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

目录

2017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史地教学的基本原则

【 liuxue86.com - 教育心理学 】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2017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史地教学的基本原则”,希望考生们能顺利报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教学原则是人们在一定的教育或心理学理论指导下,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教学原则又是不断发展的、完善的。由于人们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中,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差异,以及人们制定的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学理论常常确定不同的教学原则。如:布鲁纳在发现学习理论指导下,强调指出教学要与学生的求知欲相联系;要为学生的最佳理解提供一种知识结构;在学校环境中激发学生的思想等等原则。前苏联的赞可夫则依据其“教学与发展”的实验理论,强调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理论知识起主导、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及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等五个教学原则。但是,不论哪种理论,都有以下共同特征,即: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与教学目的任务,并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比如说:最不愿意干涉学生学习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应当让学生自求自得,任意思考,那么他们也就强调教学中应遵循非指导性原则。

  面对多种多样的教学理论与原则,我们选择最能体现我国素质教育目标以及史地教学特点的几个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启发性原则与最优化原则),来规范我们所倡导的史地教学行为,也为史地教学的发展提供指导性意见。

  一、整体性原则

  一般有关学科教学的理论书籍都将整体性原则放在第一位,因为整体性原则最能体现教学目的的内在要求,然而,每一本书籍对整体性原则的具体阐述却存在很大差异。我们强调的整体性原则包含两方面含义:第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是具有整体性的。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任务是完整的、全面的;第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是由一系列教学要素(如:教学目标、计划、过程、评价等等)构成的完整系统,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协调好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各种教学要素有机地配合起来,在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产生良好的整体作用[1]。从这两层含义看,史地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应当体现以下几方面要求:

  (一)科学性、人文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一般来说,史地教师对科学性还是相当重视的,不论是平时集体备课,还是开设公开课,教师们首先强调的就是科学性原则,即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传授的知识必须是正确的、科学的。然而,科学性是不是仅仅在于知识的正确性呢?其实不然,无论是地理还是历史教学,知识的正确当然是教学的前提,但是,我们讲科学性还必须强调史地教学要注重科学精神。知识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扩大的,其实过去看来科学性(正确性)很强的知识,现在看起来并不那么正确,如:天文学中,70-80年代我国科学界曾否认宇宙大爆炸的假说,现在看起来这一假说还是有许多证据的。又如:中学历史教师一直将“约170余万年前的元谋人,作为当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猿人”这一历史结论教授给学生,可是,90年代以来的考古发掘已经证明有更早的猿人化石将改变这一结论。因此,知识的正确性不是教学科学性的唯一内容,史地教学更重要的是将人类探索自身历史、探索地球、宇宙的那种勇气与精神告诉学生,这样才能使他们不至于记忆大量史地知识,却不会如何使用这些知识,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束手无策。那么,何为科学精神呢?

  科学精神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1)客观求实的精神。坚持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反映,不附加主观成份;(2)尊重科学实验的结果,敢于坚持真理,不畏艰险、不畏权威;(3)创新精神。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的创新,只有敢于及善于打破常规,才能取得科学成就;(4)严密的求真、求精精神。科学的创新不仅需要大胆的假设,更需要认真严谨的研究态度,精益求精才能最大可能地反映客观规律。史地教学应当以这四个方面作为教师教学与学生求学的宗旨,才能培养学生具备真正的科学精神。

  20世纪的历史上,科学的突飞猛进、硕果累累,同时,人类也目睹了科学的发展导致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其结果越来越惨烈。为了追求物质利益,生态环境日渐被破坏,社会问题突出,道德滑坡,人类的进步并没有减少人们对未来的担忧,因此,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都认识到科学的负效应,纷纷呼吁教育在培养青少年科学技术的同时,应当地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同情心与合作精神。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公民应当“学会共同生活“,应当不断增进对他人的理解,包括对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及其历史、传统与价值观的理解,从而使人类能够共同幸福地生活在这个星球上。各国政府也纷纷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发展计划,希望通过教育目标的重新定位,教育观念的更新,培养人格健全的新一代公民来发展自己的国家,并拯救地球的命运。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潮流的核心内容。我们所强调的人文性正是这个含义,即:在史地教学中应当重视人在历史中、人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作用,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理解不同民族、国家、文化背景中的人们。同时,以人为本的原则也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理解,反对强行灌输。

  思想性是指应当合理地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一定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思想性包含了科学性、人文性中的精神成份,同时思想性也有独立的内容,如:爱国主义教育。因此,思想性与科学性、人文性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二)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知识、技能是分离的,知识是哲学意义上的知识。《教育大词典》的定义是:“对事物属性与联系的认识。表现为对事物的知觉、表象、概念、法则等心理形式”(顾明远,1990)。它只包括知识的储存与提取,属于狭义的知识观。技能的概念则于苏联50-60年代的心理学,《教育大词典》的定义是:主体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执行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由外部展开的活动到内部压缩的活动的转化过程。即把技能看成是通过练习之后活动方式的掌握,这一概念的结果是一味强调模仿和重复练习。同时,这一概念未能揭示智慧技能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未能区分认知活动的操作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皮连生,1996)。广义的知识观不仅包括它的储存与提取,而且包括它的应用,奥苏贝尔的知识论强调新知识的掌握应该是新的意义的习得,人类借助语言文字符号把人们认识的结果(意义)表达出来,从而使人与人之间的意义可以交流和传递。然而,语言符号可以与它们表达的意义分离,学生可能在学习时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负载意义的符号系统,却并没有获得意义。因而,奥苏贝尔的知识观包括知识的理解、应用、解决问题等,属于广义的知识观,技能、认知策略的融入,避免了在教学中只注重陈述性知识,忽视程序性知识的现象,并且,强调教师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内部心智能力的运用上。

  由以上分析可知,知识观的转变将过去的知识教育与能力发展统一起来,反对单纯传授知识及忽视能力的教学观,史地教学在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大多数史地教学理论书籍依然采用旧的知识观念,教师们在教学时也只重视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在许多公开出版的教案中,知识目标明确,而能力目标含糊,反映出教师们尚未明确知识意义获得及智慧技能的培养的原则方法。

  学生的个性既在智能方面体现出来,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体现出来,教学要达到全面发展学生智能与人格的目的,就应当对这两个方面同时注重,非智力因素中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等因素是智能发展的动力系统,并发挥着定型与补偿的作用。因此,史地教学的整体性原则也了体现将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与培养非智力因素的统一性。

  (三)教学各要素的有机配合及统一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包含着教师、学生、环境、媒体四个部分,还有心理基础因素(如:师生在教学开始前原有的知识基础、个性特征等等)、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等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系统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使得教师的教学工作体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做好充分的准备,明确教学目标,了解教材与学生特点,善于处理好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保证教学活动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

  想了解更多教育心理学网的资讯,请访问: 荆门教育心理学

本文来源:https://www.liuxue86.com/a/3163465.html
延伸阅读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正在考教师资
2019-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