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申论时评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公务员考试申论时评栏目,提供与公务员考试申论时评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6公务员考试申论时评:自由职业者幸福的可信度

 

  申论时评是对最新的社会热点做一个评析,阐述独有见解的观点的同时,分析问题并且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在阅读申论时评的过程中可以尝试着去从中寻找写作的思路。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频道为您整理的“201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时评:自由职业者幸福可信度,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什么样的工作既能确保获得满意的收入,又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今年登上职业幸福感“顶峰”的就是——自由职业者。在由《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等进行的“2015中国幸福小康指数”调查中,排在“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排行榜前十的依次是:自由职业者、教师、政府官员、艺术工作者、普通公务员、导游、民营企业家、健身教练、演员、创业者。

  在最具幸福感职业排行榜中,排在第一位的竟然是“自由职业者”,笔者多多少少有点不认同。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自由职业者是指自己雇用自己,香港人译作“自雇人士”,他们多是脑力劳动者(作家、编辑、会计等)或服务提供者,不隶属于任何组织,不向任何雇主作长期承诺而从事某种职业,他们在自己的指导下自己找工作做,经常但不是一律在家里工作。由此观之,“自由职业者”的自由确实让人羡慕。

  但对于“自由职业者”,不能仅看到他们的光鲜——既能确保获得一定收入(不一定能让自己满意),又有一定的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要做一名在社会上行得通、且让自己满意的“自由职业者”,首先得确保有社会需要的特别技能,其次还得有强大的人际关系,才能有业务来源,此外还要有足够的金钱积累,为其可自由支配闲暇时间作好铺垫。缺了这些,“自由职业者”还不是要在社会上拼命打拼,难言幸福。

  有网友说得好:“自由职业者,你们看到的都是自由光鲜,而我好奇的却是柴米油盐”。事实正是这样,不少人走上“自由职业者”之路,其实有被迫“自由”的因素——为谋求柴米油盐而“自由”,这就意味着他们只能拥有相对自由,仍要创造更多财富,他们的工作态度反而必须比固定上班族更敬业,才能在自由职业中立稳脚跟。也只有技能高超、高度敬业、业务资源广的“自由职业者”,经济状况才往往最好。

  更何况,“自由职业者”没单位提供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一切都得自己扛,每月收入有高有低,很不稳定,物质压力到了一定程度就成重负。这就是很多人羡慕“自由职业者”,拥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却不敢去尝试自由职业的根源所在。去年曾有报道称,广州文艺界“自由职业者”平均月入仅2000元,清贫者自嘲说自己“揣着卖白粉的心,却赚着卖白菜的钱”。如此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自由职业者”何其多哉?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凡没有正式工作单位的人员,都可叫做“自由职业者”,包括待业人员,失业人员等。如果算上这类人群,要说“自由职业者”最幸福,恐怕更不靠谱。在“公众眼中最具幸福感的职业”排行榜上,去年前年“自由职业者”排在第四或第六名的位置,今年突然排在首位,他们的“幸福”来得未然太突然。还没有走向自由职业之路的职场人,还是要认清自己,别被“自由职业者”最幸福所误导。

  公务员考试申论频道为您推荐:

  

2016年国考申论热点:用依法究责遏制不当干预

 

  申论热点正如字面意思理解的是很多的社会热点,不仅涉及的范围较广,包含的内容也很多,进行思考分析,从中寻找解答的思路。在备考阶段对于申论热点的学习思考其实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频道为您整理的“2016年国考申论热点:用依法究责遏制不当干预”,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只有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个案敢记录、敢通报、敢究责,才能让领导干部对司法个案不敢过问、不敢干预、不敢逾矩

  日前,中央政法委公开通报5起典型案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有江苏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丁维和案、云南昭通维稳办副主任彭泽高案;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有北京高院民二庭原庭长陈海鸥案、北京丰台区检察院法警队法警李朝阳案、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原书记员刘一定案。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这是为我国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前提。但在现实中,“官司一进门,两头都托人”,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仍时有耳闻。

