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汉武帝反击匈奴

是后匈奴远遁,从此漠南无王庭--汉武帝反击匈奴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成功地抗击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进一步巩固了西汉新兴的封建政权。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汉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势强盛。东面打败了东胡,西面赶走了居住在今甘肃境内的大月氏,北面臣服了丁零族,而在南面,则经常侵犯汉朝边境,有时竟深入到离汉朝都城仅350公里的地方,严重地威胁着汉朝封建政权。 汉高祖刘邦在公元前200年曾亲率32万大军打匈奴,却被匈奴40万军队围困在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南)七天七夜,最后陈平施美人计,欲献美人给匈奴单于,匈奴阏氏怕汉美女与之争宠,遂劝冒顿单于撤兵,“白登之围”由是得以解脱。此后,刘邦为了全力对付内部封建割据势力,对匈奴暂时采取了“和亲”政策。把宗室女子嫁给匈奴首领,每年送去一定数量的黄金、绢、絮,米、酒等物品,与其约为兄弟,以缓解匈奴的袭扰。在军事上,则主要采取消极防御的方针,尽量避免与匈奴进行决战。以后几代皇帝莫不如此,然而“和亲”政策并不能遏制匈奴的袭扰活动,汉朝的边患依旧相当严重。 公元前... [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汉武帝反击匈奴的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邲之战

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较量---邲之战 邲之战,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在作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至于楚庄王本人,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无可争辩地挤入史所称道的“春秋五霸”位置。 楚国虽然在城濮之战中遭到失败,但由于它长期以来都是南方地区的...[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鄢陵之战

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 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处...[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吴楚柏举之战

孙武为将,千里破楚、五战五捷---吴楚柏举之战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 吴国是春秋晚期勃兴于南方地区的一个国家,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南方地区的强国楚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至长期付诸武力,兵戎相见。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吴越争霸

卧薪尝胆,成就霸业---吴越争霸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晋阳之战

揭开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是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内部四个强卿大族智、赵、韩、魏之间为争夺统治权益,兼并对手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是役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伯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在这场战争后,逐渐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历史新局面,史家多将此视为揭开战国历史帷幕的重要标志。 春秋以来长期延绵不断的争霸兼并斗争,严重地消...[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三家分晋

战国时代自此开始---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春秋后期公室与私家之间展开的激烈斗争的结果。在西周宗法封建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领有自己的封邑,拥有基本上是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他们通过贵族宗族组织来统治自己的封邑。这样,在诸侯国内部就有了“公室”和“私家”之别。公室指诸侯国君,私家指卿、大夫之家。在西周时期和春秋早期,卿、大夫的封邑没有得到发展。 在...[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田氏代齐

姜氏齐国的历史就此结束---田氏代齐 齐国原系周室分给功臣姜尚之封邑,姜尚即之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开国功臣,为周王朝的兴起立下了不朽之功。周武王将它封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国号齐。这里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势力。武王让他在这里镇抚薄姑之民,其封疆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山东沂水县北)、北至于无棣(山东无棣)。它也是周王室控制东夷的重要力量,同时周王还授予他征伐违抗王室的侯伯的权...[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李悝改革

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李悝改革 在三家分晋前后,韩、赵、魏三家又各自作了进一步的改革。魏文侯(公元前446年—前396年)是一个进步的君主。在他执政期间,他任用李悝为相,进一步推进封建化。李悝在魏国推行的方针政策之中,最有名的是“尽地力之教”。 李悝亦称李克,班固说:“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汉书·食货志》)司马迁说:“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之教。”(《史记·货殖列传》)“魏...[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马陵之战

齐魏称雄,孙庞争锋---桂陵、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期齐、魏两大国之间的两场著名战争。当时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孙武“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的作战指导思想,采取“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减灶诱敌”等高明战术,在桂陵和马陵地区,先后击败实力强大的魏国军队。这两场战争对于结束魏国在中原地区的霸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战国整个战略...[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战国七雄

七国并存称雄,曾一度争奇斗艳---战国七雄 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254...[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推荐访问
2013述职报告 2013教师招聘 深圳教师招聘网2013 2013苏州教师招聘 2013山西教师招聘 2013河南教师招聘 中国教师招聘网2013 成都教师招聘2013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 历史教师招聘 天津市2013教师招聘 杭州2013教师招聘 2013济南教师招聘 山东省2013年高考 2013年江西高考大纲 2013浙江高考说明 2013年高考加分项目 2013新课标高考考纲 中考网 上海中考网
热点推荐
中考录取线 中考生物真题 中考零分作文 中考满分作文1000字 中考地理试题 中考满分作文300字 中考政治真题 中考满分作文200字 怎么查中考成绩  中考状元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