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2013中考语文备考:记叙文考点精讲

字典 |

2012-09-19 15:27

|

推荐访问

中考语文

【 liuxue86.com - 中考语文 】

  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长查询相关信息,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特别搜集汇总了记叙文辅导教学篇以供参考:

  记叙文中心思想的把握和概括

  考点精讲

  一般说来,好的记叙文总是避开直接表述中心思想,因而增加了把握它的难度。言在此而意在彼,或是通过相关人物的描写、相关事件的叙述来隐晦地、含蓄地表达作者的主旨,因此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1.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

  2.把握文章中的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个段落,更不能漏掉某一段的内容,要把中心思想概括得准确、完整。

  4.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去分析文章,迅捷、准确地把握主旨。

  例题点拨

  【例题】

  秃的梧桐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人们走过那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牌。

  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之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厂;夜里下雨,潇潇浙浙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由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榈树。

  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便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求生的志气。

  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不容易长的巴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的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的忙了一个夏天。

  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的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少许翠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它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们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们头顶上瑟瑟地悲叹。

  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细小。冷冷凉露中,泛满嫩红浅紫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风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桐树,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人们走过秃的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它,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要沿着思路去分析。无论是在春天,还是在秋天,秃的梧桐都生命不息,抗争不止。在文中,作者的中心意思是赋予秃的梧桐的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生命力,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和希望之情。

  【点拨】 记叙文所状之物往往处于流动的状态,显出时间的延续,同时和文中的“我”的认识、感情发生独特的联系。因此,理解托物言志的记叙文的主旨一定要找到“物”与“志”之间的共性和联系。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秃的梧桐残缺不全的形象上,发掘出它坚强不屈、乐观向上和无穷的生命力,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希望之情。

  记叙的要素、顺序和线索的判断与梳理

  考点精讲

  中考常从要素、线索、顺序入手考查对文章思路的理解。

  1.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把握事情的来龙去脉。

  2.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简称为: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

  3.常见的叙述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在比较复杂的记叙文中也会使用补叙和分叙(对同时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亨进行平行叙述和交叉叙述)。

  需要注意的是:在记叙文的四大类中(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写景记叙文和状物记叙文也常常是以“我”为中心,通过“我”的行为、思想感情来组织文章,因此写人、叙事记叙文理清思路的方法大多适用于写景、状物记叙文。

  例题点拨

  【例题】

  ①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②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③“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④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烂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⑤“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广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⑥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⑦这同样的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⑧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1. 从文中看,本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是以什么作为线索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一题考查的是记叙文六要素之一:时间。答案:秋季。可以从文中“凉云”、“萤光”、“苦雨”等词语中看出。

  第二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思路的理解。答案:作者的思想活动。

  【点拨】 选文是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月儿”“凉意侵入”这些景物和感受都是秋季常用的话题。所以第一题不难判断。第二题只要理解文中所描写的几个场景都是作者思想过程的组合,线索也就找到了。

  怎样慨括文中观点

  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也即作者的见解和主张。如果不能准确概括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就不能说读懂了文章。那么如何才能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呢?首先是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阅读时弄清文章的整体倾向,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大致结构。其次用简洁的语言表述文章的内容。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概括,。概括有三种方法:

  (l)提取要点,即判定中心句。这种方法适合于中心明确,论述简洁鲜明的文章。

  (2)抽象说明,即自己组织语言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揭示。这种方法适合于评价事理、剖析事理、阐明特性等各类文章。抽象说明关键在于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抓住本质。

  (3)综合归纳,即把几个要点归纳起来进行抽象说明。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复杂的内容。它要求首先明确有关的若干要点,然后经过提炼把几个要点综合起来。

  [例]生命是宇宙中的一种普遍现象,这种观点自古有之。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由“特殊”行星的物理环境造化的生命—一这里指的是地球上的生命,是由简单的无机物质发展而来,虽说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非常复杂,但生命现象一经开始,就会逐步地向智慧生命阶段发展。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大文学上的一个影于是大体演化理论。美国著名的大文学家沙普利说过:“生命是广泛存在的,它是宇宙演化的自然产物。”

  对这段内容时冶当概括是:

  A.在宇宙中,生命的发展是普遍现象。

  B.生命是由特定的物理环境造化而成的。

  C.生命必然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D.大文学的发展使人们对生命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答案为A。原文共四句话。第一句介绍自古以来人们看待生命的观点。第二句讲大体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第三句讲大体演化理论的作用。第四句讲生命产生的原因。选项B、C、D大致均由第二句得出,而这句只是举地球生命的例解说第一句。第一句才是全文的观点。

  修改病句专题

  一、考纲要求——辨析与修改

  考纲对“病句修改”这部分要求“辨析并修改病句”,并且明确规定了病句的6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考纲这一要求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内容:

  一是辨析病句,一是修改病句。

  辨析病句,是对病句的识别和分析,是修改病句的前提。只有辨析清楚,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对病句进行正确的修改。对辨析病句的考查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在高考中,对修改病句的考查更多的是采用主观性试题,要求考生自己动笔修改。

  应该指出的是:在实际考查中,辨析和修改病句,常常与词语及标点的使用以及消极修辞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