  一些领导干部对司法的不当干扰通常是秘密进行的,我们无从统计相关数据,也无从评估它对司法公正究竟构成了多大的影响,但它对司法权威的消解、对司法公信的侵蚀却是实实在在的。我们其实不需要知道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在所有司法个案中占多大比重。因为哪怕只有1%,在“100-1=0”的定式之下,它仍会固化一些民众对“打官司”就是“打关系”的认知,并可能使那些本已实现了法律公正的个案也陷入被无端猜疑之中。

  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并不是新问题。对这一积弊,司法机关没少建章立制、三令五申,但依然没有禁绝。这背后的根源,并非是对问题的剖析不深入,或对制度的构建不尽心,而在于对制度重纸面轻地面、重文本轻实践、重制定轻执行。

  其实早在2009年,最高人民法院就曾在《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中明确,“建立健全过问案件登记、说情干扰警示、监督情况通报等制度,向社会和当事人公开违反规定程序过问案件的情况和人民法院接受监督的情况,切实保护公众的知情监督权和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法院系统对领导干部过问案件的情况作了哪些登记,又向多少人发出了多少警示,公众几无所知——至少在公共舆论平台上看不到。没有通报、没有究责,引入公众监督就可能成为“制度稻草人”。

  当然,要遏制来自权力的外在干预,光有司法机关的制度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对司法的不当干预多来自司法机关之外,没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联动,很难让记录、警示、通报和究责进入实际操作层面。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应“建立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今年3月,由中办、国办公布了《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中央政法委也印发了《司法机关内部人员过问案件的记录和责任追究规定》。这就从上到下实现了惩处权力干预司法的制度衔接,也极大增强了制度效力。

  规范准备快速到位之后,制度成败的关键又回到了制度的实施上。尤其是近年来在舆论对不当干预司法的监督下,一些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方式方法日益走向隐蔽化,通报并究责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不但需要勇气与担当,还需要智慧与技巧。此次中央政法委公开集中通报了5起典型案件,“首次通报”的开创性意义值得肯定。也只有对领导干部干预司法个案敢记录、敢通报、敢究责,才能让领导干部对司法个案...

2016国考申论热点:“架起”心灵沟通的文化桥梁

 

  申论热时评便是对最新的社会热点做一个评析,阐述自己的观点,不仅涉及的范围较广,包含的内容也很多,进行思考分析,从中寻找解答的思路。在备考阶段对于申论时评的学习思考其实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频道为您整理的“2016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时评:“架起”心灵沟通的文化桥梁,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互鉴,让那些承载各民族基因的文化传统,成为孕育新传统的舟楫便道,最终达到文明的“1+1>2”

  “人的心如同降落伞一般,如果不张开,根本无法使用”。用这句话来形容国家之间的交流交往,再合适不过了。纵然远隔山海,只要心灵相通,也将会是天涯比邻。而最能叩开人们心灵大门的那声“门铃”,恐怕非文化莫属。

  这样一种情形,正在被誉为“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上演。11月8日,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泉州开幕,活动将一直持续到15日。聆听饱含古典韵味的渺渺南音,寓目蕴藏精湛技艺的提线木偶,观看来自雪山佛国的唐卡艺术展……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代表欢聚一堂,在文化的交流律动中,感受着彼此的魅力。正如一位现场观众所言,很多时候,国与国、民与民之间,其实只有一曲古音、一场剧目、一杯清茶的距离。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果说当年,在工业革命浪潮的推动下,经济领域的互联互通,让“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那么时至今日,在全球化日益深入、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情况下,大家互通有无的,就绝不仅仅只有物质生产,更有精神文化。也正因此,我们才能共聚于泉州,用不同的语言在同一个论坛上沟通对话,让不同的肤色在同一个舞台上翩跹起舞。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串起沿途国家地区的交往,文化交流正可以编织起心灵的纽带。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中国的茶叶漂洋过海传到英国后,铸成了举世闻名的下午茶文化,至今还为人津津乐道。一位哲人曾指出,彼此交换苹果,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思想,那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初冬依然温暖的泉州,深蕴历史的文物与饱含激情的艺术作品交相辉映,文化与思想的交流互鉴,让那些承载各民族基因的文化传统,成为孕育新传统的舟楫便道,最终达到文明的“1+1>2”。

