会成为资金的避风港,最近国际市场金价走高,和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股市震荡不无关系。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预测黄金市场未来的走势 B.说明影响金价的各种因素

  C.解释黄金受到追捧的原因 D.分析黄金投资的国际环境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题旨概括题 。文段的第一句话就是主旨句,后面的部分通过在通货膨胀、美元贬值和股市风险加大的情况下黄金的处境来说明“黄金受到追捧的原因”,选项C的概括是最准确的。故选C。

  【误区提示】选项A所谓“未来的走势”无中生有,因此是错误的。选项B、D只关注了文段的后半部分,是片面的,因此也不选。

  3.通过行文脉络,把握主旨

  近年来,随着片段阅读字数的增加,难度也在不断增大,文段的主旨不容易被轻易发掘出来。这就需要考生分析文段的行文脉络,把握文段的内在逻辑,从而概括总结出主旨。这是对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更高层次的考查。

  【例1】(2007·中央)政府美出台一项经济政策,都会改变某些利益集团的收益预期。出于自利,这些利益集团总会试图通过各种行为选择,来抵消政策对他们造成的损失。此时如果政府果真因此而改变原有的政策,其结果不仅使政府出台的政策失效,更严重的是政府的经济调控能力因丧失公信力而不断下降。

  这段文字主要论述了( )。

  A.政府制定经济政策遇到的阻力 B.政府要对其制定的政策持续贯彻

  C.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考虑到的因素 D.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题旨概括题。文段由三个句子构成,其行文脉络是:政府的经济政策会改变某些利益集团的收益预期—>这些利益集团会设法抵消政策带来的损失—>政府若因此改变政策将带来严重的后果—>结论:政府应排除干扰,持续贯彻其制定的经济政策。故选B。

  【误区提示】文段的内容主要讲经济政策的贯彻,A、C两项的内容是经济政策的制定,偏离了中心意思;D项“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在文段中根本没有体现,是一种主观的推测,故错。

  4、排除干扰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为了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命题人通常设置一些迷惑性选项来干扰考生。命题人在设置错误选项时主要遵循以下规律:

  (1)偷换概念。或者和文段陈述的对象不一致,或者扩大、缩小陈述的范围。

  (2)以偏概全。只是文段的细枝末节,不能涵盖全部内容。

  (3)无中生有。选项所说的内容是文段中某些词语的组合,所表达的意思与文段没有丝毫的联系。

  (4)出现过于肯定或绝对意义的词。

  掌握以上规律,可以迅速排除一些错误选项。

  【例1】(2009·中央)近年来,全球纸价持续上涨。据分析,纸浆的价格会越来越高,而出于环保的原因,全球的纸浆生产能力却在减弱。油价的上涨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而据预测,这一上涨趋势并不会在短期内逆转。当纸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反映到书价。即使不考虑买书人会因为额外支出而减少购买,增加的占用资金也会令书店的经营风险增加。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

  A.说明书价必然上涨的诸多原因 B.分析未来图书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C.揭示能源问题与图书行业的关系 D.预测图书零售业将面临经营困境

  【解析】文段前三句讲纸浆的价格上涨引起纸价上涨,第四句讲纸价的上涨必然引起书价的上涨,第五句通过一个让步假设复句强调书价的上涨会使书店的占用资金增加,从而使书店的经营风险增加。本题的行文从逻辑上看是一个层层递推的关系,句末点出文章的主旨。故选D。

  【误区提示】文段中所说的纸浆和书籍价格上涨,目的是为了说明“书店的经营风险增加”,因此选项A的着眼点是错误的。题干只提到了图书零售业的未来风险,选项B说“分析未来图书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发展趋势”并不单指“风险”,属于偷换概念。选项C中所说的“能源问题”在题干中并没有涉及,属于无中生有。


  二、意图推断


  意图推断题有大致相似的提问方式,如“这段文字意在告诉我们”、“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这段文字意在表明”、“这段文字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这段文字主要想要说明的是”、“从这段文字可以推出的是”、“通过这段话,我们可以知道”、“这段文字着重抒发怎样的感情”等。“意在表明”、“意在告诉”、“意在说明”、“意在阐明”是常用的字眼。