  二、考点解析

  1.语序不当

  所谓语序不当,是指词语或句子的先后顺序错乱,从而造成文理不通的毛病。

  语序不当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句子成分次序不当

  ②词序不当

  ③分句次序不当

  ④主客体颠倒

  请看以下例句

  例1 这是三本我买的精美的很有教育意义的中文小说。

  解析:本句定语的顺序不当。正确语序应该是:这是我买的三本很有教育意义的、精美的中文小说。“我买的”,表领属性词语;“三本”,数量短语;“很有教育意义的”,动词短语;“精美的”形容词短语;“中文”,表性质的名词。

  例2 他把红烧肉没有做好。

  解析:本句状语的顺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他没有把红烧肉做好。“把”字结构做状语时,要放在否定词后面。

  例3.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发展、运动、变化,语言也是这样。

  解析:词序不当。“发展”“运动”“变化”,三个词语之间,首先应该是“运动”,由运动引起“变化”,有变化才能“发展”。因此,正确的语序应该是“……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

  例4.我本想这次能在家乡同你见面,回家后才知道由于你正忙着搞科研,不回来了。

  解析: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在复句中,前后两个分句主语一致时,关联词应放在主语后面。这句话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才知道你由于正忙着……”这是1992年高考第4题的A项,是作为正确选项出来的。但由于试题编制者的疏忽,也造成了语病。

  例5 为支援灾区人民,村里的人宁愿献出大米,也要自己吃玉米面。

  解析:复句分句颠倒。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宁愿自己吃玉米面,也要献出大米。”

  例6 他从小在这长大,这里的山山水水,对他太熟悉了。

  解析:主客体颠倒。应该把“对”提到“这里”前面。

  2.搭配不当

  所谓搭配不当,是指几个词在用作句中相关成分时,意义上不能互相搭配。

  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情形:

  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②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③附加成分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④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请看下面例句:

  例1.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葬于谷内西北坡上。

  解析:主谓搭配不当。“陵墓”不能“葬”,应改为“建”。

  例2.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

  解析:动宾搭配不当。“安排”会议内容、时间等还可以,“安排”“问题”就不妥当了。这是1995年高考第7题的A项。

  例3.他打量着闯王带着谦逊微笑的英明面孔。

  解析:定语中心词搭配不当。“英明”不能修饰“面孔”。

  例4.在他旁边,横眉立目地站着两个持枪卫兵。

  解析:状语中心词搭配不当。“横眉立目”不能修饰“站”。

  例5. 在这次考试中能否取得好成绩,关键在于刻苦用功。

  解析:一面两面搭配不当。前面“能否”着眼于两个方面,后面却只从“刻苦用功”一方面说,显然就不合适了。

  例6.畅销全国的金龙牌补脑液不愧为中成药验方。

  解析:主语宾语搭配不当。“补脑液”不能是“验方”。

  3.成分残缺或赘余。

  所谓成分残缺或赘余,指句子的主、谓、宾等主要成分或应该有的修饰成分、关联词语等遗漏或者出现重复多余,使语意表述不清楚或者罗嗦。

  常见的成分残缺或赘余主要有如下几种情况:

  ①残缺:缺主、谓、宾语;缺必要的修饰成分,附加成分。

  ②赘余:主、谓、宾语多余;修饰成分,附加成分多余。

  ③请看下面例句:

  例1.经过志主任再三解释,才使他的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一丝笑容。

  解析:主语残缺。这是1992年全国高考题第4题的D项,因为多用了一个介词“经过”,使得原句主语变成了状语,造成主语残缺。

  例2.为了全面推广利用菜籽饼或棉籽饼喂猪,加速发展养猪事业,这个县举办了三期饲养员技术培训班。

  解析:宾语残缺,这是1997年高考第6题的A项。句中“推广”的宾语应该是“经验”,而不应是“喂猪”;在“喂猪”后面加上“的经验”句子就通了。

  例3.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

  解析:谓语残缺。“建立与加强”的宾语是“制度”,而不可能是“工作”。这样,只有在“建立”前加上“完成”一词,句子才通顺。

  例4.今天,市里不少领导来我校莅临指导。

  解析:谓语重复。“莅临”就是“来”。

  例5.经过广泛的讨论,反复的修改,新的奖酬金制度终于付诸于实施了。

  解析:介词多余。“诸”在这里本来就有“之于”的意思,再加上介词“于”,就重复了。

  4.结构混乱

  所谓结构混乱,指将两个意思或两种句式缠绕在一起说,造成语句不通顺。

  常见的结构混乱的句子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句式杂糅

  ②前后脱节

  请看以下例句:

  例1.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兰根、草河车配制成的。

  解析:句式杂糅。实际上这句话是由两句话拼接成的,可改为“感冒退热冲剂的主要成分是大青叶、板兰根、草河车。”也可改为“感冒退热冲剂是大青叶、板兰根、草河车配制成的。”

  例2.他们本着保证质量、降低成本为原则,使用了新的工艺和新的技术。

  解析:前后脱节。前面如改成“本着……的原则”或改为“以……为原则”,前后两个分句语脉就流畅了。

  5.表意不明

  所谓表意不明,指的是因为词义不准,词性误用,指代不清,语有歧义等影响了表意的明确。

  表意不明常见有如下几种情形:

  ①代词指代不明

  ②数目不确切

  ③范围不确定

  ④歧义

  请看以下例句:

