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异地高考改革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异地高考改革栏目,提供与异地高考改革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专家称异地高考改革阻碍高考公平

06-07

 

  近日刘海峰(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接受记者采访。在今年全国异地高考报名人数增长为何如此明显问题上?刘海峰谈到:首先,是异地高考省份增加了16个,比于去年的12个省份增长1倍多。其次,去年虽然放开异地高考,理论上可有数万名随迁子女参与,但因开放的省份高考竞争本就激烈,致不少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选择回原户籍地参加高考。经过一年的政策了解,这部分回原籍的考生人数可能减少了。

  对这种增长态势是否能够保持?刘海峰认为:从近年来看,肯定会保持增长态势,这也和出台异地高考政策初衷相符。但经过几年增长后,可能会到一个平台,增幅少些。能否越过这个平台期,要看各地异地高考政策放开的步伐。

  现在中国流动人口这么多,如果从技术上解决异地高考门槛问题,想必会令大量随迁子女考生在居住地高考。不少省市为了防止高考移民、人口增长等因素,设定较严格的门槛。但一些地方门槛过高过严,阻碍了异地高考政策的进程。

异地高考改革艰难破冰 代表称需“小步快走”

11-19

标签: 高考学习网

 2013年11月19日 感谢您阅读由高考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aokao/)编辑、收集、整理的《异地高考改革艰难破冰 代表称需“小步快走”》资讯,高考学习网资讯来源于中国新闻网!

李法明 画

李法明 画

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很快出台,现在已经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谈及方案公布时间表时,袁贵仁爽快地表示:用不了10个月。

异地高考改革民间呼唤已久,也是近年来两会代表委员不断热议的话题,终于在实施时间上迎来了教育部的首次明确回应。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此举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首先受益的便是随迁子女。然而,地区差异的存在,招生指标如何分配,如何避免“高考移民”等新的不公,又将是一系列等待应对的新课题。

破冰之旅艰难展开

最新的统计显示,我国现有2.2亿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和生活。这些人以中青年居多,他们的孩子要么被留守在户籍地,要么随迁。但是,最终还是面临着在读初三时是否回户籍所在地的抉择。

“孩子最晚也要在初二决定是否回老家上学了。如果不在户籍所在地参加中考,就不能获得学籍,也就不能参加高考。但是,如果选择回去,就必须承受骨肉分离的痛苦。”已经定居北京10年的吕女士,女儿上小学六年级了,如果现有的高考制度不改革,盘绕在她内心的这份纠结还将继续。来自两会上的部长表态,让吕女士有了盼头。

事实上,早在2011年11月,青海省就已经对外公布,从2012年开始,外来人员子女不仅可以在青海省参加高考,而且实行就地录取。

消息甫一出来,就被外界视为全国第一份全面的异地高考实施方案。不过,不久以后该省就表示,青海异地高考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他们从未说过“没有户口能在青海报名参加高考”。该政策限制的是“高考移民”。按照青海省的政策,凡是从外省到青海省从事工商经营、个体私营者的子女在青海省报考省内外普通大中专院校,必须具备户籍条件:其父母双方或一方及考生本人户口一并迁入青海省满五年。

3个月后,山东省推出改革方案。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

由于地区差异的存在,山东省的方案出台后,被解读为真正意义上的异地高考改革破冰。

“这对于数千万农民工子女是一场及时雨,但对于现行教育体制来说,则是一场严峻考验。”江苏省启东中学校长王生代表说,现有高考招生计划是根据各地发展水平、考生数、高教资源等分配,是一种“相对公平”。异地高考如果考虑不周,在实施中会侵占京沪、江苏等高校富集地区考生的升学机会,带来新的不公。

然而,对于现有的招生指标这种形式的存在,郑州大学校长郑如扣有不同看法。“招生指标的分配本身就存在不公平。一些省份的孩子,要比发达地区的考生付出更多,却享受不到平等的高等教育资源。这就像同工不同酬一样,最大的阻力就来自教育既得利益地区。”

“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

2014异地高考改革将继续推行

 