  每一次的文化交流,也是一次文明自我省视的机会。此次艺术节中,还将举办“第三届亚洲文化论坛”,日本的茶道大师、中国的作家学者、各个国家的文化官员,将以“‘一带一路’建设与亚洲文化对话”为主题,共同规划和展望亚洲文化的未来前景。相信,来自13个国家和亚洲合作对话组织近百名嘉宾的“泉州论剑”,一定能形成广泛共识,为亚洲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历史上,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贸易鼎盛、商贾云集,“厘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墙多海宝”;而客商习俗各异、形式不一的文化,又给泉州烙刻下多元的印记。正因此,泉州才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和“世界宗教博物馆”。如今,站在建设“一带一路”的风口,行进在合作共赢的路上,我们更需要架起文化的桥梁,敞开交流的心灵,让文化多彩,让民心互通。

  公务员考试申论频道为您推荐:

公务员考试 江西省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时评“慈善提成”

02-01

标签: 试题分析

 

  近日,历年参加上半年公务员联考的省份陆续公布公务员考试时间,确定笔试时间为4月13日。与此同时,江西人事考试网发布了2013年江西省人事考试工作计划,在计划中我们不难看出,2013年江西公务员考试时间确定为4月13日。
  距离笔试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考生应抓紧时间吃透2013年江西公务员考试复习教材中的内容,掌握其解题技巧。现为考生分享最新最权威的申论时评,供考生参考。
  2013江西公务员考试4月13日笔试 申论范文:慈善提成
  【背景链接】
  12名员工在4年多时间募集了2364万元的善款,这样“疯狂的高效”曾让浙江金华的网络慈善平台施乐会广受赞誉。施乐会在求助者和捐助人之间搭建平台,承诺“每笔善款,100%到达受助人的手中”。不过,当施乐会“每个社工可以从每笔捐款中最高提成15%作为报酬”的消息一出,上述承诺被网民指责为“骗捐”伎俩。这个网络爱心互助平台也因此遭受质疑。有网民指责是“骗捐”,认为有违慈善本质;有人则认为可以规范完善,但不应该一棍子打死。
  【标准表述】
  [深入分析]
  在中国现行的慈善体制之下,以及公众对慈善机构的认知之下,网民的质疑有着相当的合理性;两者之间之所以对此事表现出如此完全相对的看法,关键在于慈善机构在走职业化路子时缺乏信息公开;而公众则对慈善过于纠结于传统慈善伦理,忽略了慈善的目的。
  由于国内慈善事业体制的特殊性,慈善往往具有半政府化甚至政府化性质。在此体制下,慈善机构在善款的使用上,很多时候都是由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最终落实,相对而言,许多善款到位成本都被地方相关政府部门以公务成本消化了。但对于公众来讲,公众普遍不认同慈善机构的运作成本,是基于慈善“官办”的一贯认知――善款落实成本应当是公务成本。
  但善款落实成本不应是公务成本,况且,由于现代慈善事业对于职业化、专业化、非行政化的要求,一些职业化慈善从业人员、为慈善机构提供专业服务的机构与人员,都毫无疑问应当享有其职业酬劳或佣金;职业从业者进行各种慈善实务,要产生许多工作成本。这些酬劳、佣金、成本从何处出?如果慈善机构永远只依靠志愿者做慈善实务,这当然好办;但只要走职业化、专业化路子,这些问题就无法回避。
  而另一个问题在于,公众对所有的慈善从业者都以“志愿者”的标准进行要求,“无爱心,不慈善”,“无实力,不慈善”似乎已成共识。但这种“共识”,只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初级慈善认知,是一种初级阶段慈善水平的认知。要在现代慈善事业中实现慈善的高效率运作,缺少职业化队伍和专业化运作是不可能的。施乐会的做法,应当是一种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探索,不能简单地以“骗捐”概之。在“郭美美”、“卢美美”等事件之后,慈善机构的信誉严重受损,兼之公众在现行慈善体制下对现代慈善事业的认知偏差,慈善机构的“善款提成”被质疑实属正常。而在这一过程中,施乐会缺少有效的信息公开机制――这也是当前国内慈善机构的通病――只是埋头于“模式创新”之中。双方在相关信息上的不对等状态,很自然地成为点燃火药桶的引线。弥合双方差异的关键,还是在于慈善机构自身加强信息公开透明度...

