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钜鹿之战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钜鹿之战

破釜沉舟,给暴秦统治的致命一击---钜鹿之战 钜鹿之战,发生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它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由项羽领导的起义军同秦军主力章邯部在钜鹿地区(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的一场战略决战。在作战中,起义军以无比英勇顽强的气概,正确适宜的作战指导,一举歼灭秦军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对于灭亡秦王朝残酷腐朽的统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秦始皇统一六国,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但是秦王朝建立后,对人民实施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赋役繁重,刑政暴虐,使得“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亡罪而死刑者无所告诉”(《汉书·贾山传》),全国出现“褚衣塞路,囹圄满市”的恐怖局面,这就导致了社会矛盾的全面激化。终于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爆发了陈胜、吴广农民大起义。九月,项梁、项羽和刘邦相继在吴中(今江苏苏州)、沛县(今属江苏)聚众起义。被秦所灭亡的六国旧贵族也乘机起兵,出现了天下反秦的形势。 秦王朝统治者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进行垂死挣扎,调动军队,镇压农民起义。其中最为凶悍的一支,便是少府章邯统率的部队。它作为秦军的主力,与农民军凶狠拚杀,首先镇压了陈胜、吴广起义军,旋即击灭齐王田儋、魏王咎等武装势力,接着其又调转兵锋,扑向项梁等人率领的楚地起义军主力。经过几次各有胜负的拉... [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钜鹿之战的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楚汉之争

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天下而进行的一场角逐---楚汉之争 秦朝末年,伴随着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也出现许多反秦武装集团。其中,项羽和刘邦就是两支主要力量。 项羽原是楚国的旧贵族。公元前209年9月,他跟叔父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杀死会稽太守,在吴(江苏苏州)举行起义,队伍发展到8000余人。刘邦早年做过沛县亭长,在萧何、曹参等人支持下,杀死沛令,自立为沛公,集聚了起义者3000多人。陈胜、吴广...[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井陉之战

背水一战,韩信破赵---井陉之战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东)一带对赵军的一次出奇制胜的进攻作战。在这次战役中,韩信以不到3万的劣势兵力,背水列阵,奇袭赵营,一举歼灭号称20万的赵军,阵斩赵军主将陈余,活捉赵王歇,灭亡了项羽分封的赵国,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统一全国创造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大破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背...[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成皋之战

楚汉战争的终局---成皋之战 成皋之战,始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即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汉和亲

苟安与羁縻政策的产物---西汉和亲 “汉匈和亲”,是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响深远。中国历史上的和亲之举,最早始于西汉王朝。它是在美人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西汉初年,刘汉王朝刚刚建立,历经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数年的楚汉相争之后,社会经济受到惨重破坏,人民嗷嗷待哺,国库已经空虚。而此时北方匈奴军事力量却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发兵南下汉境抢掠骚扰。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亲率33万大军北击匈奴,结...[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对西汉稳定的贡献---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卬。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文景之治

西汉强盛的开端---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盛世”。它为人们带来的那段温馨的日子,为历代史家所讴歌。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母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汉景帝刘启是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秦汉之际,遭秦始王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订礼仪。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汉武帝反击匈奴

是后匈奴远遁,从此漠南无王庭--汉武帝反击匈奴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成功地抗击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进一步巩固了西汉新兴的封建政权。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汉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势强盛。东面打败了东胡,...[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邲之战

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较量---邲之战 邲之战,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在作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至于楚庄王本人,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无可争辩地挤入史所称道的“春秋五霸”位置。 楚国虽然在城濮之战中遭到失败,但由于它长期以来都是南方地区的...[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鄢陵之战

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 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处...[ 查看全文 ]
2012-11-21

专题推荐:

推荐访问
2013述职报告 2013教师招聘 深圳教师招聘网2013 2013苏州教师招聘 2013山西教师招聘 2013河南教师招聘 中国教师招聘网2013 成都教师招聘2013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 历史教师招聘 天津市2013教师招聘 杭州2013教师招聘 2013济南教师招聘 山东省2013年高考 2013年江西高考大纲 2013浙江高考说明 2013年高考加分项目 2013新课标高考考纲 中考网 上海中考网
热点推荐
中考生物真题 中考满分作文800字 中考志愿填报指南 中考数学答案 中考知识点 中考奥数 中考地理试卷 中考政治试卷 中考化学试卷 中考历史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