  1.合理推断,探求“言外之意”

  命题人命制此类试题的目的是要求考生对片段文字进行深层理解和推理,因此不可能把答案非常直接地暴露于选项中。推断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但是得出的结论绝对不能是事实本身,即不能“就事论事”。此类题考查的是考生的理解能力,特别是理解题目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即要透过字里行间去推测作者未说明而又意欲表达的含义

  2.抓住选项特征,突破思维定式

  探求“言外之意”是解答意图推断题的常规解法。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对更多的题,考生还需要打破思维定式,从分析选项入手,快速解题。下面介绍一下干扰项和正确项的特点。

  干扰项的特点:

  ①只是原文的简单重复,而非推理出来的结论,把直接表达当成简单推理;

  ②基于考生的常识是正确的,但基于片段文字是错误的,这说明考生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或是生活经验去推理,因为命题人考查的是考生揣摩作者意图的能力;

  ③推理过头,虽然是根据片段提供的事实或是内在逻辑为推理依据,但是推理过头;

  ④一些选项因果倒置,把原文中的手段变成了选项中的目的;

  ⑤有的选项内容纯属编造。

  正确选项的特点:

  ①不是原文明确说明的内容,因为即使符合原文,没有引申推理就不是正确选项;

  ②如果四个选项全凭常识推断,其中含义深刻的是正确选项;如果三个选项是凭常识判断得出的,那么唯一不是常识项的是正确选项。

  【例1】(2009·中央)随着全球肉类产量的进一步增加,畜牧业对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也会增长。目前,畜牧业用地已经占到地球土地面积的30%。作为农业增长最为迅速的一个门类,畜牧业还会占用更多的土地用来生产饲料和放牧。在拉丁美洲,为给牧场腾出空间,已经有70%的森林遭到砍伐。目前畜牧业对全球825个陆地生态区中的306个造成了威胁,并且威胁到了1699个濒危物种。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应严格控制畜牧业发展 B.畜牧业造成的污染严重

  C.畜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 D.发展畜牧业的环境代价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意图推断题,考生应整体把握整个文段论述的目的和意图。文段第一句话叙述畜牧业的发展对温室效应的影响,第二句、第三句讲述了畜牧业发展对土地的占用,第四句讲述畜牧业发展对拉丁美洲森林的破坏,第五句讲畜牧业发展对陆地生态和濒危物种的威胁。从句间关系分析,这几句话之间是并列关系,分别从气候、土地、森林、生态方面讲述了发展畜牧业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后果。故选D。

  【误区提示】选项A是通过文段文段推出的延伸结论,并非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因此错误。选项B将题干中的环境破坏误作“污染”错误的。文段叙述的内容并不是为了讨论畜牧业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相反,文段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显然是如何减少畜牧业对环境破坏的问题,因此C项错误。

  【例2】(2008·中央)一个年轻人寄了许多份简历到一些广告公司应聘。其中有一家公司写了一封信给他:“虽然你自认为文采很好,但从你的来信中,我们发现了许多语法错误,甚至一些错别字。”这个青年想如果这是真的,我应该感谢他们告诉我,然后改正。于是他给这个公司写了一封感谢信。几天后,他再次收到这家公司的信函,通知他被录用了。

  这段文字主要想告诉我们( )。

  A.机会往往在不经意间获得 B.公司招聘时更看重求职者的态度

  C.谦虚能获得更多知识和别人的尊重 D.良好的文字功底是成功求职的前提

  【解析】从“主要想告诉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道意图推断题。文段以事件的发展顺序记叙了一个年轻人的求职经历。年轻人在收到应聘单位略带讥讽的信之后仍旧写感谢信给对方,显然是由于其谦逊的态度改变了对方最初的决定。由此可知,文段是想告诉我们谦虚的重要性。故选C。

  【误区提示】本题B选项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因为确实是求职者态度的谦逊使他获得了职位,但是这是文段的表面意思,不是“言外之意”,故不选;D选项也是就事论事,故不选;A选项说机会在“不经意”中获得,显然与题干倾向不符,故不选。

