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新闻发言人制度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新闻发言人制度栏目,提供与新闻发言人制度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其内容涉及政府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关注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决策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针对这些内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者协会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作为一种“制度”,其内容涉及政府的重大事项、重要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海内外关注的问题、重大突发事件、公共政策、公共服务、政府决策等所有与公众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针对这些内容提供的一种接受公众公开咨询、质询和问责的制度安排。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者协会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我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界定及由来

  根据我国学者刘建明主编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中解释,新闻发言人是指国家、政党、社会团体任命或指定的专职(比较小的部门为兼职)新闻发布人员。其职责是在一定时间内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时局问题,举行新闻发布会或约见个别记者,发布新闻或阐述本部门的观点,代表有关部门回答记者的提问。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主要是以政府为传播主体,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为传播客体,通过发布、传播与公众利益相关的政务信息和重要新闻来实现政府与社会的沟通,它是一种相对稳定和规范的公共信息传播机制。

  具体而言,政府新闻发言人向社会发布的信息应该包括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以及与经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相关的其他文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计划及其完成情况等;发布重大疫情灾情的预报、处理情况;发布政府财政预算、决算和实际支出以及审计状况,政府投资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等;发布行政许可的依据、条件和程序以及行政收费项目的依据和标准;扶贫、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等方面的标准、条件及实施情况以及其他应当依法主动公开的信息等。当然,上述信息的发布在具体操作程序上是政务信息的公布与公众知情权实现的双向互动。

  20多年来,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着引导社会舆论、改善政府形象的特殊功效,对改善政府的管理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向全世界展现中国良好形象,为各国媒体提供有关中国的权威信息,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法规相继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化进程。在当今社会,信息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政府希望通过公布信息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社会舆论施加影响,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并借此改善政府形象。于是在公众和政府共同需求的推动下,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

  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发布会

  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发布会是在中国举办的。不过这次新闻发布会实在不值得中国人骄傲,而且应该以之为耻。时间是1904年2月,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打响了日俄战争。当时战地记者很多,但日本军方禁止媒体记者赴前线采访,这让记者们很不满,同时因为得不到日本官方消息,各种猜测就见诸报端,这些消息对日军很不利。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1904年7月,日方将许多记者召集到长春,对战况进行了介绍。这次发布会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政府新闻发布会,产生了最早的新闻发言人。

  西方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总统新闻发言人。(顺便说一句,传播学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总统选举,因为要赢得大选,必须要考虑怎样把自...

半月谈时事评论: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03-16

标签: 半月谈评论

    近日,记者从绵阳市网管办了解到绵阳将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求一般性网络舆情原则上30分钟内回复,重大舆情要在1小时内回复,敏感性与七个要在3小时内回复。

  网络舆情本身其实是网络监督的一种产物,众所周知,官方的“迟言”往往是网络舆情升级的主要导火索,因为官方权威消息发布不及时,被网民解读为 “默认”,谣言因此“转正”引发大范围的网络舆情事件。在应对和处理网络舆情上,主动、公开、坦诚是关键,及时回应公众的关注,既是对公众的负责,也是执政态度的体现。

  专设新闻发言人,跳出不知谁发声、无人发声的怪圈。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将网络舆情回应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头,通过制度约束减少“无回复、迟回复、乱回复”的现象。从制度建设的角度出发,网络舆情应对“一抓到底”。

  发言人制度,有助于发挥网络监督的正效应。网络监督是公众监督的主要形式和渠道,通过网络反映出来的焦点问题,都是广大群众所关注的热点,无论是对干部言行监督还是对政府各种行政行为的关注,网络监督都充当了主力。及时回应网络舆情,一方面给公众一个“政府重视、信任”、“欢迎监督”的信号,让他们能够积极履行自身的监督义务,发挥监督作用;一方面,官方回应能够及时为网络舆情打入“镇定剂”,注入理性的思考,引导网络舆情正向发展,避免发生因消息不均衡,官方失声造成的群体事件。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对于引导网络监督正向发展,发挥网络监督正能量无疑是大有益处的。

