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细说清明上河图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细说清明上河图栏目,提供与细说清明上河图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细说清明上河图

 

  细说清明上河图

  2011 年的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不但是中国当今的需求,其实也反映了中国一千年来的追求。通过3D多媒体,北宋著名作品《清明上河图》在大屏幕上以创意的动画方式向近亿的中外参观者展示:在一千年前的北宋,中国人已懂得城市应如何发展才可以令生活更美好。

  惊叹一:一千年前的城市面貌与生活的重现

  这幅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绢画,大概创作于公元1111—1120年间,即12世纪初。这时北宋自开国(960年)以来已经历了约一百五十年的相对和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达至历史高峰,加上科技的进步,令不少中外学者认同:此时的北宋已是全球经济最发达、文明最为昌盛的国家。而在地区发展上更体现为高度的城市化和崭新的城市建设。据一些历史分析资料,北宋末中国已有46个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加上为数更多的中小城市及镇,当时的城市化比例可能已达30%,这与近一千年后,即20世纪20 年代的中国差不多。

  这幅近一千年前的巨画,通过精心布局及选材,包括河道、城门、树林、远近山、684个人物、95匹畜牲、122座房屋、29艘船艇、15 辆车、20多家店铺及8顶轿等。它用高超缜密的写实及艺术手法,有机地将这些元素贯通,构成完整故事,使人好像身处当时的汴京,感受到北宋当日的城市状况及生活。甚至有人说它“不是照片、胜似照片”,其心理与视觉体验是震撼的!这样一幅如实地反映一千年前的城市生活的艺术画作的确是中外无双,令人惊叹。

  惊叹二:一纸绢品竟能在近千年无数次转手中保存下来

  现存于世的古代文物珍宝,多是金石制品,如石、玉、金银等器皿。古书古画而能留存至今的极为罕见。像《清明上河图》这样的大型长卷,能千年之后仍然幸存, 足以令人称奇。更使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件被北宋皇帝收藏而且被评为“神品”的珍宝,一直成为政权交替及官商争夺的目标,屡易主人至少二十多次,竟然能被神奇地保留下来。不但如此,通过画背的题跋、题诗与印章,我们可以较详细地知道它经历过多少次的风险与兵荒马乱。一张古画能有这样详细的流转记录,令人拍案惊奇之余,亦挑起无限的感慨。

  七次进宫、六次出宫

  画作大约成于北宋徽宗宣和、政和年间,被收于宫廷内府。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虏走皇室、大臣等数千人及宫廷珍宝文物, 北宋亡。《清明上河图》亦随之而入金朝内府。不知何故何时,画卷流出内府,被张著于1186 年购得,时为北宋亡后六十年。之后,画卷又入元朝内府。1343 年元朝内侍以伪作换取真本并将它转卖给私人,再经二人之手后于1351 年由杨准购得。因此,它在作成后两百年间便已历尽沧桑,三次在内府收藏,三次流出宫外,至少被四个私人收藏者收购过。

  元朝最后一位购得《清明上河图》的是周文府,时为1365年,三年后元亡。之后,画卷在民间流转了近一百三十年,不知经历过什么人,至1491年时被明朝的朱文徵、徐溥拥有。后经李东阳、陆完、顾懋宏、严嵩和严世藩父子分别拥有,终因严世藩于1542年被抄家而再入内府,结束了在民间(自1343年开始)达两百年的流转。

  明朝最后一位有记录的拥有者乃太监冯保,据其自跋,他是在1578年时窃为己有的。自后,画卷又再流落民间,到清朝乾隆年间再入内府,因此明亡后亦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