  据报道,今年,有近20个省份有条件地开放异地高考,所以今年又被称为异地高考元年。

  异地高考对很多外籍考生来说是一个福音,但是梳理各地的异地高考方案,发现越是人口输入地,方案的开口往往就越小;而人口输出省份的门槛可能要低的多。在不少考生看来,北上广这样一些地方,异地高考似乎没有真正的放开。在这些随迁子女最多、异地高考需求最迫切,同时也是实施难度最大,矛盾最激烈的地方,异地高考到底怎么样实现。

  数据显示,目前北京约有非京籍人口700多万,占北京总人口的三成以上。而在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就读的随迁子女达到了41.9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0.9%,这些学生全部需要面对高考。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从2011年到2013年连续三年在两会上表态推进异地高考,曾经给不少高中随迁子女的父母带来希望。

  袁贵仁:我们努力是要积极推进,要有条件转入,北京今年还要出来一个新的办法,有一个过程。

  但在北京公布了过渡性的异地高考方案后,他们发现,孩子要在北京考本科的大门依然禁闭。以北京目前的过渡措施来看,要参加高考的学生,只能从明年起先在北京借考,也就是考北京的试卷占家乡的指标,这种借考因为录取工作要在户籍所在地进行,所以必须经过学生户籍所在省的同意。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评价,看似北京孩子和非京籍学生能进到一个考场,实际上却很难获得让各方满意的结果。

  于涵:进来考试有多少外地人,各个大学就必须再多投放多少名额,不损伤原有的本地人的利益,新的问题也会产生,大学招生的总量来讲,有可能并没有增加,给这个地区多投放的这些计划,很有可能就来自于原来的户籍省份,所以本身来说这确实是个两难问题。

  难度大、矛盾多,京籍家长也数次要求约见教委负责人。在他们看来,外界孩子不断涌入,占用了过多的本地教育资源,影响了本地孩子的升学。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考试招生改革组组长谭松华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户籍制度社会管理改革不跟进,外来务工人员应该享受的城市居民待遇就没法清晰,那么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解决起来就依旧困难。

  谭松华:非户籍人口在当地考试,实际上是一个户籍制度问题,是一个社会管理的问题,如果这个制度能够建立起来,将来对非户籍人口在当地的考试招生就有了制度上的保证。

  异地高考不会由中央统筹安排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对各地政策满意

  在今年各地相继出台的异地高考实施方案当中,我们既看到了安徽只认学籍不看户籍的所谓低门槛,也有北京仅有步骤对符合条件者开放高职考试的所谓高门槛,不同的标准也引发了公众的热议。其中也不乏有不满的情绪,也有人认为将异地高考交给地方,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踢皮球。对此,教育部长袁贵仁的回应也很明确,他说尊重地方制订的实施办法,不会由中央统筹安排。

  袁贵仁:有9个省今年开始解决的高考问题,其他省可能是2014年来解决,各地做了很大的努力,我们解决中考高考问题才半年时间,要完全解决,人人满意不可能的。我们认为这个进度是好的,因为各省市区情况不同,我们觉得他们是因地制宜,考虑了种种因素。

  推荐阅读:

  

异地高考改革“有喜有忧有失望”

03-23

标签: 高考资源网

 2013年03月22日18时 感谢您阅读由高考频道(https://www.liuxue86.com/gaokao/)编辑、收集、整理的《异地高考改革“有喜有忧有失望”》资讯,高考资源网资讯来源于中国产经新闻刘红霞!