  【例3】(2008·中央)“缩略”是赶路人与时间搏斗的一种方式。也许,赶路人自有不得不缩略的苦衷,其中也许不乏积极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所谓缩略,就是把一切尽快转化为物,转化为钱,转化为欲,转化为形式,直奔功利而去。缩略的标准是物质的而非精神的,是功利的而非审美的,是形式的而非内涵的。缩略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秘诀在于把精神性的水分一点点挤出去,像压缩饼干似的,卡路里倒是足够,滋味却没有了。对一次性的短暂人生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这段文字着重抒发怎样的感慨?( )

  A.急于实现目标,必然付出代价 B.淹没在物欲中的人生是枯燥无味的

  C.人们只重目的,忽略了过程的享受 D.时间可以转化为钱,却无法转化为美

  【解析】文段通过“着重抒发怎样的感慨”提出问题,即“想说明什么”,是一道意图推断题。文段从意思上可划分为两层:前五句话是一层,主要讲“缩略”的内涵即“缩略”是物质的、功利的、是形式的,就像是挤出水分的压缩饼干,滋味全无。最后一句是一层,意思是“‘缩略’对短暂的人生而言是一种遗憾”。由分析可知,文段的言外之意是“淹没在物欲中的人生是枯燥无味的”。故选B。


  三、观点态度把握


  观点态度把握题是考查言语理解能力的又一重要题型。文段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指作者通过文段所表达出来的立场,即指整个文段的态度立场,又包括文段中局部

  对某个具体问题的立场和观点。具体而言,主要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考查:(1)提炼作者在某些问题上的观点;(2)判断作者对某些事(人)的态度;(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观点态度题的提问方式通常为“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作者支持的观点是”,“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下列说法与作者态度不符合的一项是”,“作者对**的态度是”,“作者认为**是否正确”等。“作者”、“观点”、“态度”、“针对”等字眼在此类问题的提问时经常出现。

  这种题型考查考生对作者蕴含在文段中的某种观点、态度或者思想倾向是否理解。根据试题的难易程度,可把这种类型的题分为三类:

  (1)文段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作者的某种观点或态度;

  (2)作者的观点含而不露,思想倾向隐藏在字里行间;

  (3)有的文段只是像说明文一样客观地陈述某种现象或某个事件,作者不作任何评论。针对以上情况,考生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解题。

  1.抓住关键词,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这里的关键词包括两种:(1)“笔者认为”、“我认为”、“我觉得”、“作者认为”等引出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词。考生应重点把握这些词语引出的句子,从而判断作者的观点。(2)“但是”、“然而”等表转折关系的关键词,一般表明作者不同意他人的观点,考生可以据此判断作者对某事(人)的观点或态度。

  【例1】(2005·中央)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即认为中国古典美学注重美与善的统一。言下之意则是中国古典美学不那么重视美与真的统一。笔者认为,中古古典美学比西方美学更看重美与真的统一。它给美既赋予善的品格,又赋予真的品格,而且真的品格大大高于善的品格。概而言之,中国古典美学 在对美的认识上,是以善为灵魂而以真为最高境界的。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 )。

  A.正确而不流行 B.流行而不正确

  C.新颖而不流行 D.流行而不新颖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观点态度题。文段先说了一种很流行的观点“中国古典美学不那么重视美与真的统一”,接着通过“笔者认为”引出自己的观点“中国古典美学比西方美学更看重美与真的统一”。可见,作者的观点不是流行的观点,排除B、D两项。同时作者认为“中国古典美学在对美的认识上,是以善为灵魂而以真为最高境界的”,是一种新颖的观点,至于正确与否文段中未提及。挂选C。

  【误区提示】选项A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一些考生同意作者的观点,认为作者的观点非常正确,于是选择A。但是,考生应注意文段讲述的是学术理论问题,作者的观点只是一家之言,即使考生与作者的观点一致,也不能说作者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新颖”用来描述作者的观点是恰当的,相对于流行的观点而言,作者的观点是比较独特的。

