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王昌龄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王昌龄栏目,提供与王昌龄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王昌龄经典诗词汇集

 

  中华文化连绵不绝,在我国悠久的人文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优秀的诗人。那么诗人有哪些值得一读的古诗词呢?为了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别整理了王昌龄经典诗词希望能帮到您,希望这些句子能够给你带来一些新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王昌龄经典诗词【篇1】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全文赏析

  其一

  “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开头两句写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子,采莲的时候因为摆动莲舟而弄湿了自己的衣裙。

  “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第三、四句分别用花和月来衬托这个女子的美貌。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女子的美貌,从“争弄莲舟水湿衣”可以想象出一个极其美丽的女子在船中拨动船桨的娇美动作。诗中的花、月、舟、水都是来衬托她的容貌。

  其二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

王昌龄古诗选录大全汇编(8篇)

 

  中华文化多姿多彩,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留下了很多无法超越的诗篇。它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那么您知道诗人都有哪些有名的古诗词呢?经过深入研究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了王昌龄古诗选录大全的相关信息,希望这些句子能够为您带来全新的思维模式!

王昌龄古诗选录大全 篇1

  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

  故人念江湖,富贵如埃尘。迹在戎府掾,心游天台春。

  独立浦边鹤,白云长相亲。南风忽至吴,分散还入秦。

  寒夜天光白,海净月色真。对坐论岁暮,弦悲岂无因。

  平生驰驱分,非谓杯酒仁。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

  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

王昌龄古诗选录大全 篇2

  林色与溪古,深篁引幽翠。山尊在渔舟,棹月情已醉。

  始穷清源口,壑绝人境异。春泉滴空崖,萌草拆阴地。

  久之风榛寂,远闻樵声至。海雁时独飞,永然沧洲意。

  古时青冥客,灭迹沦一尉。吾子踌躇心,岂其纷埃事。

  缑峰信所克,济北余乃遂。齐物意已会,息肩理犹未。

  卷舒形性表,脱略贤哲议。仲月期角巾,饭僧嵩阳寺。

王昌龄古诗选录大全 篇3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全文赏析

  这两首诗所记送别的时间和情景是“倒叙”。第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送别友人的情景;第二首写第一天晚上在芙蓉楼为友人饯行之事。

  第一首写平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

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注释2022

 

  学好古诗不一定能学好语文,但想学好语文就一定要学习好古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篇王昌龄所作的古诗。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注释202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出国留学网阅读。

  古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注释2022

  原文: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翻译:

  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

  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

  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一带。

  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关于五溪所指,尚有争议。

  与:给。

  随君:一作“随风”。

  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注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注释,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及注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与:给。

  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自然无法与老友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借明月以抒发旅思乡愁怀旧念远的感情,这种联想和表现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诗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现过。鲍照诗:“三五...

王昌龄生平简介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写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王昌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更多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

王昌龄生平简介

  嵩山学道

  唐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王昌龄出生在山西太原。

  唐玄宗开元八年庚申(720年),二十三岁,是年前后,曾居嵩山学道。

  开元十一年癸亥(723年),二十六岁,约在是年前后,客河东并州、潞州。

  边塞留名

  开元十二年甲子(724年),二十七岁约在是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

  开元十四年丙寅(726年),二十九岁。隐居于京兆府蓝田县石门谷。是年有《同从弟销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之作。“山阴崔少府”即崔国辅。

  进士及弟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龙标尉,世称“王龙标”。

  开元十九年辛末(731年),三十四岁。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再迁河南汜水县尉。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733年),三十六岁,当年四月,在长安参加宴会,有《夏月花萼楼酺宴应制》诗。

  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左迁交友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738年),四十一岁,因事获罪,谪赴岭南。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739年),四十二岁,遇赦北还。秋,在巴陵(今湖南岳阳)遇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岑参相识,岑参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天宝三载甲申(744年),四十七岁,在江宁丞任。四月曾因事暂至长安,与辛渐、李白、王维过从。

  天宝七载戊子(748年),五十一岁,至此年,官江宁丞前后共八载。此年昌龄乃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昌龄自金陵首途赴龙标,基本上是溯江前往,曾顺道游南陵,有《至南陵答皇甫岳》。

  妒才被杀

  天宝十五载、唐肃宗至德元载(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改元至德)丙申(756年),五十九岁。约在此年离开龙标,还乡。其去龙标,过辰溪,经武陵,扁舟沿江东去,约在今年七、八月后,有《留别司马太守》《留别武陵袁丞》等诗为证。

  唐肃宗至德二载丁酉(757年),六十岁。756年冬到757年年十月之间,王昌龄路经亳州,为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杀害,后张镐杖杀晓。

  推荐阅读:

  

王昌龄生平个人简历

03-06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诗出自边塞诗人王昌龄,那么你了解这位诗人的生平吗?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王昌龄生平个人简历”,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出国留学网!

王昌龄生平个人简历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人物生平

  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 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早年困于农耕,年近而立,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 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 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 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的籍贯,有太原、京兆两说。《 旧唐书》本传云王昌龄为 京兆(即唐 西京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为他在《 别李浦之京》诗中说:“故园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闲居》之作。而《新唐书 文苑传》称其为 江宁人,或为误会。殷璠《河岳英灵集》又称"太原王昌龄"。唐代许多山西诗人因为洛阳、长安为当时文化中心,多游洛阳、长安,有的甚至多年住于京城,不能因为居住在京城便说他们为京城人。《 河岳英灵集》为唐人 殷璠所编著的唐人诗集,载王昌龄为太原人,《 唐才子传》也认为王昌龄为太原人。

  王昌龄家境比较贫寒,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后贬 龙标尉,世称“王龙标”。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龄选博学宏词科,超绝群伦,于是改任汜水县尉,再迁为江宁丞。

