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中国之声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中国之声栏目,提供与中国之声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中国之声全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评论性广播,是中国最具权威的新闻综合广播,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展最早、影响力最大的广播。开播于1940年12月30日,旧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在第二套节目(经济之声)开播之前(开播日期不详),曾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唯一的广播频道。该台每天用调频、中波、短波、卫星和互联网向全国播音,全天24小时播出节目。中国之声台标音乐改编自古曲《梅花三弄》。

威久留学董事长做客中国之声 揭秘美国野鸡大学

 

  随着出国留学高潮的来临,野鸡大学”的泛滥已经成为出国留学的一大隐患,而部分留学黑中介扮演“牵线搭桥”的角色,下面出国留学网来说说威久留学董事长做客中国之声,揭秘美国野鸡大学。

  美国的“野鸡大学”每年的学位证书95%给了中国人,这一统计数据瞬间将“野鸡大学”这一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野鸡大学”的泛滥已经成为出国留学的一大隐患,而部分留学黑中介扮演“牵线搭桥”的角色,为野鸡大学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为此,威久留学董事长王伟2月26日做客了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让我们一起从一位从事国际教育30年的教育家眼里看“野鸡大学”的真面目。

  王伟董事长做客中国之声央广夜新闻采访实录>>>

  “野鸡大学”重新定义 不搞教学单纯贩卖文凭的文凭工厂

  王伟董事长介绍,学生入读国外的“野鸡大学”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掉进留学中介的陷阱;一种是为了自身的特殊目的,主动要求就读野鸡大学。对此,王伟董事长对“野鸡大学“重新做了定义:所谓的”野鸡大学“是指那些不以教学为目的的学校,而是单纯贩卖文凭的文凭工厂。因此,不能简单笼统的将”野鸡大学“定位在教育部网站公布的白名单之外,很多国外的学校由于体制等问题虽然没有得到教育部的认证,但仍然注重教学质量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这些学校在就业时也是被用人单位所认可的。

  “野鸡大学”文凭就业难 国内企业具备一定辨别能力

  暗访调查显示,一些中介机构对于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野鸡大学”并不畏惧,还仍然坚信“野鸡大学”在国内会有市场。对此,王伟董事长这样分析:首先,抱有这样想法的中介机构一定是不具备教育部认证资质的黑中介。以我办理威久留学20年来的经验来看,我们接触的学生群体绝大部分都是想要就读国外正规大学,接受更优质的教育的。其次,学生主动要求就读”野鸡大学“的情况也是凤毛麟角,他们大多数是出于自身的一些特殊原因,或是向父母有个交代,或是想在朋友间炫耀一番。但是,如果想凭借野鸡大学的文凭在国内就业谋得一份好工作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无论是国企、外企还是一些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都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

  “野鸡大学”问题错综复杂 申请学校前需提前了解清楚

  由于国内外教育体制的不同,一些国外大学在所在国注册并具有合法教学的身份,但却没有上榜教育部公布的白名单。如果拿着这样的文凭在国内应聘,势必会遇到一些困难。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问题,王伟董事长就瑞士的酒店管理做了深刻的分析。他提到,瑞士的教育体制严格,酒店管理专业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但由于教育体制的问题,留学服务中心对一些瑞士的酒店管理学校是不给予认证的。即便如此,拿着瑞士酒店管理文凭的学生在求职酒店业和旅游业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因为这种情况在业内也是人尽皆知的。因此,在申请学校时最好提前了解清楚,做出正确的判断。

  辨别“野鸡大学”有章可循 选择正规中介是重中之重

  最后,王伟董事长分享了辨别“野鸡大学”的几种方法。首先,选择一家正规的留学机构是重中之重,同时可以在网站上查询你想申请的学校。除此之外,还可以去一些主流国家,像英国美国等国家的大使馆咨询。如果能够联系到学校所在国的学位认证机构和教育机构也是可取的。当然,如果身边有申请经历的朋友,向他们取经就再好不过了。

...

海归广播人骆东泉:把中国之声传到海外

11-12

标签: 中国 海归

 

1996年,骆东泉(中)与同事一起到90多岁的罗马尼亚忠实听众贝蒂卡(右一)家里做客,许多罗马尼亚“粉丝”纷纷从外地远道赶来,大家相聚一起畅谈友谊。

1966年的冬天,利用在罗马尼亚学习的闲暇时间,骆东泉(右二)与同学一起登上喀尔巴阡山。

1968年8月29日晚,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宿舍里,一群年轻的中国留学生凑在一台旧式收音机前。当周恩来总理出席罗马尼亚驻华大使国庆招待会并发表讲话的消息从遥远的北京传来时,大伙欢呼雀跃。 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罗马尼亚语广播开播的第一晚。 一年后,当年在收音机旁收听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罗马尼亚语广播的骆东泉,被录取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身)罗马尼亚组播音员。 2010年世博会前夕,罗马尼亚《国家新闻报》和罗马尼亚《教育论坛》杂志先后刊登骆东泉的文章《世博前夕,我的故乡上海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来客》,让世界感受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崭新面貌。 转折:高中毕业被派出国 1946年,骆东泉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农民家庭。 1964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国家选送了600名高中毕业生和在校大学生出国学习外语,当时从上海交通大学附中毕业的骆东泉,被派往罗马尼亚学习罗马尼亚语。 “这是我人生中的一次转折。高中时,我数理化和外语比较好,高考第一志愿报的是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想为祖国的自然科学做些贡献。可能是我的俄语发音不错,国家派我去学外语了。” 1964年7月,18岁的骆东泉离沪赴京接受了1个多月的培训。“外交部、高教部官员对我们提出了出国要求:一方面要学好外语,为将来中外友好合作交流做准备;另一方面,当外国友人询问国家情况的时候,我们能流畅地介绍。”骆东泉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决心学好罗马尼亚语。 求学:自己与祖国同命运 周恩来总理的鞭策与鼓励,成为这群年轻人奋进的动力。1965年春,周总理访问罗马尼亚。期间,他来到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与留学生见面。“大家围着总理席地而坐,开怀畅谈。总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情况问长问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特别深:‘你们学外语的,脸皮一定要厚,要张得开嘴,与当地人打成一片,多交流、多对话,这样才能提高外语水平。’”总理的这句话让骆东泉受益终身。 为了练就一口标准流利的罗马尼亚语,骆东泉养成了分秒必争的习惯。他一进宿舍就打开收音机听罗马尼亚语广播,到了学校就买一份当地报纸诵读,课间休息时在走廊里与罗马尼亚学生对话,周末去公园找当地的老人和孩子聊天。 骆东泉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他说:“罗马尼亚人对我们很友好,家在农村的同学会给我带来一些葡萄酒、水果等土特产。冬天,我们与罗马尼亚的同学一起到山区爬雪山、打雪仗;夏天,我们一起到黑海里游泳。” “更多的时候,我们这些人思考的是国家与民族的命运。”骆东泉说,上世纪60年代,中国刚刚摆脱3年自然灾害,“当时国家很艰难,却把我们送到国外,提供这么好的吃住和学习条件,我们下决心一定要把外语学好,回来报效祖国。”他铿锵有力地说。 回国:毕生献给广播事业 1969年7月,骆东泉从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毕业,留在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协助从事翻译、外事活动等工作。当看到同学们纷纷回国时,他回国效力的心情再也按捺不住,并最终如愿回国。“1969年11月15日,我被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