  2.分清感情色彩,探究作者的观点态度

  当作者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考生可根据作者行文语言的褒贬来判断作者的观点态度。在这样的文段中,通常会有一些带有感情色彩或者情感倾向的词语,比如批评的或是赞扬的,中性的、支持的或是反对的,在发牢骚或是在赞美,这种感情色彩流露的句子对考生把握选项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例1】(2008·辽宁)他们认为不应该纠缠于中日间的陈年旧账,要远望中日友好的巨大利益,他们中一些“杰出的”代表还根据欧洲经济共同体的模式提出了一个中日关系新思维理论,认为如果早在20世纪建立日本人设计的“大东亚共荣圈”,将会给亚洲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是( )。

  A.否定 B.肯定

  C.未置可否 D.有肯定有否定

  【解析】本题是典型的作者隐藏观点的题目。单纯阅读本段文字会认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未置可否,但是细心观察会发现本段文字中“杰出的”一词加了表示反义的引号,这表达出了作者对 “他们”的否定态度。故选A。

  3.理解文意,抓住主旨

  对于客观陈述性的文段,要找出作者的观点态度,通常要从分析文段的主旨入手,因为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与文段主旨有很大关系。

  【例1】(2006·福建)设计问卷调查题时,“你喜欢教师这一受人尊敬的职业吗”、“医生认为吸烟对人体有害,你同意吗”这类问题,或带有倾向性,或带有诱导性,因此容易使被调查者在趋同心理的支配下,作出与本人真实想法相反的回答。

  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 )。

  A.设计问卷调查时,要简洁些 B.设计问卷调查时,要直截了当

  C.设计问卷调查时,要避免趋同心理 D.设计问卷调查时,提问方式要中性

  【解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观点态度题。文段先分析了问卷调查题的特点,然后指出这样的调查问卷难以获得真实的信息。可知作者的观点应该是问卷调查题的特点不应是“带有倾向性”和“带有诱导性”的,D项符合作者的观点。故选D。

  【误区提示】本题的干扰项是C,趋同心理是针对被调查者来说的,对于设计问卷的人来说,只能是保证提问方式要中性。


  四、标题选用


  标题选用题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一个题型,它要求为给定的文段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这类题型考查考生对整个文段的理解、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问方式通常是“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该段文字作为一则报纸上的新闻,最适合做该段文字题目的是”,“作为文章的引言,该文章最有可能谈的是”等,这也是本题型的显著特征。从历年的真题来看,标题选用类题目主要涉及的文体包括记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新闻。

  1.记述文文体

  记述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述文的标题,从内容看,有的以事件为标题,有的以人物为标题,有的以事物为标题,有的以人物语言为标题,有的以文段中心思想为标题,等等。为这类文段选择标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标题是否能够涵盖文段的全部内容。如果所选标题只反映了文段的部分内容,或者标题片面地表达了文段某一方面的意思,这个标题就是不科学的。

  (2)标题是否与文段主题一致。标题通常是文段内容的概括,所以和文段的主体思想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如果多选的标题从感情色彩、态度倾向等方面和文段的主题不一致,这个标题也是不科学的。

  【例1】(2004·中央B类)在光滑的冰面上开车时不容易的。可是我在北极见到的芬兰司机,在冰道上开车的时速和在柏油马路上一样快。为了保障安全,这里的汽车都备有两套轮子,一套是夏季用的普通轮子,一套是适用于冰面的带钉子的轮子。公路上的另一奇景是白天行驶的车辆都开着灯,据说这样事故发生率比较低。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北极见闻 B.北极气温 C.行车规则 D.行车怪异

  【解析】文段选自一篇游记,游记是记叙文的一种体裁。文段主要写了作者在北极看到的在冰面上行车的相关情景和听到的有关说法。因此,选项A概括最全面,写出了地点和事件,直接点题。故选A。

  【误区提示】B项“气温”文中没有体现;C项只提到了文中的部分内容,不全面;D项“怪异”一词表现出来的态度倾向性在文段中作者并没有表露,因此不选。

  2.说明文文体

  说明文是对客观事物作说明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成因、功能、用途、关系等,或阐明事理,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考生要快速准确地为文段选出标题,必须遵循以下思考步骤 :

  (1)抓准文段的说明对象。

  (2)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特征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无论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都有其特征,考生弄清了说明对象的特征,也就把握住了文段的中心。

