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发展史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发展史栏目,提供与发展史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北京化工大学2020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研复试参考书目及样题

 

  考研复试公告已经出现,还不知道的考生赶紧看过来,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北京化工大学2020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研复试参考书目及样题”,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研资讯!

  北京化工大学2020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研复试参考书目及样题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沙理工大学2019考研复试大纲:F120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考研大纲频道为大家提供长沙理工大学2019考研复试大纲:F120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长沙理工大学2019考研复试大纲:F120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科目代码:F1204 科目名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考试要求

  主要考察考生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及其内在统一性, 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当代世界发展的实际、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际,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科学规律及当代趋势。

  二、考试内容

  1、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2、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特征及趋势的探讨;

  3、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

  4、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内容、特征及形成原因;苏东巨变的历史教训和社会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

  5、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6、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相关问题。

  7、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三、题型

  试卷满分为100分,其中:问答题占70%, 分析题占30%。

  四、参考教材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顾海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2.《马克思主义史教程》,段忠桥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2019年考研大纲及解析汇总
1

西安石油大学2019考研大纲:61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考研大纲频道为大家提供西安石油大学2019考研大纲:61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西安石油大学2019考研大纲:61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科目代码及名称:61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适用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考试目的及要求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入学考试是为招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类硕士生而实施的选拔性考试。其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基本知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各项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

  奠基篇 (1840-1895)

  第一章 历史发展的必然成果

  第一节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第二节 人类先进思想的发展及困惑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一)

  第一节 发现唯物史观的历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公开阐述

  第三节《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发现(二)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革命

  第二节《资本论》第一卷的问世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第四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上)——系统化和多方面展开

  第一节《反杜林论》是马克思主义排科全书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多方面展开

  第五章 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下)——探索、深化和面向新世纪

  第一节 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和研究

  第二节 原始社会的研究和对唯物史观的进一步论证与深化

  第三节 哲学发展的回顾和面向新世纪哲学纲领的提出

  第四节 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深索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斗争策略

  第五节 面对世纪之交的理论分歧和挑战

  开拓篇 (1895-1917)

  第六章 历史转折的理论分歧

  第一节 伯恩施坦主义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第二节 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

  第三节 法国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批判

  第七章 捍卫真理的列宁主义

  第一节 反对民粹派和“合法马克思主义者”的斗争

  第二节 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斗争

  第八章 实践呼唤的理论飞跃

  第一节 列宁对辩证法的深刻研究

  第二节 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

  第三节 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发展篇 (1917-1956)

  第九章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

  第十章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苏联模式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性胜利

  第十...

上海理工大学2019考研大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上海理工大学2019考研大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已经公布,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上海理工大学2019考研大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一、试题类型:闭卷笔试

  二、试卷结构:基本知识测试占50%,综合能力测试占50%。

  三、考核要点:主要考察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演变及基本内容。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考核要求: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对政治经济学和新世界观的初步探索、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第二章 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

  考核要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历史趋势的分析、《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考核要求:

  马克思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的科学总结、恩格斯对杜林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阐述、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论探索、马克思对第二国际的批判及其对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探索。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

  考核要求:

  列宁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第五章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挫折

  考核要求: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

  第六章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考核要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考核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时代背景、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和主要方面。

  第八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及其历史演变

  考核要求:

  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及早期代表人物主要观点、法兰克福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及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新趋向新特点。

  小编精心为您推荐:

  

科普:国家公务员制度发展史

 

  出国留学网公务员考试频道为您整理《科普:国家公务员制度发展史》,希望广大考生们都能及时报考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并好好复习,通过考试!