  开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龄北归,游襄阳,访著名诗人 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愈了,两人见面后非常高兴,孟浩然由于吃了些许海鲜而痈疽复发,竟因此而死,在这时期,王昌龄又结识了大诗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诗,还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与孟浩然、李白这样当时第一流的诗人相见,对王昌龄来说,自是一大乐事,可惜与孟浩然一见,竟成永诀,与李白相见,又都在贬途。当时李白正流放夜郎。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龄离京赴江宁丞任,此时已与名诗人 岑参相识,岑参有《 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王昌龄也有诗留别。途经洛阳时,又与綦毋潜、李颀等诗人郊游,也都有留诗。

  王昌龄作为一代诗杰,流传下来的资料却很少。除了上文所说被贬岭南外,还曾遭过贬,具体时间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认为在天宝六载秋。《詹才子传》说他“晚途不谨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 ”。《 河岳英灵集》说他“再历遐荒”,《 旧唐书》本传也说他“不护细行,屡见贬斥”,被贬为龙标尉。但后...

王昌龄《从军行》 诗词赏析

09-29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王昌龄《从军行》 诗词赏析,仅供参考。

  王昌龄《从军行》 诗词赏析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指青海湖。

  3.雪山:这里指甘肃省的祁连山。

  4.穿:磨破。

  5.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6.楼兰: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7.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8.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王昌龄《从军行》译文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王昌龄《从军行》赏析

  王昌龄的诗,以七绝最佳。明代王世贞认为盛唐七绝,只有他可与李白争胜,列为“神品”。《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征戍之事。王昌龄的《从军行》共七首,这是其中的第四首。

  前两句描写景物,交代背景。上句点出地点“青海”,写出景物:万里浓云笼罩得雪山晦暗无光。景物中透露出战云密布,战斗频繁而激烈。下句写军队驻守的是一座远离祖国的孤城,将士时时回首远望玉门关,玉门关内就是祖国和家乡,写出将士爱国爱乡的思想情感。这些描写都是为了烘托下面的抒情。

  下面两句抒发将士的壮志情怀。前句说在沙漠里已身经百战,磨破了身上的军衣;后句说不消灭敌人绝不生还。“穿”,磨破的意思;“楼兰”,西域古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楼兰阻挡通往西域的道路,袭击汉朝使臣。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楼兰王。这里借用典故,“破楼兰”即消灭敌人的意思。

  全诗通过远征将士的抒情,表达了将士热爱祖国、奋不顾身的战斗精神。

  诗中先写景物,暗喻战争的残酷频繁和将士的爱国爱乡,以烘托下文。接着以直言抒情写出了将士英勇无畏,百战不疲,誓灭敌人的爱国豪壮情怀,把全诗推向高潮,唱出了爱国主义的战歌,给人们以鼓舞和力量。


...

王昌龄《闺怨》诗词赏析

09-29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描写闺中少妇的忧愁和悔恨,表达人们对持久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王昌龄《闺怨》诗词赏析,仅供参考。

  王昌龄《闺怨》诗词赏析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闺怨》赏析:

  唐代描写闺怨的诗不少,这一首就是描写闺怨的名篇。题目“闺怨”,即闺中之怨。

  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首句点出诗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

  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也许这就是少妇怨的内容吧。

  本诗的主题思想,是通过描写闺中少妇的忧愁和悔恨,表达人们对持久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描写闺怨一波三折,含蓄蕴藉,韵味深长。诗先写不知愁,接着由“杨柳色”转出知愁,又由知愁转出悔来,最后采取意在言外的手法,不写怨而让读者去体会、去联想,表现出作者艺术手法的高明。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和赏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作品,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原文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实用资料栏目!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随风 一作:随君)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注释

  ⑴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⑵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⑶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⑷与:给。

  ⑸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创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却相当沉重。它一开头便择取两种富有地方特征的事物,描绘出南国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种哀伤愁恻的气氛。杨花即柳絮。子规是杜鹃鸟的别名,相传这种鸟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鸣声异常凄切动人。龙标在这里指王昌龄,以官名作为称呼是唐以来文人中的一种风气。五溪为湘黔交界处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在唐代,这一带还被看作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读了这两句诗,我们不难想象出:寄游在外的诗人,时当南国的暮春三月,眼前是纷纷飘坠的柳絮,耳边是一声声杜鹃的悲啼。此情此景,已够撩人愁思的了,何况又传来了好友远谪的不幸消息?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实际却包含着比较丰富的内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写了时令,也写了气氛,既点明题目,又为下二句抒情张本。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紧承上文,集中抒写了诗人此时此地的情怀。“君”字一作“风”。这里所谓“夜郎”并不是指汉代的夜郎国,而是指隋代的夜郎县,其地当在今湖南辰溪一带(见《舆地纪胜》卷七十一);而龙标恰恰在辰溪以西,所以才有“直到夜郎西”的说法。句中“愁心”二字也是蕴藏着丰富内容的,值得细细玩味。诗人为什么满怀愁思呢?不妨说,这里既有对老友遭遇的深刻忧虑,也有对当时现实的愤慨不平,有恳切的思念,也有热诚的关怀。王昌龄贬官前为江宁丞,去龙标是由江宁溯江而上的(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

2016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出国留学网中考网为大家提供2016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更多中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年中考语文古诗文: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古人尊右卑左,因此把降职称为左迁。龙标:古地名,唐朝置县,今湖南省黔阳县。

  2、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杨花落尽:一作“扬州花落”。 3、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4、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在今湖南省西部。

  5、与:给。

  6、随风:一作“随君”.夜郎:汉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7、夜郎:古代少数民族国名,辖境主要在现在贵州西部。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6中考语文复习策略

  中考语文古文背诵四大方法

  2016年中考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