  (3)排除内涵非常广的字眼做标题,选择具体、针对性强的字眼做标题。由于篇幅的限制,片段不可能像说明性的文章一样说明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对象,因此,具有针对性的标题通常才是正确答案。

  【例1】(2005·福建)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将人体置于特殊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人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

  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

  A.磁共振成像 B.磁共振成像的原理

  C.成像技术的新思路 D.磁共振现象

  【解析】文段是说明文文体。来看说明对象,文段由“磁共振现象为成像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开篇,接下来详细介绍了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可知文段的说明对象是“磁共振成像的原理”,故选B。

  【误区提示】选项A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磁共振成像”概念内涵太广,不适合;选项C“新思路”对说明对象的把握不准确,文段是在讲成像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思路阶段;选项D“磁共振现象”文段根本没有详细介绍,不选。

  3.议论文文体

  议论文的文体特征是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议论文的文段一般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考生可以根据文段论述的内容,抓住论点或者论题,从而选出适合的标题。

  【例1】(2007·中央)为什么领导者不愿意承担管理过程中的“教练”角色?为什么很多领导者不愿意花时间去教别人?一方面是因为辅导员工要花去大量的时间,而领导者的时间本来就是最宝贵的资源。另一个原因则在于对下属的辅导是否能够收到预期的效果,是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事情,因为有很多知识和方法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从更深的层次来说,“教练”角色要求领导者兼具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的素质,这也是一般人难以具备的。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

  A.效率低下,领导之过? B.团结意识亟待增强

  C.员工培训,岂容忽视? D.做领导易,做“教练”难

  【解析】文段属于议论文文体。先以两个设问句提出问题“领导者不愿意当‘教练’”;接下来,从两个方面论述了不愿做“教练”的原因。“而从更深的层次来说”则体现了文段谈论的侧重点,及做“教练”难。故选D。

  4.新闻文体

  新闻的最主要特征是时效性强。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也是新闻内容的精髓所在。因此,新闻标题具有简单明了、吸引读者的特点。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提炼信息,提炼信息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标题应简练。尽可能用主谓式(陈述对象+行为)或动宾式(动作+对象),尽量不用或少用介宾式修饰成分,定语限制成分可要可不要的尽量不要。

  (2)标题应具体平实,不应宽泛、空洞。有的标题让人读不出任何有关该条新闻的相关信息,丝毫不能吸引读者,这样的标题肯定是不对的。

  (3)核心信息不要漏掉。提取新闻核心内容的时候,一些修饰成分有时是很重要的,它能直接告诉我们主语或者宾语是什么东西,有什么特点,如果去掉就让人不太明白讲什么,使人没有了阅读的兴趣。

  【例1】(2005·中央)俄罗斯防病毒软件供应商——卡斯佩尔斯基实验室于6月15日宣布,一个名为29a的国际病毒编写小组日前制造出了世界上首例可在手机之间传播的病毒。卡斯佩尔斯基实验室说,29a小组于15日将这个名叫“卡比尔”的蠕虫病毒的代码发给了一些反病毒厂商,后者确认该病毒具备在手机之间传播的功能。

  该段文字作为一则报纸上的新闻,最适合做该段文字题目的是( )。

  A.“卡比尔”病毒蠕虫在俄诞生

  B.29a的国际病毒编写小组的新贡献

  C.世界首例在手机之间传播的病毒诞生

  D.反病毒厂商确认手机之间可传播病毒

  【解析】从提问方式“该段文字作为一则报纸上的新闻”可知,这是一则新闻。考生可以提炼文段的要点:文段共两句话,主语均为“卡斯佩尔斯基实验室”,第一句话该实验室宣布某病毒编写小组制造出了世界上首例可在手机之间传播的病毒,第二句话该实验室称病毒能在手机之间传播的功能已得到证实。故C项“世界首例在手机之间传播的病毒诞生”最适合最文段标题。故选C。

  【误区提示】选项A没有指出病毒的特征,漏掉了核心信息,使得这个标题不具有新闻价值;选项B是一个内容空泛的标题,也不能体现文段的内容;选项D太片面。


  五、细节判断


  细节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片段细节信息的理解、分析、推理能力,考查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细节信息的各个方面,难度比较大。这类题型的提问方式通常为“对这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是”,“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根据上文我们可以推出”,“下面哪项不能推出”等。