本报记者 刘红霞综合报道

异地高考改革“有喜有忧有失望”

异地高考改革“有喜有忧有失望”

本报记者 刘红霞综合报道

3月12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闭幕。据统计,本届政协大会共收到5641件提案,其中涉及教育事业发展的提案489件。

教育是历年两会热议的话题之一。其中异地高考无疑引发更多代表、委员的关注。

日前,全国政协委员俞敏洪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条消息,指出北京大学已经成为“北京人大学”,复旦大学已经成为“上海人大学”,呼吁按考生比例分配大学招生名额,给每个考生平等的录取机会。而与此同时,中小学的“择校热”也年年难禁,为了孩子能够进入当地的知名学校,学区房、奥数择优等都成为“草根”家庭的博弈工具。

根据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一项研究,广东、安徽考生考进北大的概率只有北京孩子的1%,而上海考生考进复旦的机会是山东考生的274倍,内蒙古考生的288倍。这项基于计划时代城市、地区获得资源能力,拥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水平而确立的指标分配体系,也已成为教育不平等的重要表现。

据悉,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发展改革委、公安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四部委《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对当前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异地高考问题作出规定,明确要求各地年底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政策。

目前,全国已有31个省市按照教育部的时间表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在31个版本的异地高考方案中,各地一般对考生学籍、在该省区市就读时间、合法稳定住所,父母合法稳定工作、社保证明等条件有所限制。但各地由于现实情况不同,各地方案具体限制条件相差比较大。

对于教育部的这一政策,社会反映则是“有喜有忧有失望”。其中北京、上海、广州地区改革过程中阻力较大,民众认为改革方案并不彻底,希望教育部能够出台统一方案。

不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称:“教育部不会出台统一的异地高考方案。”他向媒体透露,不出台统一方案的原因是各地差别较大,不能一刀切,“因为你知道,有流出地、有流入地、有大城市、有中等城市,各地差别很大。”

袁贵仁举例说,北京一旦不接受打工子弟入学,就没人来北京搞建设,但全部接受北京也受不了,“为什么要各地因地制宜,因为对各地都要利弊权衡。”谈及真正解决异地高考的办法,他说:“就是各地态度要积极,办法要从实地出发。”

全国政协委员钟秉林表示,“异地高考制度的推行需要出台具体标准、甄别办法,还要注意招生计划的合理调控。一方面,不能使当地常住人口...

异地高考改革过程必须有增量资源大规模涌入

02-01

标签: 高考改革

 

  几名非京籍考生参加了北京地区2013年高考的网上报名,北京教育考试院昨天回应称,这不代表这些考生已取得高考报名资格。随着2013年高考报名的开始,围绕异地高考出现往年少见的激烈意见摩擦,一名未能获得上海中考资格的外地籍女生与沪籍人士激辩时被骂“蝗虫”,尤其引来众议纷纷。

  异地高考牵扯到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再分配,是外地考生同当地户籍考生利益层面的问题。国家没有立竿见影的解决之道,只能在各种意见之间,以及在改革的大方向和现实之间做艰苦的平衡。

  从方向上看,实现所有考生的权利平等应是大趋势,北上广等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应属于全国人民。但如果此事操之过急,一方面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很难承受,同时也会遭到户籍考生及其家长的强烈反弹。

  目前推动异地高考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媒体和互联网,大城市的户籍考生和家长们大多数没有认为这项改革真的会很快到来。如果他们有了这种紧迫感,很可能会有更多的人打破当前的沉默,从而形成不同利益人群之间的激烈冲突。

  教育资源的改革性调整决不能仅仅是对存量资源的不断再分配,改革过程必须有增量资源的大规模涌入。从本质上说,这项涉及公平的教育改革过程,最终很可能就是中国缩小地区差距的综合发展过程,当前的不公平有一部分将被改革掉,还有相当一部分要被未来的发展淹没、消化掉。

  教育资源集中的地方,都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充分的地方。发达带来全面的吸引力,招来更多高等教育投资、更优秀的师资力量,也招来学生们的集中报考。一些考生愿意去北上广就读,不仅看中那里的学校,也包括看中那些城市。中西部一些省会城市也大学林立,计划经济时代曾颇具吸引力,但现在那里的很多大学都不再那么风光。

  国家发展“自然解决”高等教育不平衡的问题很可能是最终的主战场,但异地高考的改革不能原地按兵不动。两条战线需同时行动,异地高考改革带给社会希望和最急迫领域的突破,而国家均衡发展越强劲,就会使教育不公平淡化得越快。这两股力量必须尽快汇合。

