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资本论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资本论栏目,提供与资本论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

 

  很多大学生都把时间都浪费在了打游戏上面,如果利用这些时间来看一些像《资本论》这样有深度的书籍,会很有意义,也很值得。下面是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

  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是创造价值的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

  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

考研政治知识点:垄断资本论

 

  考研政治频道为大家提供考研政治知识点:垄断资本论,一起来复习一下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考研政治知识点:垄断资本论

  (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资本主义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种形式。

  2.垄断的实质

  垄断的本质即垄断组织通过制定垄断价格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一些新特点:

  第一,竞争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垄断条件下的竞争的主要目的是要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第二,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而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不仅采取经济手段还采取非经济手段,使竞争更加复杂、激烈。

  第三,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在国内市场上进行,而在垄断时期,竞争的规模扩大,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3.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的统治,主要是:①在经济上通过“参与制”(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来实现的;②在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来实现的;③金融寡头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与社会生活。

  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实体经济的资本利润率下降,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制造业就业人数严重减少,金融行业就业人数逐步增加;虚拟经济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危机频繁发生。

  4.垄断资本主义的扩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结果。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其实质是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并没有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国家向私人垄断企业订货、提供补贴等;④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借贷资本输出;二是生产资本输出;三是商品资本输出。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

  5.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②贸易的全球化;③金融的全球化;④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二是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是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是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经济调整存在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

03-08

 

  《资本论》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下面是出国留学网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供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出国留学网!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

  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不久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 ,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类似的章句还有许多,一下子不能如数摘抄,我会在回帖中贴出那些振聋发聩的语句和结合现实社会的感想。

  如今,资本家们在惶惶不可终日,疯狗般反对国进民退之时。猛然想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一个叫马克思的德国犹太人预言了他们的埋骨之所!

  于是,政要显贵们也纷纷捧起《资本论》,迎接革命导师在当今世代的华丽出场!

《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二】

  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里发现了《资本论》的电子书,于是便把它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其间一些黑暗面的描述真的能够让人不寒而栗。尽管如此,我还是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起码明白了,原先钱能够是那么复杂的东西!以后的几天,我一向试图把我从它那里得到的知识整理出来,好让自己的头脑中有个比较直观、清晰的印象,便于记忆和思考。我不打算专业研究资本...

《资本论》读书心得600字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带来的《资本论》读书心得600字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资本论》读书心得600字(一)

  《资本论》核心和关键理论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通篇可以说是围绕剩余价值理论来展开,剩余价值理论是《资本论》的一条主线。理解剩余价值理论,对我们理解和掌握《资本论》价值理论体系至为关键。剩余价值理论是人本理论,具有科学性、优越性。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深刻领会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学术价值。

  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达国家推行的利润分享机制、劳资集体谈判机制、保护劳工立法机制、累进式所得税机制、遗产税和土地税机制、社会福利和补贴机制、政府干预机制等,表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实行市场经济,但没完全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这说明了,在社会生产发展中,同物的作用相比,人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同时也说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论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因此,为促进生产力的更快发展,纯市场交换机制导致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需要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平等协商和政府干预等其他机制作补充的。只有在利润分享机制中充分考虑人本主义因素,将人的贡献与物的贡献加以区别,才能符合社会规律,促进社会进步,体现人本关怀。

  剩余价值理论符合社会主义实践规律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没有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及实行社会所有制的能力,只能在市场经济中把握社会主义方向,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非公有制中必定存在剩余价值。科学地运用剩余价值理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并不是剥削,并不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的本质。因为剩余价值在社会主义国家中被我们集中起来了,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国计民生的大的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这些集中起来的资金。

  《资本论》读书心得600字(二)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

 

  写读书心得体会,不仅可以明白书中或文中的内容和主旨,还可以培养明晰的头脑,敏锐的眼光。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带来的《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一)

  记得以前看到某个西方政治著作家的话,说集权和极权的区别在于,集权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专制,而极权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专制,因为它深入人心,让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从心里认同这种专制独裁。而现代社会,正是一个资本所统治的极权社会。