公务员考试 江西省2013年公务员考试申论时评“应对气候变化”

02-01

标签: 试题分析

 

  近日,历年参加上半年公务员联考的省份陆续公布公务员考试时间,确定笔试时间为4月13日。与此同时,江西人事考试网发布了2013年江西省人事考试工作计划,在计划中我们不难看出,2013年江西公务员考试时间确定为4月13日。
  距离笔试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考生应抓紧时间吃透2013年江西公务员考试复习教材中的内容,掌握其解题技巧。现为考生分享最新最权威的申论时评,供考生参考。
  2013江西公务员考试4月13日笔试 申论时评:应对气候变化
  【背景材料】
  我国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着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危害首先是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淡水资源匮乏,炎热、干旱、洪涝、风暴等气象灾害频发,沙尘暴和荒漠化加剧,进而可能影响到疾病流行、粮食产量波动和一些物种的灭绝。
  【题目】
  请从当前的气候情况出发,联系实际,以“后天的拷问”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1. 观点明确,论述深刻,内容充实。2.
  结构完整,条理清晰,语言流畅。3. 字数在1000-1200左右。
  【范文】
  后天的拷问
  两极冰川融化,海水吞没大陆,城市瞬间冰冻……这是电影《后天》呈现的灾难图景,也是艺术家与科学家、环保人士对人类未来所作的同一个预言。这预言并非危言耸听,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转而给人类带来种种危害是不争的事实。人们在今天就已不得不接受后天的拷问:人类最终将有怎样的未来?灾难性的“后天”与人类的今天有怎样的关系?人类该用怎样的行为去影响“后天”?
  自从华夏文明从黄河流域诞生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时至今天,我国又是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显着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使我国境内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淡水资源匮乏、气象灾害频发,一些疾病的流行、粮食产量的波动和物种的灭绝,也可能与此有关。气候变化使本就多灾多难的神州雪上加霜,对炎黄子孙的生息繁衍构成了实实在在的威胁。如果任由气候变化发展下去,“后天”式的灾难可能降临华夏大地,万里中原可能成为不毛之地,中华民族可能不再有未来,我们的子孙将上哪里寻找后天?
  后天源于今天,后天的灾难是今天行为的结果;后天代表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拷问我们,迫使我们检点今天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检点之下,我们不难发现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罪魁祸首是碳排放,是各种高能耗、高碳量的工业生产和消费方式。
  处在工业化阶段的我国,基于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碳排放问题尤为突出。首先,我国的产业结构偏于重型化,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巨大,煤炭、石油能源的消耗量高居世界首位;其次,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而煤炭的采掘和使用正是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第一因素;再次,我国能源利用水平不高,单位能耗是发达国家的8到10倍,直接推动了碳排放量持续暴增。要扭转这种趋势,改变子孙面对灾难性后天的命运,唯一的出路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走低碳化的发展道路。
  要改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