  如果中国的民主进程顺利,而社会均衡发展跟不上,中国必出大事,不仅将有激烈教育冲突,其他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也将纷至沓来。

  有人说民主的发展在与国家的各种问题赛跑,这话有一定道理。然而更关键的赛跑将出现在民主进程与社会均衡发展之间,二者的比肩前进是国家的可持续进步之本。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发展跑输了民主,而陷入国家解决问题能力的崩溃。

  建议北上广等大城市对异地高考改革提出路线图和时间表,既坚决推动解决问题,又把握节奏,给当地户籍考生和家长们留下建立思想准备的时间和空间。这个问题必须实现全国考生和家长们的相互体谅及和解,舆论亦应鼓励理性,而不应把异地高考难题强行变成不同利益人群之间的摊牌,以这样的风险做赌注,制造推动公平的突破口。

  近日围绕异地高考的几起摩擦都有了一定的“火药味”,这应该带来从政府到舆论界各自不同的警醒。
 

...

异地高考改革大炮响起 就是向我们所有人开炮

01-09

标签: 高考改革

 

该有动作了,不枉新年。比如解决异地高考。

 

  该有动作了,不枉新年。比如解决异地高考。

  此议起于2012年8月,教育部等四部委制定《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最受关注的北上广,终于在12月30日公布了各自的异地高考方案。与其他多数省份相比,这三地的门槛明显要高,因为这里的油水更盛,底气更足。

  “进城务工人员”是谁?是那些进城盖房子的农民工?这当然是数量很大的一个阶层,他们势将成为中国的新市民,关乎维稳,因而引起政府的重视。但实际上,“进城务工人员”远不止这些,还包括大量商业机构和事业单位的外地人员,更有数以千万计的北漂南下的知识蚁族10年、20年后,他们的子女也将面临异地高考问题。

  虽然全民都是利益中人,但彼此还是有矛盾的,大城市就出现了抵制异地高考的人群。比如,“法律工作者”,律师罗洪启就认为,“京籍家长主张自己诉求的理由虽然牵强乃至是荒谬,但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下,他们的诉求完全合理合法。”

  在既有的制度框架下的合理合法,就不要改革了吗?把这种低层次的技术主张推演,比如,遭到大多数人诟病的国企垄断及国企天价吊灯茅台酒,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并不那么伤天害理嘛,那就继续着吧。

  低层次技术主张不值辩驳,解决异地高考的高层次道义又何在?唯两个字:公平。公平当是任何社会的普世价值,是社会凝聚的基石之一。

  想想嘛,一个中国学生到美国上学,不能去便宜的公立学校,上大学要交比美国本土学生高两倍的学费,在研究生之前极少能拿到奖学金,等等。告美国人歧视?不公平?人家会淡然道:要享用美国教育资源,你为美国贡献了什么?你缴税了吗?你是美国人吗?

  反之类比,一个山东孩子要在北京上学,要在北京考学,不许。凭什么?我不是中国人吗?我不是纳税人吗?中国不是统一的国家吗?这理走哪儿也说不过去。

  因此,解决异地高考,这是大道义,是中央政府的责任,而不应像目前这样,交由地方政府操办。

  在公平这个大道义下,其他都是次要问题,都要服从,诸如解决异地高考使“拼爹合法化”,应试教育的考分不能成为公平教育的标准。这就好比,不能因为限制国企喝茅台,而这限制下来的茅台没有转给农民工,于是就不去限制国企。

  解决异地高考有多难?不就是动了那些北上广吃惯了油水的人的利益吗?难道比当年恢复高考还难吗?

  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职务。8月,邓小平提议并主持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制度,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马不停蹄,当年就办。阻力是什么?毛泽东在“七·二一指示”中说,“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恢复高考是大逆呀,“地富反坏右”的子女都可考上大学,那咱贫下中农子女怎么办?

  似不妥的是,这后一句话演绎到现在:外地孩子都涌进来了,咱北京孩子怎么办?

  除意识形态问题,恢复高考事务性的基础也甚差。出于急迫,1977年高考由各省区市命题;计划体制无法及时供应足够的试卷用纸,中央决定暂停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调配纸张;甚至到了197...