  要在短时间内把握文段的细节,推断出准确的信息,必须要攻破这类题的陷阱。对于细节判断题来说,命题人通常会设置一下陷阱:

  (1)偷换概念:通过改变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的主客体、动作状态等,使文段中原概念的具体内涵发生改变,考生如不能识别,便会造成误选,从而失分。

  (2)混淆时间:命题人通过加入或去掉一些表示时间状态的词语如“已”、“已经”、“将”、“要”、“了”等使文段中的时间概念不知不觉发生改变。

  (3)以偏概全: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替整体,以局部代替全局;或者以全局代替局部,以一般代替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4)偷换数量:命题人在设置选项时,通过变更或替换原文中的表示数量的词语的方式,从而扩大或者缩小数量,改变表达的意思。

  (5)逻辑错误:主要指命题人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比如连续的句子中一般存在前因后果、条件与结果,或者二者并举的逻辑关系,选项中常将这些关系进行微妙的转变,使语段原有逻辑被打破,考生往往难以察觉。

  【例1】(2004·中央)严密的逻辑论证,历史上有一个确实的来历:公开辩论。古典时代的雅典人好辩,还有一套民主选举办法,雄辩术风行,甚至还有一个奇怪的习惯:两人争辩一件事,可以有彩金,谁辩胜就得彩金。辩证法的原意本是辩论,一方说话有漏洞,对方力图辩驳,怕输,就要严密。逻辑学显然也是从这来的。

  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

  A.雄辩术曾经在古典时代的雅典风行

  B.辩证法不仅仅是为了在和别人的论辩中取得胜利

  C.为一件事争论不休在古典时代的雅典可能是很奇怪的

  D.逻辑学的产生可能和古典时代的雅典人好辩有关

  【解析】C项的错误在于把文段中“奇怪”一词的含义替换了,文段的“奇怪”是指两人争辩获胜方竟然可获得彩金;选项中的“奇怪”则是指争论不休,与原文的意思完全相悖。故选C。


  六、词句理解


  词句理解包括词语的理解和句子的理解。词语理解考查的主要对象是一些对文章、主旨等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或者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词语理解主要考查:(1)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2)代词在具体语境中指代的内容;(3)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句子理解是指对下列“重要句子”的理解:可以表明文段主旨或者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结构复杂、较难理解的句子,以及文段的中心句、过渡句。

  这种题型的提问方式通常为:“对文中**寓意理解最正确的是”,“文段中加点的**是指代”,“对文中**理解有误的是”,“**的含义是”等。

  1.词语理解

  理解词语的含义应把握以下几点:

  (1)浏览文段、把握主旨是解题的前提

  (2)借助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

  对于文段中词语的理解,考生应该不仅理解词语的原意,更要联系上下文的语境,理解词语的语境义。这就要求考生不要把某个词语孤立起来理解,而要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理解,甚至放到文段中去理解,即通常所说的“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结合文体特点、修辞方法来理解词语

  (4)代词理解的“就近原则”

  对文段中代词的理解,要依据上文,由近及远来分析。因为一般来说,代词的位置往往出现在指代的对象或内容之后,所以代词指代的内容一般在上句(文)中,我们应当采用逆推法或顺腿法,由近及远地查找。然后将所找出的内容带入原文,检验是否合适。

  【例1】(2005·中央一类)无论什么文章,一旦选进语文教材,就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而是整个教材系统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基本功训练的凭借”。

  “基本功训练的凭借”是( )。

  A.收入语文教材中的各类作品 B.那些保持原来意义、独立存在的作品

  C.整个教材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D.那些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独立存在的作品

  【解析】显然,这道题目其实是对句子主语的考查,题目要求寻找的是宾语“基本功训练的凭借”一词在题干中的主语。通过划分句子成分并压缩语句,可以得知:“无论什么文章,一旦选进语文教材”是“基本功训练的凭借”。故选A。