  例1.棺材后面跟着三个妇女——死者的母亲和她的两个女儿。

  解析:指代不明。句中“她”究竟指谁?“死者”还是“母亲”?如果指代“死者”,“她的”就应该去掉才好。

  例2.参加这次活动的有我校师生将近四百多人。

  解析:数目不确切。“将近”与“四百多人”矛盾。宜根据实际情况,删去“将近”或“多”。

  例3.从六十岁到九十九岁的老太太被特许坐着车子参加游行。

  解析:范围不确定。从字面上看,好像59岁以下和100岁以上的都没有坐车参加游行的权力。应改为“六十岁以上的”。

  例4.大家对护林员揭发林业局带头偷运木料的问题,普遍感到非常气愤。

  解析:歧义。大家“气愤”的是什么?是护林员揭发问题这件事还是护林员揭发出来的问题?如果在“揭发”后面加上一个“的”字,歧义就消除了。

  6.不合逻辑

  所谓不合逻辑,指的是由于概念使用、分类、判断失误造成的语病。

  常见的不合逻辑的语病有如下几种:

  ①不符合客观事实

  ②前后矛盾

  ③分类列举不当

  ④否定失当

  请看下面例句:

  例1.地主资产阶级竭力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修正主义观点。

  解析:不符合客观事实。“劳心者治人”的观点是封建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也不可能去宣扬修正主义的观点。

  例2.电影快开演了,观众们争先恐后地鱼贯入场。

  解析:前后矛盾。“鱼贯”是一个接一个地,应该是很有次序的,与前面的“争先恐后”矛盾了。“争先恐后”就应该“蜂拥”而上。

  例3.今天下午,我们班的任务是扫地、拔草、垫道和搞校园卫生。

  解析:分类列举不当。扫地、拔草、垫道都是“搞校园卫生”的具体内容,不能用表并列关系的“和”来连接。

  例4.科学发展到今天,谁也不会否认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的。

  解析:否定失当。整句话用了三重否定,造成语意的混乱。只有将后一个“不”删去,句子才通顺。

  三、方法指导——对症下药

  1.整体把握抓硬伤

  病句辨析与修改,所给的句子往往内容较多,句式较长,成分复杂,有相当的迷惑性。遇到这类句子,同学们常常只看局部,不看整体,造成判断错误。

  例如:

  我回头一瞄,柜台前伫立着一位肤色黧黑的中年农村妇女。

  如果分开看,这句话前半句与后半句都没有什么毛病,但把它们放在一起,从整体考虑,问题就出来了。“伫立”是长时间地站,而“我”只是“回头一瞄”,只是一瞬间的事,怎么会知道那位妇女站立时间的长短呢?显然,把“伫立”改为“站”就不会有这样的毛病了。

  再如:

  尊敬老师的学生,会得到人们的好评。

  这句话的前半句“尊敬老师的学生”是有歧义的,既可以理解为动宾结构“尊敬……学生”,也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的学生”,不少同学看到这一点,就认为这个句子表意不明,是病句;但是,如果再看后半句,就会发现,有了后半句,前面的歧义消除了。因此,在解题时,不要抓住一点毛病不松手,要整体把握,要抓硬伤。

  2.深入思考摸规律

  汉语表达,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平时的复习切不可陷入题海之中不能自拔,而应该善于从练习中总结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例如:

  “伯乐相马”已为人熟知,其实马可以投伯乐,伯乐也可以识马,两方面的积极性都可以发挥出来。

  “也”这个副词,虽然常用在并列复句中表并列关系,但是往往有强调的作用。“伯乐识马”是大家熟知的,而“马投伯乐”才是这句话要重点表达的内容。因些,如果了解了这一规律,见到类似的句子就容易辨认了。

  3.归纳总结明方法

  辨析病句的方法有很多,现归纳如下几点:

  ①长句紧缩抓主干

  有些句子由于较长,修饰成分多,语病不容易看出来。因此这类句子在辨析时宜用紧缩法,把主干突出出来,这样有些语病往往就一目了然了。

  例如:

  《铁道游击队》描写抗日战争期间,党领导的铁道游击队坚持敌后斗争,破坏敌人交通线,沉重打击了敌人,终于取得胜利”

  如果把这个句子紧缩一下,就变成了《铁道游击队》描写……“描写”什么?显然不应该是“胜利”,由此可以发现这个句子缺少宾语。

  ②修饰语多理枝叶

  如果紧缩后,句子主干并不缺成分,就应该注意修饰语和中心词是否搭配。如果是一个谓语带几个宾语,或几个谓语带一个或几个宾语的,也应注意是否能够一一搭配。

  例如:

  如操着一口流利的上海口音和生动的表情,把每一个细节都描述得绘声绘色。

  句中“操着……口音”没什么问题,但“操着”“表情”就不合适了。“描述得绘声绘色”语义重复,因为“描述”就是“绘”,应改为“讲得绘声绘色”或“描述得有声有色”。另外,“流利的口音”搭配也不恰当。

  对于修饰成分复杂的句子,一定要注意枝叶的搭配问题。

  ③复句注意关联词

  在复句中,关联词语往往对表情达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对复句病句的考查,常常从关联词语入手。

  关联词语的使用,一要看位置,二要看搭配,三要看运用恰当与否。

  例如:

  五金厂一方面能急车辆厂之急,主动送货上门,保证了材料的供应;另一方面,车辆厂也及时把对产品质品的意见提供给五金厂,使五金厂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

  这段话前后有两个主语,一个是“五金厂”,一个是“车辆厂”。在前后两个主语不同的时候,关联词“一方面”应放在主语“五金厂”前。相反,如果前后主语相同,关联词语就该放在主语后面。上面例句后半部分如果是这样的:另一方面,还及时主动向车辆厂征求意见,提高产品质量。前后主语就都变成“五金厂”了,关联词在主语后就没什么毛病了。