科普:国家公务员制度发展史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

  1.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队伍笼统庞杂。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4)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2.问题的主要表现

  (1)在录用工作中,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没有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2)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

  (3)在干部调配上,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缺乏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问题普遍存在。

  (4)在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因而用人缺乏法制,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表现出浓重的人治色彩。

  (5)缺乏监督机制。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成为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考核、交流、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又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在此基础上,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4. 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党管干部。

  (3)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5. 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其最重要的意义就表现在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原则。尽管在公务员考录工作中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多表现于技术和操作层面,随着执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

德国哥廷根大学院校发展史

 

  德国经济非常发达,教育体制完善,学习氛围浓厚。那么哥廷根大学有着怎样的发展历史呢?出国留学网的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德国哥廷根大学院校发展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18世纪初期

  1734年时为英国国王及汉诺威大公的乔治二世决定委派其重臣冯·明希豪森在哥廷根创办一所大学,旨在弘扬欧洲启蒙时代学术自由的理念,哥廷根大学也因此一开欧洲大学学术自由之风气。大学创办之初,即设有神学、法学、哲学、医学四大经典学科,尤以自然科学和法学为重。

  二、18-19世纪

  整个18世纪,哥廷根大学因其极为自由的科学探索精神和氛围而居于德国大学中心地位。到1812年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图书藏量25万册,被海内外认可的一所现代化大学。拿破仑曾于此研习法律,并言“哥廷根是属于全欧洲的”。

  哥廷根大学初以法学闻名于世。18世纪德国著名国家法学大师皮特曾于此执教半个世纪,而吸引了大批学生求学,奥地利首相克莱门斯·梅特涅,柏林大学的创办者威廉·冯·洪堡都是他的学生。至1837年其建校100年时,哥廷根大学因几乎每年法学院注册的学生均占全校在读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而被称为“法科大学”。而哥廷根大学也因此成为18世纪德国公法学的麦加。

  1837年发生了著名的“哥廷根七君子事件”,哥廷根的七名教授因反对汉诺威国王废除宪法之举而被驱逐出哥廷根大学,格林兄弟也在此列,这一事件反映出哥廷根的知识份子对自由的热爱与捍卫宪法的勇气。此后,古斯塔夫·胡果和爱希霍恩于19世纪在此执教并成为德国历史法学派的先驱。19世纪末,创造“缔约过失责任”理论的著名民法学家耶林在此任教。

  更让哥廷根成为世人瞩目的科学中心的是其自然科学,尤其是数学。被称为“最重要的数学家”的高斯就于18世纪任教于此并开创了哥廷根学派。此后,黎曼、狄利克雷和雅可比在代数、几何、数论和分析领域做出了贡献。到19世纪,著名数学家希尔伯特和克莱因更是吸引了大批数学家前往哥廷根,从而使德国哥廷根数学学派进入了全盛时期。到20世纪初,哥廷根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世界数学中心和麦加圣地。当时全世界学数学的学生中,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打起你的背包,到哥廷根去”。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

  这一时期,哥廷根大学在全欧乃至世界上的学术地位达到了顶峰。在这半个世纪从这里走出的诺贝尔奖得主人数位居世界大学第八位,创造了“哥廷根诺贝尔奇迹”。

  此外,德意志帝国时期的“铁血宰相”奥托·冯·俾斯麦,联邦德国前总统里夏德·冯·魏茨泽克及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均曾于哥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德国大诗人海涅也在此取得法学博士。格林兄弟在此任教并编写了第一部德语词典。现象学大师埃德蒙德·胡塞尔在此任教,哲学家亚瑟·叔本华,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与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也先后求学于哥廷根。

  这一时期,正是德国大学处于世界学术最顶端、最辉煌的时期。欧美各国的学生纷纷以去德国留学为荣,尤其是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当时,如果一位学者没有德国的学习经历,会被认为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术训练。而德语也成为了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甚至英美国家的许多论文都是直接以德语命名的。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学术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国际学术界由此开始敌视德...