异地高考改革岂能在无谓的利益拉锯战中继续装睡

12-28

标签: 高考改革

 

  

本报评论员 时言平

 

  本报评论员 时言平

  按照教育部所划定的时间线,各地异地高考方案本应在年底前出台。再过几天,日历就要翻向2013年,可目前却仅部分省市初步兑现承诺,而最受关注的北上广仍在制定中。

  异地高考改革,实质是教育平权。不过在资源布局失衡、地域利益博弈的过程中,本应享受平等教育权利的公民,却不得不面对“同分不同命”的权利窘境。以至于,吁请平等高考权利的流动人口子女,竟然被流入地的户籍居民斥为“蝗虫”,在不公伤害之上,再添人格侮辱。

  尽管黑龙江、安徽、新疆、江西等地异地高考方案已出炉,但必须看到的是,异地高考改革的风暴眼,却在大量外地人口涌入,且教育资源丰厚的北上广地区。正因为如此,北上广地区改革方案是否符合公平预期,决定着这场改革是否真正步入深水区的关键。但这个时间节点上,北上广地区异地高考方案依然无声无息,不禁让人担心:已经启动的改革,会否因此也延迟、搁置。

  不触动现实利益,忌惮打破不公的既定格局,改革难免化为泡影。北上广地区的户籍居民,作为教育资源垄断环境下的既得利益者,其对异地高考平等权利的实现,势必抗逆和阻击。因此,如何打破既得利益者的阻碍,恐怕需要敢啃“硬骨头”的勇气和决心。只有挑战资源垄断,才能避免教育公平被地域既得利益者所绑架。

  “同样是考上北京大学,安徽比率是7826:1,而北京只要190:1,北京人上北大的几率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而上海人更狠,上海考生进复旦大学的几率是全国平均的53倍,是山东考生的374倍……”数据所折射的,是资源垄断和权利不公。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有人发出“投胎是艺术”的辛酸感慨。

  北京大学不是北京籍公民的大学,任何地方的高校资源都不是当地户籍人口的私塾后院。教育平权,本该就是平等权利群体的利益均沾,不应存在特权和垄断。消除地域垄断,才能让教育资源面向每个受教育权利者,避免成为小众群体的特权福利。

  打破地域界限,啃动资源垄断地域的硬骨头,将招生的份额和标准划归高校自主,这样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才触及了改革的本质,才能步入公平实现的轨道。北上广等重点改革区域方案尚未出台,虽然离兑现承诺的时间只有短短几天,但我们更愿意相信,这只是激烈博弈下的“难产”,而不是辜负公平期待的“流产”。

  无论最终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但公平始终应是改革的重要前提和旨归所在。异地高考,不该是场利益的拉锯战,而应站在整体公平的高度去求解。从高考移民通过不公手段来实现公平,到遭遇不公的群体站出来与垄断资源的既得者们公开论辩,长期透支教育公平的异地高考,非改不可。权利正在苏醒,改革岂能在无谓的利益拉锯战中继续装睡?方案大限将至,教育部等改革的推动者们,也该到了责令各地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

异地高考改革 慢不得也急不得

12-28

标签: 高考改革

 

  12月24日,湖南省异地高考中考实施办法出台。与之前其他省市的方案相比,“湖南版”异地高考报考门槛更低,手续更简便。不仅实现外籍生源全覆盖,报考隻需提供其父母的居住証﹔而且,本省户籍随迁子女高考报考,在学籍所在地和户籍所在地均可。

  几天前,河北省异地高考政策也正式出台,与公布政策的多数省份要求考生具有3年高中学籍不同,河北隻要求考生在流入地具有两年高中学籍,家长也不需要提供社保証明。应当说,这两省的方案比较“平易近人”,是比较符合当地实际的改革之举。

  今年8月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塬则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几十年不变的“户籍坚冰”正在被打破,实施异地高考正在成为现实。但是,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负责人近日指出,北京、上海、广州等流动人口较多的省市的异地高考方案备受社会关注,热点省市的异地高考必须要有门槛,政策制定方要反復论証,听取各方意见,并进行公示,一旦确定后要按此执行。