  再如:

  如果作者的想象超出了实有人物的行动,使事迹过于夸大,反而可能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事迹过于夸大”自然会“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这里用了“反而”,与前面的“如果”不搭配了,应该改为“就”。

  再如:

  尽管现在还是冬季,早晚较凉,然而在中午和暖的阳光下,穿毛衣也不嫌热。

  这句话中,说冬季,天气冷,穿毛衣也不热,前后并没有转折的意思。因此“尽管”“然而”两个关联词用得不妥。如果一定要用关联词的话,可以在后一个分句前加“即使”。

  ④代词指代要清楚

  句中如果有代词的话,应该注意指代是否清楚。

  例如:

  那位瘦瘦的女看守说来也奇怪,她似乎很听这位女人的话,她支使她,她差不多都能瞒过看守照着去办。

  一个句子中,第三人称所指的对象最好能一致,句中的第二个“她”如改为“这个女人”,句意就明确了。

  ⑤一面两面要搭配

  句中如果出现“是否”“能不能”等表示正反两面的词语时,就应该注意前后有没有与之呼应的词语。

  例如:

  文字通顺是衡量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准。

  前面“文字通顺”只从“好”的一方面表述,后面却“好坏”并提,因此,应该在“文字” 后面补出“是否”两字,这样前后才搭配。

  ⑥语句通顺看逻辑

  如果经过以上五个方面的考查,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那么就应看看是否有逻辑错误。

  例如:

  连诗歌、古诗词、对联都有专门刊物,唯独杂文作品没有自己的专刊,这是很不正常的。

  从语法上说,这句话本没什么毛病,但是,“诗歌”“古诗词”并列,在概念使用上就出现问题了,这应属于逻辑上分类不当的错误。

  4.病句修改要对症

  判明病因,是病句修改的先决条件,修改时,一定要对“症”下药。如前面“病例解析”所说的那样,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修改时,应注意要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意;应根据表达的实际需要去改;既且要尽量少改,改一处能解决问题的,决不改两处。

  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是历年来考查的热点之一,这方面的练习较多,我们就不再重复设题了。同学们在掌握前面所讲的方法之后,应该找些练习做一做,务求熟练运用为止。

  [病句,很多时候是因为不正确、不标准的语言习惯导致的。今天给大家讲了讲病句的有关知识以及修改病句的方法,其实,归根结底还是要求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努力地培养正确、标准地使用语言的习惯,只有这样,同学们的语言能力才能有一个质的提高。]

  初三语文“怎样辨别句子的正误”专题训练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了解常见病句的病因

  1. 用词不当,包括:⑴不同感情色彩和语体色体;⑵词义轻重不同⑶词性不同;⑷生造词语等情况

  2. 成分残缺:包括缺主语、谓语、宾语及中心语等几种情况

  3. 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谓语宾语搭配不当,主语宾语搭配不当,关联词配套使用不当。

  4. 语序不当,包括定语、状语所在位置以及多重定语、状语的位置,有承接关系的短语不能当并列关系看待。

  5. 句式杂糅,包括成分复指、主被动句杂揉等情况。

  6.不合事理 7.虚词用错 8.不合习惯 9.指代不明 10.数量词用错

  常见的是上列2、3、4、5、6的几种情况

  二、掌握辨别病句的一般步骤:⑴反复读 ⑵找主干 ⑶查对应 ⑷看习惯

  三、常见题型:⑴选择题 ⑵改错题

  四、练习:

  1. 指出下列病句的病因并作修改

  ⑴我们应该努力完成一切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⑵衡量一个学生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准是遵守纪律。

  ⑶我们肩负着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工作。

  ⑷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应尽的。

  ⑸这种擅自提价,损害消费者利益是违法的。

  ⑹他的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⑺灭绝的恐龙,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而造成的。

  ⑻他整个一生对人类的解放事业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⑼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柏林街市被战争的火舌变为灰烬。

  ⑽我把李卫的作业本被撕了。

  ⑾谁不认为我们不是好学生?我们应该保持下去。

  ⑿王亮从电话中得知,开刀的是他父亲。

  2.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 蔡老师,我并非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我对你是多么的依恋!

  B. 这些青翠的竹子,沿着细长的滑道,穿云钻雾,呼啸而来。

  C. 对于松树,无论严寒霜雪还是盛夏烈日,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做忧郁和畏惧。

  D. 凭着乐观的理想,崇高的气概,豪迈的志趣,克服困难不也是一种享受吗?

  3.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 灭绝的恐龙,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而造成的。

  B.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柏林街市被战争的火舌变为灰烬。

  C. 困难不但没有吓倒他们,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

  D. 他的和蔼的面容、爽朗的笑声,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4. 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 衡量一个班级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是学风好。

  B. 我们应该努力完成一切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C. 不要以为非长篇大论不算文章。

  D. 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5. 选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 ( )

  A. 5月14日,全校师生举行抗议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联盟大使馆。

  B. 王亮从电话中得知,开刀的是他父亲。

  C. 政策是否开放,方向是否正确,手段是否灵活,是当前招商引资能否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关键。

  D. 看到这张照片,仿佛把我带回那充满无限乐趣的童年世界。

  6. 选出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 ( )