科普: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

 

  出国留学网为你带来[科普: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公务员考试频道查看相关资讯,可按Ctrl+D收藏频道!更多考试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


  1.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队伍笼统庞杂。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4)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2.问题的主要表现


  (1)在录用工作中,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没有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2)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


  (3)在干部调配上,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缺乏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问题普遍存在。


  (4)在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因而用人缺乏法制,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表现出浓重的人治色彩。


  (5)缺乏监督机制。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成为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考核、交流、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又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在此基础上,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4.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党管干部。


  (3)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5.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其最重要的意义就表现在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原则。尽管在公务员考录工作中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多表现于技术和操作层面,随着执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公务员制度的...

【2017年8月托福听力考试题目】音乐发展史

 

  为了帮助在众多考生解决托福听力的常见问题,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关于托福听力考试的知识,希望可以帮助考生度过考试的难关,下面是小编搜集的托福听力题目的相关资讯,欢迎参考!

  Lecture 2

  托福听力学科分类:Music history

  托福听力标题: 音乐的发展史

  内容回忆:

  这篇主要描述了音乐的历史,不同的音乐可以用来传达不同的感情,早期罗马时期古老的音乐用来人与人之间交流。重点提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常形成对比,赋予其紧张感。也提到了复调和主调音乐,复调是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相互层叠;主调音乐是以一条旋律为主,其它的音响材料都是它的陪衬,起着烘托主要旋律的作用。最后提及戏剧,需要更多的歌手和乐器伴奏,同时也会赋予更多的情感变化,推动音乐的故事性。

  托福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2017年托福考试报名时间

  2017托福听力考试词汇汇总

  2017年9月托福高频词汇表

  2017年托福考试时间安排表

  2017年托福考试成绩查询入口

  托福听力 |

【民族文化】朝鲜族秋千的传承与发展史

 

  从古至今,秋千一直是女性最喜爱的一种活动。朝鲜族文化就告诉我们,秋千同样也深得朝鲜女性的喜爱。轻轻地荡,给人一种优雅的美,宛若仙女下凡般。下面跟着留学网小编一起来看看朝鲜族秋千的传承与发展史。

  【民族文化】朝鲜族秋千的传承与发展史

  荡到最高点时,又带点刺激,释放青春的感觉。这不仅是一种运动,也是一种娱乐,带给人们快乐。

  荡秋千需要体力、技巧,更需要勇敢的精神。它充分体现了朝鲜族妇女文雅而又勇敢的性格。荡秋千不但显示了朝鲜族妇女勇敢向上的精神风貌,而且显示了她们的健康体魄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同时也为生活增添了欢乐幸福的色彩。

  秋千现已正式列入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荡秋千绝技已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园地一朵盛开的奇葩。

  荡秋千是朝鲜族青年女子最喜欢的一项传统游戏。秋千架高为12至13米,在两架杆的顶端架起一根横木,横木上系上两根约8至9米的秋千绳索,在下垂的两根绳索底部栓着30厘米左右的踏脚板,荡秋千时,还要系上安全带子。

  朝鲜妇女身着彩色长裙,踏上秋千板,凭着腰部、臂部的力量向前后摆荡,越荡越高,如紫燕凌空,自由自在;如仙女腾云,优美飘逸。秋千活动具有高、飘、悠、巧、柔、美、欢的特点。秋千绳一般都拴在高大树木结实的横枝上,在秋千前方的上空悬有彩带或铃铛,荡起的秋千板要触及这个标志才能赢得欢呼与赞扬。

  现在,荡秋千不但是端午节、中秋节和农闲喜庆日的娱乐项目,而且变成了体育竞赛项目。届时朝鲜族妇女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去参加比赛,比赛的方法有三种:一是比高空小花;二是比高空踢小铃;三是比荡高微线长度。

  比赛时,为了验证谁荡得高,事先在秋千架正前方竖两根高高的竿子,杆子间系一条绳索,绳索中间挂上树枝、花枝或铜铃,谁能用脚踢着树枝,或者用嘴叼着鲜花,或者踢着铜铃的次数越多,谁就是优胜者。

  她们一般都能荡五米多高,叮咚悦耳的铃声不断地在空中飘荡,她们的衣裙和裙带随风飞飘,她们用飞荡的身体画出了一道道彩色弧线,惊心眩目,矫健绝伦。围观者和其他参赛者为不断发出钢铃响声而喝彩,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有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便翩翩起舞,场面热闹非凡。