  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看作一种历史的生产方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是,资本家用一定量的预付资本,购买雇佣工人的劳动;雇佣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从而以工资的形式取得自己劳动的报酬。这一过程表面看起来是非常公平的:资本家和工人,分别作为劳动力的买方和卖方,平等的出现在劳动力市场上、平等的交易;资本家可以选择雇佣这个工人,也可以选择雇佣那个工人,工人可以选择受这个资本家雇佣,也可以选择受那个资本家雇佣。表面上看来,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完全符合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

  但是,在这表面之下,掩盖了事实的真相,那就是: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它的价值,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东西。资本家所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不是他的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这个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大秘密,就隐藏在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差别之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使用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比如,在一个10小时工作日内,工人以10000元的原料,生产了20000元的产品,那么,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10000元。劳动力的价值,是指劳动力的维持费用,即:一个人要保持正常的体力和脑力,在一天之中所要消耗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比如工人为资本家劳动了一天,获得5000元的工资,那么,这5000元就是他的劳动力的价值。

  工人为资本家劳动10小时,创造了10000元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平均每小时劳动创造1000元价值。而他实际上获得的工资却只有5000元,也就是说,他只有5小时在为自己劳动,而剩余的5小时,全部是无偿的为资本家劳动。这剩余的5小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资本家的利润的来源。如果没有剩余价值,则资本不可能增殖,资本家不可能获得利润。

  在雇佣劳动中,劳动者(工人)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自己的劳动;他为资本家提供的无偿劳动(剩余劳动)掩盖在他的工资的面具之下。在奴隶劳动中,奴隶的所有劳动都表现为为奴隶主的劳动;即使是奴隶维持自己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也表现为奴隶主的财产。在徭役劳动中,农民在一年中的一段时间内在自己的土地上为自己劳动,在另一段时间内在地主的土地上为地主劳动,即服徭役。

  在雇佣劳动和奴隶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点仅在于,雇佣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劳动者自己的财富,而奴隶劳动的成果表现为奴隶主的财富;前者是隐蔽的剥削,后者是赤祼祼的不加掩饰的剥削。在徭役劳动中,劳动者为自己和为他人的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开的。

  典型的奴隶劳动,如古希腊罗马的奴隶制和内战以前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奴隶制。在奴隶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和其他的劳动资料一样,都是奴隶主的财产的一部分。在雇佣劳动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信奉自由、平等。我在稍后会论及,为什么这种自由平等的理念,落实到现实中,会成为它的反面,甚至形成现代社会中资本的极权统治。

  ...

《北京折叠》书评:22世纪资本论

08-22

标签: 北京折叠 书评

 

  2012年12月,郝景芳在她常去的水木社区科幻版发布了这篇作品的初稿,并在网友们的热烈讨论中连载完成,今年于《文艺风赏》正式发表。结合了多年北京生活的经验,作者笔下的细节描写平实而有质感,为这个带有强烈政治寓言色彩的故事和我们所熟知的现实建立起了若隐若现的联系。

  科幻小说不仅仅是对科学的想象,也是对社会的想象。人类社会的固有属性之一就是阶级的产生和分化,这也成为科幻小说的常见题材。最近轰动全球的新书《21世纪资本论》似乎告诉了我们,按目前的社会组织形式,阶级鸿沟本质上难以弥合,阶层终将走向彻底分裂。这样的未来我们在科幻故事中已不陌生,近年的科幻电影中更是几近滥觞:《饥饿游戏》、《极乐空间》、《逆世界》、《雪国列车》,或许这正是反应了全球化背景下整个现代社会潜藏的焦虑。

  大部分这类作品都遵循这样的思路:阶级鸿沟既然只会越来越宽,那么最终结果就是物理意义上的完全隔离,于是许多反乌托邦作品中都出现了“云中之城”的意象:上层阶级占领天空,下层阶级挣扎地上(甚至地底)。但看多了同一套路后难免厌倦,所以雪国列车这样一个车厢一个世界的新鲜设定就能让很多观众眼前一亮。这篇《北京折叠》也是在“阶层如何隔离”这个基本设定上写出了的新意。

  和大部分作品的简单二元论不同,《北京折叠》中设定了三个互相折叠的世界,分别代表上流、中产和底层,更加完整可信而有层次感。三个世界既有明确的物理边界,又在时空上的彼此重叠,隐喻着它们其实是同一社会的不同侧面。