  A. 当我和小明走进教室时,看到王东的滑稽相,都忍不住笑了。

  B. 我们必须认真克服并随时发现自己的缺点。

  C. 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D. 最近,他的领导工作作风有了明显的提高。

  7. 按要求修改病句

  ⑴目前,计算机虽已在某此方面大大超过了人类左脑的逻辑运算能力,但一些专家坚持认为,尽管计算机技术多么发达,它只能在人类的控制下,朝造福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该句中有一个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把 改为 。

  ⑵人们越是精确地把握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就越能认清物质的本质,从而达到认识大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

  该句成分残缺,应该在 的后面加上 。

  渗透课标精神 着重考查能力

  ——2004年广东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导向

  广东新会教研室 何勇涛

  2004年广东中考现代文阅读渗透新课标的精神,重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语言材料的大意,捕捉重要信息,注重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价值取向,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题型主要有对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述、对答题理由进行解说、对有价值的知识进行评价等,引导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第一个说明文段具体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如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及其作用、词句的理解、说明方法以及语言的准确性,要求能够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现代文阅读第二文段《为你自已高兴》为议论文,主要考查议论文阅读能力。选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善于在平淡中发现哲理,语言浅易。考查重点侧重于三方面:①论点与论据的关系。②理解论证方法及论证作用。③结合文段内容就有关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题目不难,有一定灵活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理解的多样性。

  现代文阅读《糖罐的秘密》淡化文体知识,考拼音、朗读、心理描写、句子理解、线索及概括情节。要求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体味和推敲重要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设题灵活,并注重结合特定语言环境进行设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出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阅读的综合性、能力性、开放性得到了体现。

  我们看一看试题。

  三、现代文阅读(42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第7至20题。

  (一) (12分)

  ①从医学角度分析,噪音往往能引发身体的疲劳和不适,对人的心理也造成一定的伤害。

  ②60分贝以下的噪音一般不会引起人的厌烦。假如在超过70分贝噪音的环境中,想要更好地休息就得服用镇静剂或安眠药。当然,75分贝的噪音算中等级别,它能影响人的思维和情绪。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例如:摩托车在行驶中的噪音可以达到100—110分贝,其强度超过电锯锯木发出的声音;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它大大超过喷气式飞机降落到距地面100米时产生的轰响。科学实验表明,超过115分贝的噪音能引起人的严重的烦躁和不安,这种情况相当于癫痫病发作时的一系列大脑变化;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③虽然我们生活在喧闹声中,但不是人人都能察觉。人的耳朵有一种“掩蔽”功能,能自动清除环境噪音,而把那些我们感兴趣的声音突现出来。因此,我们能听见站在人群中或公共场所的人对我们的讲话。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但这只是大脑的一种“应对”技巧,噪音已经丝毫不漏地进入我们的听管和神经系统,其后果是,强烈和长时间的噪音会破坏声感受细胞上的纤毛。这些纤毛就是我们的“传声器”,随着它们的逐渐被破坏,我们甚至可能失去听觉。长此以往,耳鸣和心悸将接踵而来,并且身体的平衡系统也会因此而遭到破坏。从国际上的一些统计数据可以发现,生活在喧闹地区的一部分居民的听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差。在美国64-75岁的人群中有1/4的人失去听力;在意大利这个比例达到了18,是40年前的两倍。据一些国家征招新兵的人介绍,现在有听力缺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选自(科学世界)2004年第4期)

  7、本文主要说明了 (限10个字以内)。(3分)

  8.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第②段内容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分)

  答:

  9.第③段划线句子表明人们的听力 ,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 。(4分)

  10.下列句子中,删去加点词语后对原句意思表达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2分)

  A.、常有一些尖利的噪音,它们虽然比较短暂,但其激烈程度可以严重干扰人们的生活。

  B.耳朵还能将讲话人的声音分离出来,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环境噪音。

  C.摇滚乐队的某些演奏可能产生140分贝的噪音。

  D.面对160分贝的噪音,动物有可能死亡。

  (二)为你自己高兴(12分)

  刘心武

  ①朋友小凌自幼双腿瘫痪,在一家印刷包装纸的福利厂工作,业余爱读文学书,常到我家来借,我有一天就对他说:“你怎么不立个大志向,发奋写作,也成个作家?”当时他没说什么,过些天来还书,他告诉我:“我没有写作的天分,我就这样当个读者挺好。”临告别时更笑着说:“我活得挺自在乙我为自己高兴。”

  ②上个星期天我在大街上看见了他,他骑着电动三轮车,后座上是也有残疾的妻子,搂着他们完全健康的小女儿,三个人脸颊都红喷喷的,说是刚从北京游乐园玩完回来。真的,他们全家都为自己高兴,那是人生中最扎实最醇厚的快乐!

  ③为自己高兴吧!我为什么不完美?——别钻那牛角尖.要是别人问你为什么不如何如何,那么,让我们都像小凌那样,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

  ④一个作家朋友得了个奖,却很不高兴c为什么?因为有人问:为什么只是个地区奖,而不是全国奖?如果他得了个全国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不是最高奖?如果是最高奖,那么又可以问:为什么国际上没有得奖?如果国际上得了奖,那么还可以问:为什么不是诺贝尔文学奖呢?……这样一路问下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也许会有正面的例子,但我举不出来,我只知道美国海明咸和日本川端康成都是在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自杀身亡的。也许那自杀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但一些评论家讥讽海明成的“江郎才尽”,社会舆论对川端康成达到至美至丰境界的高于富土山的期盼压力,很可能是那诸多因素中相当重要的一种。

  ⑤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

  ⑥争取不凡( )可敬可佩,( )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这个世界很大,机会确实很多,然而这个世界也很小,机遇又极为难得,我们应在奋力进取与适可而止之间取得一种平衡。我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单是为不平凡的人而存在,更是为平凡的人而存在。

  ⑦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的努力奋进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能够如现在这样也真是挺不错;为你自己高兴,因为你不为自己设置徒添烦恼的标杆,更不受他人出于好意而设置的缥缈标杆的蛊惑;为你自己高兴,为你那平凡而充实的、问心无愧的存在而高兴!