  【误区提示】B、C、D三项都只是题干中的宾语,不能用来说明同时宾语的“基本功训练的凭借”一词,提干的真正主语是“选进语文教材的各类作品”,因此选A。

  【例2】(2008·福建)中国大学校园的文化风景,正在现代化的名义下得到整容。新建筑层出不穷,而旧建筑也在被不断刷新。从北大、清华到复旦和交大,及广州、上海等地的远郊大学城,校园硬件设施的增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但此举对提升学校质量和国际排名,似乎没有实质性的推进,相反,它成为一件华丽的文化假领,阻止了大学行政官员的自我反省。

  文段中加点的“它”是指代( )。

  A.中国大学校园的文化风景,正在现代化的名义下得到整容

  B. 新建筑层出不穷,而旧建筑也在被不断刷新

  C. 从北大、清华到复旦和交大,及广州、上海等地的远郊大学城

  D. 校园硬件设施的增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

  【解析】本题是对代词的考查。依据“就近原则”,“它”最后一句话的主旨,应从前文去找“它”所指代的内容。根据句意可知“它”与前文“此举”指代的是同一内容,“此举”指代的是承接上一句“校园硬件设施的增长,达到了史无前例的程度”。故本题选D。

  2.句子理解

  (1)考虑句子在文段中的位置

  如果句子在文段中起领起作用,就从它所领起的内容去分析;如果在文段中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上文中去分析;如果起过渡作用,就要求从上下文中去分析。

  (2)运用“前后勾联、表里参验”的方法

  所谓“前后勾联”,是指根据文段整体性的原则,将上下文勾联在一起,从文段主旨、相关的内容和表达的目的等角度审视作者的遣词用语,领会它的意义。

  所谓“表里参验”,是指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根据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从语表含义进而仔细琢磨出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在的深刻含义。

  “前后勾联、表里参验”强调的是,根据构成文段的诸因素之间有着既相互制约又相互推衍的特点,来实现对文意的理解。例如,多义性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能明确其具体的意义;语言在特定语境的运用中还可能产生临时的情景意义;在前后不同的语境中,相同的表述可能含义不同,不同的表述也可能意思相同。

  【例1】(2006·福建)交流的匿名性似乎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征。曾几何时,彼得·斯坦纳绘制的一幅漫画在网民中几乎无人不晓,这幅1993年等于《纽约客》杂志的漫画所取的那个诙谐的标题“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被网民们当做不言自明之公理加以信奉。

  对文中的“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理解有误的是( )。

  A.这是对网民是否具有人性的强烈质疑

  B.这正是因匿名性而产生的一种现状

  C.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到底是谁”

  D.网民们大多数都认可互联网中交流的匿名性

  【解析】本题可运用“前后勾联”的方法解答,即可通过对文段主旨的把握解题。文段开篇说匿名性是互联网交流的特征;接下来讲网民把“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奉为公理,来论证匿名在互联网世界普遍存在。整个文段都在讲网络交流的匿名性问题,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没有透露作者任何思想倾向,故A项错误,选A。


  七、衔接与连贯


  衔接与连贯是2007年新出现的一种题型,它主要考查对上下文语意连贯性的把握,对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具有较高要求。

  衔接与连贯主要考查三种题型:(1)语句填空题。在文段中间或者结尾处留意空白处,要求从选项中选出合适的一项填入空白处。(2)语句排序题。给出一个打乱顺序的句群,从选项中选出句序排列正确的一项。(3)内容延展题。给出一段话,然后以如下形式提问:“作者接下来可能介绍的是”,“该文章接下来最有可能谈的是”,等等。

  解答语句衔接连贯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看陈述对象,考虑话题叙述的一致性

  话题统一是保持语言连贯性的首要条件。一般来说,同一主旨的话题,陈述对象是明确集中的,围绕同一对象所展开的话题,前后衔接紧凑,思维顺势而下;转换了陈述对象,话题的一致性就会遭到破坏,语句也就不连贯。

  (2)看语气语脉,考虑语意的粘连性

  语言运用的连贯问题,实际上是语气相承、语流畅通的问题。大凡表达效果好的句子、句群,不仅上下文衔接连贯,逻辑关系严密,而且读起来也不会感到佶屈聱牙。因此语气语流的相承、音节的和谐也是语言连贯的一个重要方面。