  在我们熟悉的现实社会中,阶级矛盾往往源自两方面:一是资源分配不平均:越上层的阶级享有越优质的生活资料;二是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下层阶级努力劳作,上层阶级执掌社会。在《北京折叠》中,郝景芳不仅仅停留在简单的重述现实,而是对社会的本质尝试了更深入的挖掘。

  在环境、食物、生活用品这些基本的生活必需资源之外,常被忽略的最重要资源是每个人自己的时间。在现实世界中,这也许是穷人与富人极少数平等享有的资源。但郝景芳巧妙的把时间也设计成可以统筹分配的资源,通过三个世界不均等的折叠,让上等人不仅享有更精致的生活、甚至还有更漫长的生命,将下层阶级最后的一线希望也几乎抹去。

  而典型的反乌托邦故事架构中,上层阶级为了维持更优越的生活需要剥削下层阶级,这种二元结构中上层阶级在道德上负有原罪,成为社会矛盾和故事矛盾的主要推力。但郝景芳提问:如果下层阶级连被剥削的资格都已经失去呢?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居民不再需要第三空间的劳动力,甚至连处理垃圾这样的杂务也早已被机器人代劳,只不过出于社会稳定的需要而保留了这就业岗位。反而是第一、第二空间的科技所创造的价值在维持整个社会,第三空间的人只是平白消耗资源。李淼老师在今年银河奖颁奖典礼的演讲上提出,未来社会也许90%的人不再需要工作,成为“宠物人”。那么在这个可以折叠的北京中,第三世界的人们如果连处理垃圾的工作也没有了,清醒的时间进一步被缩短,仅仅是出于人道主义而被允许以最低质量的方式活着以节省资源,这不就是某种形态的“宠物人”了吗?更悲哀的是,在这个世界中可能这才是更高效的社会组织形式。

  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的存在价值就是其贡献的劳动价值。如果在机器在与人的竞争中步步前进,而大多数人还来不及将自己的劳动升级,那么人存在的价值本身就将受到冲击,这也就是《北京折叠》中人类面对的本质困境。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所有人类都不...

读资本论有感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资本论也是一本圣书吧,对于资本论我放暑假的时候把他研究了一下,发现有了很多新的感慨,让我受益匪浅。下面是作文网小编为您带来的《读资本论有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一:读资本论有感

  对于共产党员来说资本论也是一本圣书吧,对于资本论我放暑假的时候把他研究了一下,发现有了很多新的感慨,让我受益匪浅。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二)当代劳动特征的变化向...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更多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请关注出国留学网读后感栏目。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第二,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劳动在创造价值中的独特作用加以系统论述。

  第三,指挥、管理劳动还不能作为独立的劳动形态。工业化初期,随着产业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一边是资产者财富的积累,另一边是无产者贫困的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立之初,面对的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尖锐斗争,劳动价值论创立的使命就是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不合理性和被新社会制度取代的必然性。在当时,指挥、管理主要还是资本家的职能,而资本家行使指挥、管理的职能与剥削目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绝大部分劳动者是被指挥、被管理、被剥削的。因此,马克思就不可能把指挥、管理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独立劳动形态来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涌现出来,社会劳动出现了许多新特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有了新的实践土壤。但是,按照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服务性劳动、科学研究劳动、生产精神产品的劳动、经营管理劳动,由于都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都不创造价值。这一原创含义,与现实经济活动存在着巨大的矛盾,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遇到了一系列挑战。

  大学生《资本论》读后感【二】

资本论900字读后感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资本论读后感1500字,欢迎阅读。

  资本论900字

  一句话,一段话读再多遍,头脑中还是一片空白,在此情况下,不得不放弃对微观的学习,下定决心看一看《资本论》第一卷,花了一个半月,除了书中描述资本家对工人,特别是儿童、妇女的剥削的残酷感到愤怒外,应该说再没有其他任何感受,因而,在边看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字都认识,为什么它被马克思组合在一起,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本天书?