  11.删掉第②段似乎也可以保持文章的完整二为什么作者要写这一段?请简要分析。(3分)

  答:

  12.第①至⑤段运用了举例论征和 的方法。举小凌的例子是证明要“坦然无愧地看待自己,珍爱、享受平凡而实在的人生”的观点;举作家朋友和海明威、川端康成的例子是证明 的观点。(4分)

  13.下面这句话摘自第⑥段。请在句中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2分)

  争取不凡( )可敬可佩,( )甘于结结实实的平凡,则更可爱可羡……

  14.有人认为“为自己高兴”就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对此观点,作为一个中学生的你是如何看的?(3分)

  答:

  (三)糖罐的秘密 (18分)

  李晓琴

  ①上高中时,学校坐落在清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宁静的村落三面临水,四季风景如画,如同古人笔下的世外桃源。但也极其A(piānpì)闭塞,周围疏疏落落全是民居,连买

  一根针也非要上十里外的小镇不可。

  ②这可苦了我们这群高三的可怜虫们。读书实在太耗心智了,以至于整天唯一的感觉就是饿,连睡梦中都满是各种各样令人B(chuíxián)的好吃的东西。不知是谁带了一罐糖来,是那种黄亮如金、细软如沙的黄砂糖。

  ③于是,寝室里便流行罐装的黄砂糖。十二个糖罐,恰似我们十二个女孩子,亲亲热热地排成一排。临睡前,美滋滋地喝上一杯热腾腾的糖水,月儿便甜甜地照进梦乡。

  ④唯独秦霜是不大喝糖水的。因此她那个别致的青瓷陶罐里的糖,比起我们的总是又多又满。每晚,我们一边啜着糖水,一边叽叽喳喳地品头论足.或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或嘻嘻哈哈地相互取笑时,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问她为什么不喝,她说:“坏牙齿呢!”

  ⑤后来有人跟我咬耳朵,说秦霜的糖罐根本就只是做做样子罢了。她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外婆一起过活,学费都交不齐,哪还有闲钱买糖吃?她那一罐糖,吃了再没得添的,又怕人瞧不起,就胡说什么坏牙齿的鬼话!我听了之后觉得心头一紧,有说不出的悲凉。

  ⑥一次下课间操,口渴了,我匆匆忙忙回寝室找水喝-经过寝室门前的花坛时,不经意地向寝室的窗户一瞥,却见秦霜正狼吞虎咽地吃什么东西,不由一惊。细细看,竟是在吃糖呢!她挨次从每个糖罐里舀上一大勺,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⑦我看得目瞪口呆。可不知怎地,慢慢地,所有的惊讶、愤怒、鄙夷渐渐散去,两行温热的泪却无声无息地淌下来,滴落在那暗香袭人的花丛中—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

  ⑧晚饭后,待一寝室人走得一个不剩,我一跃而起,飞快地闩上门,拉上窗帘,一把抱起我的糖罐,先给另外的几个逐一补上一大勺糖,然后,将剩下的通通倒进那个青瓷糖罐:又从箱子里抽出一袋糖,倒入自己的空罐儿。胆战心惊地忙完这一切,我狂跳不止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⑨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寄自深圳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

  晓琴:

  你一定还记得那个糖罐儿吧,那是我外婆的嫁妆,据说还是宫廷里的东西。现在,居然有人愿出五万元买它呢!我舍不得出手,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

  那个偷糖吃的女孩儿,她其实觉察到了花丛中的那双眼睛——那双世界上最纯最美的眼睛。因为它的注视,那个差点成为偷儿的女孩,在后来充满苦难的岁月里,却再也不曾妄动过一回。

  ⑩不用说,这封信是我多年的挚友——己任深圳一家电脑公司执行总经理的秦霜寄来的。

  (选自(现代交际)2003年第11期)

  15.清根据拼音写出文中应填入的词语。(2分)

  A. piānpì ( ) B.chuíxián ( )

  16、根据语境,第④段划线句“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

  中两个需要重读的词浯是 、 。(2分)

  17.第⑦段写道:“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请发挥想象,把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4分)

  我想:

  18.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划线句“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的含义。(3分)

  答:

  19.本文以 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糖、 、 、 、 等四件事。(4分)

  20.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 (3分)

  答: 。

  参考答案:

  7.3分 噪音对人的危害。 8.3分 按噪音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或:噪音对人的影响程度的大小顺序;逻辑顺序)安排的。(2分) 更清晰地表明强度不同的噪音对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或:使文章条理更清楚)。(1分) 9.4分 变得越来越差(1分)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3分) 10.2分 A 1l. 3分 具体形象地描写了小凌所说的“我活得挺自在。我为自己高兴”,(2分) 使文章更有说服力。(1分) 12.4分 对比论证(或:正反论证)(2分) 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更不要被别人往往确实是出于好意的刺激而陷入自卑自怨自责自苦的泥潭!(2分,答“不要为自己立下高不可及的标杆”也给2分) 13.2分 诚然(或:虽然、固然) 然而(或:但是) (各1分) 14.3分 示例:①“为自己高兴”并不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而是要为自己的平凡充实的存在而高兴,而不要总是为那些自己高不可攀,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徒生烦恼。②人还是要有一个远大目标,并要为此作出最大努力。完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应该是我们中学生所具有的人生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5.2分 A.偏僻 B.垂涎 16.2分 总是 永远 (或:似乎)(各1分) 17.4分 答案要求:至少表现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担心秦霜看见自己,造成秦霜的尴尬难堪;另一方面担心别人知晓秘密,会给秦霜带来伤害。 (各2分) 示例:秦霜,我就在窗外,你可不要向外看啊!此地不宜久留,赶紧走。我一定要装着像没有看到一样。绝不能让别人知道! 18.3分 “我”的行为对秦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所表现出来的真诚、善良、宽容的品质是无价的。 19.4分 糖罐(或:糖) 偷糖(或:吃糖) 补糖(或:倒糖) 念糖(或:谢糖、想糖、感糖)(各1分) 20.3分 可从不同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角度示例:①能宽容同学的一时过失并能真心帮助其改过自新。②知错能改。

  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2004年广东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新导向

  广东新会教研室 何勇涛

  2004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与去年难度相近,不仅所选篇目同为课内重点,而且所有题目的答案几乎都可以在原文中找出依据,体现了难度降低的倾向;考查内容方式相似,均从词语理解、句子翻译和关键信息把握等几方面设题,且沿用了往年以填空、简答为主的答题方式。可以说,今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是新课标“重在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和重点语句的记诵、理解,文言文阅读材料应当是浅易的课内语言材料”这一精神的最好诠释,体现了古代诗文教学以诵读、积累和整体感知为主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导向。

  对2005年的中考学生,文言文的复习一定要加强诵读,要求基本能读懂所选文段,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和理解,把握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要积累基本文言词汇,重点归类梳理课文中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注意沟通古今,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三要掌握翻译句子的方法,尤其要留心古今词义和语言习惯的差别;四要扣紧课本进行复习。

  我们看一看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3至6题。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平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现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平?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郁郁适兹土 适:

  (2)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易:

  (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恶:

  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

  翻译:

  5、“夫以子之不遇时”中的“子”是指 ,“不遇时”是指“ ”。(用原文回答)(2分)

  6、作者认为董生前途有望,根据是什么?(2分)

  答:

  参考答案:

  3、3分 (1)往、到 (2)变化、改变 (3)怎么

  4、3分 请代我向他们致意:“现在有圣明天子在上,可以出来做官了。”(各1分)

  5、2分 董生(或:董邵南) 连不得志于有司 (各1分)

  6、2分 (1)自古以来,燕赵之地有许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会遇到知音的。(2)董生具有杰出的才能。(3)当今有圣明的君主,董生总会有出仕的机会。 (答出其中两点即给2分)

  2004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简析

  解放日报--新闻晚报 陈庭茂

  今年上海市语文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的特点是,诗词文兼顾,课内外链接。这有利于考查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培养学生课内文言文知识向课外的迁移能力。

  今年中考的文言文诗句的默写,避开近三年来中考所考过的诗句,注意默写篇目的覆盖面,兼顾到诗、词、文的默写。共同篇目的默写以诗(《山居秋暝》《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文(《小石潭记》)为主,分叉篇目增加词(《渔家》、《忆江南》)的默写。此外,在填充式默写的基础上还辅以理解性默写,这样,可全面考查学生文言文背诵、默写的水平,了解学生文言语言积累的程度。

  文言短文的阅读分为课内短文与课外短文阅读,由于现代文阅读为记叙文和说明文,因此,课内文言短文阅读选取以议论为主的《黄生借书说》一文的两个段落。试题要求考生解释“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惟予之分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两个句子。中考文言文的解释,只要语句通顺。意思对即可,不苛求字字落实,不讲求语法现象,但句中的关键字词的解释必须正确,如上述两个句子中的“好”(喜欢)“致”(得到)“公”(同别人公用)“类”(似、用)等字词。一般来说,这些字词的解释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句子的意思解释是否通达,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短文时,切不可忽视文中的关键词语。

  至于课外文言短文的考查,命题者选取了明•江盈科《缘箩山人集》中《不识姜菱》一文,从中节选,“北人食菱”部分,要求考生解释词语,解释句子,对亲人“强不知以为知”的做法谈谈看法。尽管学生在课内没有学过这篇短文,但短文内容浅显,符合考生认知水平,试题与课内短文相关链接,如“席上食菱”、“欲以去热也”中的“食”与“去”的解释,考题各提供了四个选择项,供考生选择,而这些选择项中所提到的句子均在课内学到过,这既考查学生掌握词语的广度,又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达到课内外知识的链接与统一。由此可知,学好课内文言文是前提基础,唯此,方能得心应手地学好课外文言文。

  为让新初三学生在假期中得以有效训练,这里不妨以三篇课外短文为例,作一知识迁移。

  (一)投婴有过于江上者,见人引(抱着)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处理事物)。亦必悖(不合情理)矣。

  (二)工于草书有医人(医生)工(善于)草书者、医案人(药剂师)或不识,所系(关系)尚无轻重;到于药名,则药铺中人,岂能尽识草书乎?孟浪(鲁莽)者约略(大略)撮(抓取)之而贻误,小心者往返询问而羁延(因拖拉而延误)。可否相约同人(同行,此指医生)读书方案(药方)字期清爽,药期共晓。