  秋千是朝鲜族妇女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历史悠久。从文献上看,朝鲜人荡秋千最晚也起源于十三世纪,流行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及其他朝鲜族聚居的广大农村。

  朝鲜族的秋千,亦称“半仙之戏”。设备比较简单,过去一般均将秋千绳拴在高大树木的横枝上。现在多用木头或铁管制作专用秋千架,横梁上系两条绳索,下拴蹬踏的木板即可。朝鲜族的秋千有单人荡和双人荡两种。

  新中国成立后,朝鲜族秋千还被列入少数民族运动会的比赛项目。1975年,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选手首次在全国大型运动会上表演了秋千。从1986年开始,秋千被纳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千年中华:学校发展史

 

  书院是中国古代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您整理的xxxx,供您参考,更多资讯请点击(https://www.liuxue86.com)查看。

  传承千年中华:学校发展史

  由唐而宋元明清,经千余年的发展,书院得以遍布除今西藏之外的全国所有省区,数量至少有7500所以上,成为读书人文化教育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为中国教育、学术、文化、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植,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养成等都做出了重大贡献。1901年光绪皇帝的一纸诏令,将全国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然而书院发展的历史并未因此而终结。书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并非僵化保守、一成不变,而是紧随时代主题的变换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自我改造,力求在适应新环境的基础上改变环境并形成新的时代特色。以下我们将领略不同历史时期的书院风采。

  唐五代书院

  书院产生于唐代初年,最初它只是士人的读书治学之所,随后便将其服务范围从个人扩展至众人,担负起向社会传播文化知识的责任,开始了传道授业的教学活动。唐代士人还根据他们各自的文化素质、需要及当时当地的条件,不断赋予书院以新的内涵,使其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功能。唐代民间书院最可靠也最生动具体的记录,见于当年文人骚客的诗作之中。唐诗中描绘的书院多数是士大夫的私人读书之所,但它同时向社会开放,接纳朋友、学者、文人、墨客、道士、和尚,他们齐集其中游宴、教学、讲会、品诗、论文、研究著述、讨论时局,具有书斋所不可能有的广泛的社会性,成为公众文化活动的场所。

  当民间社会循着“聚书→读书→聚众读书”的路径,衍生出书院这一前所未有的士人组织之后,官府也于唐代中期,因袭“聚藏群书”、“校理经籍”的秘书省之责,在中书省推出了丽正、集贤书院这一全新的官方学术机构。是为有别于民间书院的第二个源头。官府书院组织比较严密。院中先后至少设有院使、学士、直学士、知院事、副知院事等39种职事。每种职事既责任分明,各司其事,又相互配合,共同协作,维持书院的正常运作。学士是集贤书院的核心,学士中选宰相、常侍各一人分任知院事、副知院事,以为院中正副长官。丽正、集贤书院虽为官府,但它毕竟不同于治世牧民的衙门,刊辑、收藏古今经籍,讲学论道,燕饮撰文,招贤论典,顾问应对的性质,都使它远离赋税兵农的实际政务,而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追求。

  唐五代时期,见诸文献记载的书院有72所。在中国书院的发展史上,这一段漫长的时期,还只能算作书院的起始阶段。尽管如此,书院带着官民两种传统,已然发育成长起来,具有了作为文化教育机构的初期形态,后世书院几乎所有的活动都能在这里找到源头。与书院发展的初级阶段相适应,这个时期书院的功能也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变化、发展成为书院的主要特征。从此,中国社会就多了一种崭新而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

  北宋书院

  宋代是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空前发达的黄金时期。其间,书院总数达到720所,是唐五代书院总和的10倍以上。两宋时期书院的发展各有特点,北宋以“天下四大书院”为代表,强化的是教育教学功能,书院作为学校的一种,得到了社会的认同。

  宋初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