  限时回复,坦然态度背后也是高效的执政作风。要求有关部门和干部务必在规定时限范围内作出针对网络舆情的回复,不只是减少“不稳定”事件的要求,也展现了政府部门不怕监督、敢于面对公众监督的坦然姿态。限时回复,同时也是提高行政效率,转变行政作风的体现,对于群众所厌恶的“一件事要用1天时间了解,3天时间调查,5天时间请示,7天时间回复”的拖沓做法,限时回复制度给出了有力的回应。此外,限时回复对于应对网络舆情也是确保高效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许多网络传言、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由于回复不及时而被公众解读为“默认”以致负面影响波及更大范围的事例不少,官方第一时间发声是遏制舆情恶性发展的关键。

  绵阳在网络舆情应对上抓住了最关键的两点,一是要回复,二是要快速回复。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将这两点醉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这也是政府职能转变、执政作风改善的体现。联想到近日绵阳市书记市长信箱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这些围绕“如何更好的服务群众,如何让群众对服务满意”展开的探索举措中都包含着执政作风的转变。

...

申论试题:2011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08-25

 欢迎阅读公务员考试申论的《2011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考试资料,关键词为热点 申论 国家公务员,本文发表于2012年08月21日 16时30分13秒。
本文是关于“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2011国家公务员申论热点。

【社会问题的背景】

(1)2010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外宣办在北京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11位中共中央部门新闻发言人首次集体亮相,并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11个部门的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只是中共中央在建党89周年前夕推出的密集动作之一。

(2)2010年6月28日,中央组织部举行记者会发布最新的党内重要统计数据。29日,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李景田接受中外记者提问,介绍中央党校干部培训和理论研究工作的进展等情况。

(3)2010年6月30日下午,中央党校和中央外宣办还首次联合邀请中外记者走进中央党校,通过参观校园、观摩党课、与教师和学员交流等方式,向外界揭开这一培训党内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最高学府的神秘“面纱”。

(4)在2010年6月30日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中央外宣办新闻发言人郭卫民表示,外宣办今后还将组织不同形式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党内不同部门的领导或新闻发言人与媒体及公众见面。

(5)早在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就首次明确提出,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

【核心观点】

(1)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发展党内民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的一个重大举措。

(2)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最重要的公布信息是“党务信息”,一是重要人事问题,因为“党管干部”;二是重大决策事项——这些都是不可缺失的公共信息,比许多政务信息更为关键。通俗地讲,比如一些干部的选拔、监督和管理,以及党员的教育管理等问题,都属于党务公开内容。党务公开如果执行得好,公众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和渠道,了解监督干部考察任免的种种情况,也将有力推动干部管理体制的完善,推动干部考察、任免的透明化。

(3)对于党委新闻发言人的人才队伍建设,中宜教育戴斌老师认为关键是需要加强培训。他们必须能了解公众和媒体的需求,一方面要提炼出新闻价值,另一方面要用新闻的语言,拿普通民众能够理解的语言来表述真实的情况。这是一种职业素养,与职业素养同样重要的还有职业姿态。党委新闻发言人要和记者、公众平等交流,这样公众才能了解到更多相关信息。

(4)在看待“党委新闻发言人”这个问题上,戴斌老师建议同学们千万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顺应“网络民意”的一种“举措”。很多时候,我们的国人对于政治运作的种种无法判研的信息往往以“内幕”、“小道消息”津津乐道之,与此相应的是权力决策部门形象的模糊化、符号化。权力部门以这样面目示人固然可以因神秘感增加一些威权效应,但是也容易因为缺乏透明度,使威权的行使蒙上太多权谋、算计的外衣,增加公众对政策形成的不确定感。特别是在政府部门大幅度引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情况下,党委冷政府热而形成的单边不对称的信息沟通模式,在中国现实的政治语境下,也会让人产生短板效应的遐思。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