  (三)嗜学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乎自笔录(亲手抄写),计日(约定日期)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懈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因此)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上述三篇,在阅读中请把握三点:一是能通畅地用现代汉语解释全文;二是概括全文写了什么内容;三是能把握文章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004年上海中考现代文阅读题简析

  解放日报--新闻晚报 陈庭茂

  2004年上海市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有个显著的特点,即十分注重对所选文本材料的阅读,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感悟。

  我们所指的阅读,是整体意义上的阅读,这一整体,既包括文本的阅读、题干的阅读,也包括相关材料的阅读,如试卷中所提供给考生的“相关链接”。从阅读的情况来看,凡是阅读“到位”者,答题的正确率极高,反之,则较低。

  ■现代文阅读(一)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第15题,要求考生写出“蒙娜丽莎的微笑被称为‘神秘的微笑’”的两点原因,阅读文本材料,即能答出其因之一:蒙娜丽莎微笑时隐时现,阅读“相关链接”,便能答出其因之二:蒙娜丽莎露出一丝含蓄的笑容,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至于第16题的填表,只要认真阅读第4段的内容,再上溯到第3段,便很容易答题。

  第18题要求考生“从玛格丽特揭秘过程中”,从三个方面回答“要探究一个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这道试题,乍一看,是考查理解、概括能力,其实,也是以阅读能力为前提的,离开了对文本材料的阅读,三个方面的“素质”概括则无从谈起。例如“对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丰厚的知识储备”、“锲而不舍的精神”等要点,皆能从阅读中找到相关的印证:“玛格丽特博士……特别对人的眼睛和大脑如何处理视觉形象的光照度和对比度感兴趣”、“玛格丽特博士,是一位研究视觉系统的权威学者”、“近看远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文中的这些语句,为考生回答“要探究一个事物,需要具备一定的素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符合“玛格丽行揭秘过程”这一限定条件。

  第19题的答题,考生回答不尽人意,其关键仍在阅读上。试题要求考生在第7段线上,用一段话来驳斥第6段中对方的观点,阐明自己的见解。有些考生在答题中,仅仅注意第6段中对方的观点,而忽视了“相关链接”内容的阅读。其实,“相关链接”中“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家,也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他的绘画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像有机地结合起来”等语句,为答题提供暗示。这里,需要特别指出两点:一是今年现代文阅读中附有“相关链接”(图片及有关文字)是出新之处,这一出新并非虚设,更非“噱头”,它是文本材料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考生拓宽解题思路,符合二期课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是正确的教学导向。二是这道试题的命题并非空穴来风,源于目前中学生中日益开展的论辩活动,它对于口语训练、语言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隐性导向作用。

  ■现代文阅读(二)

  《最完美的礼物》是一篇肺腑之作。在答题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注重阅读,尤其是整体阅读。如第23题,要求考生从两个方面回答,“为什么说郭教授的‘骗局’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礼物”?”在阅读卷中,大多数考生能够把握住一方面,即给人以战胜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气和信心,或鼓励队员们穿越沙漠、战胜死亡。但第二方面答对的考生不多,究其原因,没有仔细、认真地阅读,尤其没能抓住文中极其重要的关键词句。如果细细地阅读第15段,便可从“几年后的访谈”,“一生中得到的最好的礼物’等词句中体会出礼物对人的一生所起的作用,即激励人们去战胜人生道路上的任何艰难险阻。至于第24题,要求考生就本文的写作特色(如环境描写、人物描写、语言的表现力等),换一个角度作150字左右的点评,或选择文中令你最感动的一处,写150字左右的感想。这道试题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小作文”。

  回答这类试题仍然要以阅读为基础,唯有在阅读中对环境、人物、语言等有独特的感受,方能作恰当的点评;只有在阅读中与文中的人物活动产生共鸣,思人物所思,急人物所急,方可在文中最感动之处,流露出真切的感受,吐露出心底的真情。

  中考相关信息请关注出国留学网中考频道......
 


中考政策 中考状元 中考饮食 中考备考辅导 中考复习资料

  想了解更多中考语文网的资讯,请访问: 南阳中考语文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605140.html
延伸阅读
中考语文作为考试的第一门科目,肯定是很重要的。如果开头语文就发挥不正常,势必也会影响接下来考试的情绪。那如何做好语文考试的答题规划,让后面的考试更顺利呢?下面就跟随出国留学网小编一
2020-07-11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技巧【汇总】”,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技巧【汇
2020-07-09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全面的试卷分析方法”,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全面的试卷分析方法
2020-07-09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重点题型科学答题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重点题型科学答题
2020-07-09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课文原文填空的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课文原文填空的技巧
2020-07-09
中考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要点”,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答题要点一、
2020-06-19
中考栏目小编为考生们整理了“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希望能帮到大家,想了解更多考试资讯,请关注本网站的及时更新哦。2019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一、记叙文考查的知识点1.
2018-10-30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策略:记叙文写作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策略:记叙文写作技巧
2020-07-08
中考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作答技巧”,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2020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作答技巧一、
2020-06-22
同学们,你们一定对阅读理解不陌生吧!我们就来看看小编这的“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篇”,他在语文考试中占分还不少呢?也是最容易得分的地方,看看你会做多少呢?记叙文(小说、散文)阅读
2019-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