  (3)看前后句式,考虑句子结构的一致性

  一组在统一话题下的句子,对多种事物或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叙述时,它们各自的内部语法结构往往有组合上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在备选句中,结构上与前后句结构相同的句子,往往是能保持连贯的句子。

  (4)看词语照应,考虑语脉的相承性

  语脉的前后相承,必定有显性或隐性的词语与之相应,前面或后面出现了某一词语,再寻找相对应的词语,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确定其先后顺序,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

  (5)看逻辑顺序,考虑思维的走向性

  【例1】(2008·安徽)一位哲人这样解释乐观与悲观:譬如面对着桌子上的半杯水,乐观主义者说这个杯子的一半是满的,悲观主义者说这个杯子的一半是空的。显然, ,

  使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会失去信心和追求。一旦遇到困难,我们黯淡的心情也能够很快豁然开朗,从种种苦恼中自我解脱。

  填入画线处最恰当的是( )。

  A.观察事物时善于选择生活中积极的一面

  B.人与人的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是不同的

  C.乐观主义比悲观主义更有利于人类进步

  D.这两种理解有其合理性也有一些片面性

  【解析】本题属于语句衔接题中的填空题。本题可从语脉的相承性即语意的连贯衔接考虑。“显然”后面的内容“不会失去信心和追求”、“豁然开朗”、“从种种苦恼中自我解脱”等都倾向于乐观主义,因此,B、D排除;C选项与空格后动词“使”不能衔接,故选A。

  【例2】(2008·中央)将以下6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谈,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

  A. ③⑥⑤②④① B. ⑤①⑥③②④

  C. ①⑥③⑤②④ D. ②④⑥③⑤①

  【解析】这是一道语句排序题。首先,从关联词来分析句群:由句④的关联词“甚至”可以知道句④之前应是一个语气比较弱的句子,结合句意可知句②应在句④之前。然后,从行文来分析句群:句⑥出现了“比方说”这样的字眼,很明显是在举例子,前边必定要有观点。⑥举例说明的是自己尽力回忆从前写作的心境,但是非常困难,不能完全准确再现。我们发现,这正好是对④的观点例证。③则是推己及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提出作者的回顾和创作谈是值得怀疑的。接下来,用⑤这样众所周知的哲理来佐证,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①。回过头再看一下,这一结论是对“心理活动”和“创作活动”二者的结论,而句②④说的是心理活动、③⑥说的是创作活动,而从句①中,先说“心理活动”,后说“创作活动”,可知作者先谈心理活动②④,后谈创作活动⑥③。因此正确答案为D。

  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复习用书可参考《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一本通》


行测真题 行测答案 行测答题技巧 行测题库 模拟试题

  想了解更多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网的资讯,请访问: 辽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557173.html
延伸阅读
做了许多行测模拟题还是没有有效的提升自己的分数?那是你没有掌握一些技巧和重点,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判断推理技巧:图形推理之复合规律”,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
2020-07-14
公务员行测考试主要是考量大家的数学推理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片段阅读技巧:逻辑顺序解语句排序问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07-14
在考场上人与人拉开差距的除了平常的知识点的积累,还有面对考试题型能够有一个更好的解答思路,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行测判断推理技巧:朴素逻辑做题思路”,持续关注
2020-07-13
大家在做行测逻辑填空题时常常会被虚词所困扰、干扰,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技巧:语句排序巧用“标志词””,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技巧:语句排
2020-07-13
行测常识题在行测当中属于必考题型,而想提高行测常识的分数,每日的积累必不可少,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公务员行测常识考点:人文常识之历代水利工程”,持续关注本站
2020-07-13
大家在做行测逻辑填空题时常常会被虚词所困扰、干扰,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掌握片段阅读的“关键点””,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公务
2019-08-02
任何一场考试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每日点点滴滴的积累,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解锁片段阅读对策类选项”,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公务员行
2019-08-02
任何一场考试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每日点点滴滴的积累,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言语理解技巧:片段阅读之细节判断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言语理解
2020-01-20
掌握方法做事永远都是事半功倍,国考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行测言语理解技巧:片段阅读选项分析”,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行测言语理解
2020-06-16
任何一场考试取得成功都离不开每日点点滴滴的积累,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行测阅读中的常见错误”,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公务员行测
2019-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