  “千唿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对于异地高考,人们盼了很久,等了很久。但是,异地高考的确是一块硬骨头,影响范围之大、涉及问题之广、争议之激烈、情况之復杂,远远超出教育领域。条件太严、门槛太高、数量太少,到头来只是少数人的“游戏”﹔条件太宽、门槛太低、数量太大,流入地的教育资源又会被稀释,流入地学生的利益可能受损。这样的“两难”困境,在北京、上海、广东这些人口输入量大的省市尤为明显。因此,异地高考改革,慢不得也急不得。
 

...

热议异地高考改革:渴求的与反对的

12-18

标签: 高考改革

 

  【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高考改革方案,出国留学网高考频道免费提供高考改革,高考改革方案,高考制度改革等最新信息......

  编者按: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文件,要求各地在2012年12月31日前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但“大限”临近,目前只有5省市明确了异地高考的具体标准。作为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异地高考逐渐升温成为最受瞩目的社会民生议题之一。异地高考政策出台难在哪里?分歧是什么?它的发布又将带来怎样的影响?

  北京、上海等地考生享有的高校招生配额方面的特权,是异地高考方案难产、高考移民无法杜绝的症结所在,而户籍制度、地方保护主义、大学招生的地域歧视等无不在助筑着壁垒。

  现时,距离国务院办公厅要求各地出台异地高考具体办法的“大限”(2012年12月31日)已不足3个星期。

  虽然早前有十余个省市称将于年底前公布方案,但截至发稿止,已经明确相关政策细则的省市却仅有5个——黑龙江、山东、福建、江西、安徽。其他地区则大多称方案“正在调研”或“征求意见”中。

  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首批出台异地高考方案的省份,具有非户籍考生数量较少,高考门槛较高或经济欠发达等特征,以致放开异地高考与否,对本地影响均有限。

  在所有待出台细则的省市中,京沪粤三地呼声最高,同时也最为艰难。近期媒体频曝的京沪两地户籍人士反对异地高考事件,更催生争论和变数。

  京沪粤症结

  “不能拖而不决,也不能操之过急,一刀切。”这是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谈松华对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建议。但对中国三大超级省市——北京、上海和广东的非户籍考生来说,每一刻都是煎熬。进入12月,三地出台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网上报名的有关规定,均未涉及异地高考的内容。

  这意味着,即使三地政策能如期出台,非户籍考生们也不太可能赶得上明年高考。

  事实上,这种不祥的气息早就被三地非户籍考生家长嗅出。10月18日,一群请求放开异地高考的非户籍考生家长和京籍年轻人在北京市教委信访办发生了对峙。这是一场潜藏已久的交锋——京籍网民们时常在网上汇聚,痛斥外地人涌入给北京造成的道路拥堵、空气质量下降、公交拥挤、医院爆满等问题。沪粤两地,也发生过类似的交锋。

  作为中国最典型的流动人口输入地,北京、上海、广东关于是否开放异地高考的争论最为激烈,也最为绵长。早在2008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赵林中等提交《关于切实关心外来民工子女参加当地高考的建议》以来,争论就已经酝酿。

  随后经两年多漫长的讨论,2011年两会上,异地高考开始走上议程,2011年3月,教育部表示,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2012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上透露,异地高考改革方案将在10个月内出台。4个月后,异地高考方案获国务院同意。

  在这期间,反对或质疑“异地高考”的声音日益增强,其中以北京、上海等地最为激烈,甚至有人在网上成立反异地高考联盟。反对者们认为,异地高考会大大增加本地考生的竞争压力,同时也会让城市更加不堪重负。

  伴着纷繁的争议,京沪粤走到异地高考改革的“深水区”。“京沪粤兵马未动,就地高考改革有名无实”成为新的感叹。

  “北京、上海等地考生享有的高校招生配额方面的特权,是异地高考方案难产、‘高考移民’无法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