  这种从读《资本论》中的深切感受——文科的知识不是只要努力去背,就能学好的。而是有着严密的思维逻辑过程,并且是一种比理科更加自由,更有发挥空间的抽象思维。原因在此也就出来了——作为理科生,抽象思维能力严重缺乏。因而当务之急就是培养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应该没有那个学科比哲学更加抽象呢?因而,我选择了哲学,由一种习惯的、长期的思维方式转向一种很陌生的思维方式,其中的困难也是可想而知的,它有一个很长的磨合过程,对我来说,初始阶段维持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翻了许多关于哲学知识的书,但没有看懂任何东西,每次都是看得自己不知不觉的爬在了桌子上,当有几天看书时,竟然没有睡觉,我知道,我能够看下去了,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吧,当时,是这样认为的。为了使这种进步继续下去,我想一直维持到大学毕业。

  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开始,这是一位许多问题想不明白的研究生(自己这么说的)向我们提出的问题,从什么是物化劳动,一直到能发表自己的一点观点总共用了一个半月,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不在于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了,而是借签了别人分析问题的方法、思维。让自己也具有一点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又是我当时感到的一个不小进步。更重要的是肤浅的感受到了《资本论》的不朽和对马克思的敬仰,只有认真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才会感到这一点。那些高呼马克思理论过时了的人都怀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在这位巨人面前实在是太渺小了,只有马克思倒下了他们理论才可站起来。

  任何一种理论必是时代的产物,适应某一特定的时代,世界上没有永恒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永恒的理论,但理论背后所承载的人类思想却是永恒的,而《资本论》承载的恰恰是人类几千年光辉思想的结晶,马克思的某些理论也许是过时了,但因此而拒斥马克思,除了可以表现自己的无知,再没有别的了。其实,高傲的现代人并不比几千年前的哲人高明多少,人类思想的框架他们早已为我们设好,后人更多的是在框架内修修补补罢了。试问从古到今,又有谁曾跳出过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呢?拒绝前人光辉的思想,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现代西方许多不错的经济理论,就完全超出了《资本论》呢?我想并不是,正如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些罢了。换句话说,一些现代西方经济理论有着《资本论》思想的痕迹,试以自己感觉比较明显的两例以作说明。

  马克思在简短的论述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时,提出了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后来又提到了国际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就是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额,但由于资本家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随着新技术的普遍化,超额剩余价值又要小于这个差额,直到这个差额为零,即超额剩余价值为零,马克思只是指出了可以归结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超额剩余价值的存在,由于时...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作者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下面是出国留学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一)

  从资本的总公式看,剩余价值不可能发生在货币本身上,因为货币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它如果还是采取货币形式,价值量也就不能增大。剩余价值也不可能发生在商品的出卖上,因为这个行为只是价值的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

  因此,剩余价值只可能发生在第一个行为G—w中所购买的商品上。不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价值上,而是发生在所购商品的使用价值上。因为互相交换的是等价物,不可能因交换而发生价值变化,只能从所购商品的使用上发生。“要从商品的使用上取得价值,我们的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幸运地在流通领域内即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货币所有者在市场上找到了这种特殊商品,这就是劳动能力或劳动力。”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这句话指出了三点:

  (1)劳动力是在“活的人体中存在的”,它既不能离开人体,又不等于人体。

  (2)劳动力是“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它只能在运用时,即在劳动时才表现出来。

  (3)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不能把劳动力等同于体力。一个白痴和疯子即使有体力,也不能算劳动力。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历史条件

  第一个基本条件是:在商品交换本身除了包含由它自身的性质产生的从属关系以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从属关系的前提下,劳动力只有被它的所有者自己当作商品出卖,它才会出现在市场上。第二个基本条件就是:劳动力所有者只有自己的劳动能力可以当作商品出卖,没有别的东西可卖。其实,不仅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历史的产物,而且前所考察的商品、货币这些“经济范畴”也都带着历史的痕迹。资本的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这个“资本主义时代的特点是,对工人本身来说,劳动力是归他所有的一种商品的形式,他的劳动因而具有雇佣劳动的形式。另一方面,正是从这时起,劳动产品的商品形式才普遍化”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价值。“劳动力的价值也是由生产从而再生产这种特殊物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决定劳动力价值的要素有三个:

  第一,因为劳动力只是活人的能力,所以劳动力生产要以这个活人的存在为前提。活人维持生命,需要有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可化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或者说,劳动力的价值,就是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至于这些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应该是多少,“生活资料的总和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况下维持自己”。所谓正常生活的维持,不仅包含着自然条件如地理环境和气候决定的自然需要,而且还包含着一个由历史形成的生活习惯所决定的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第二,作为劳动力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