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鉴史问廉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鉴史问廉栏目,提供与鉴史问廉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鉴史问廉》是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河南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据悉,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全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于2015年1月9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黄金时段播出。2015年3月3日起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2015年1月17日起在河南电视台每晚7:35播出,当晚9:00,河南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同集内容。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教师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一

  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洁”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的日趋完善,人们对廉政的理性熟悉也日趋深化。简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辨证同一。

  最近几年来,廉政教育已深进人心,人人讲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我观看了由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心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访廉政文化的气力,为盛世叫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全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现,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非常具有可读性。从而深入地了解了廉政建设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完后感到就像是听了一堂不设讲台、不见讲师的廉政讲座,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营养!我觉得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鉴戒和参考的作用。

  它揭露的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良好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

  中国廉政史上,出现了很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都为提倡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兴盛;贪污***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那末,对一个学校、一个教师队伍而言,廉洁一样重要。

  目前,紧跟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步伐,作为一位新教师,我同大家一道学习了廉政准则,浏览了一些廉政故事、廉政漫画等书籍,并从中取得了一些启示。

  廉洁的对岸就是***,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常常会不自觉的滑向***的彼岸。每个***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不是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说,礼物越重,越轻易起到相反的作用,轻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轻易将本来的好意变成坏心。每次的***都是幕后的那双“暖和”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整理。

  从古至今,廉洁的故事比比皆是。东汉南阳太守羊续将焦俭送给他的鱼悬于室外来谢绝焦俭的再次相赠;北宋包拯立《诫廉家训》于家中警示后人;周总理穿着朴素,总是将衣服补了又补,坚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孔繁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临终前身上只有8元6角……作为一位教师,应当学习这些良好的廉洁作风,自觉建立廉洁自律的意识,用教书的行动诠释廉洁的含义,用学生的成才续写廉洁的故事。那末,作为一个教师而言,固然没有***的土壤,但是,我们从事的职业要求我们不但要廉洁从教,更要把廉洁的种子种到每位学生的心里,确保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廉洁之花能够竞相怒放。

  作为一位教师,廉洁从教就是要严格遵守教师的行为规范,做到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用真心对待学生,把握好手中的权利,果断杜尽用学天生绩作为筹马,获得非法的利益。建立良好的师德形象,通过言传身教,向同学们渗透廉洁的思想。我们...

鉴史问廉内容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内容简介

第一集

兴衰之思

内容简介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第二集

清官之念

内容简介

  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青天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清官情结”和“青天文...

鉴史问廉第八集千秋之评解说词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八集

千秋之评

内容简介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中国人有一种对历史的虔诚感和敬畏感,历史有终极审判的功能。历史具有公正性品格和终极性审判的能力,能够对人间是非做出公正的终极审判,使善恶最终各得其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千秋之评》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这座位于陕西省乾县的陵墓,就是埋葬着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乾陵。1000多年来,乾陵神道东侧这块巨大的石碑引起了无数中国人的注意。因为,这块石碑上竟然没有刻一个字,这是一块无字碑!有人认为,碑上无字,是武则天有意让后人和历史去评价自己的功过是非。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像武则天这样敢于打破历史常规的一代女皇,还是千千万万的官员和士大夫,都要面临百年之后历史这块无字碑的最后评价,以至千秋万代,最终成为盖棺定论。

  几千年来,无论是皇帝还是各级官员,大多在历史的如椽之笔面前心存敬畏。在岁月的长河中,历史承担起了终极审判的功能,公正地记录着一代代政治家和官员们的是非功过。

第八集 千秋之评

  解说词: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据说,晚年的孔子,在周游列国之后回到故乡鲁国,开始着手整理编撰这部记载春秋时期历史的伟大著作。

  清华大学教授彭 林:“他为什么要编写《春秋》这部书,孟子讲了,在春秋那个时候,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孔子很害怕,这个社会这样下去怎么办?他就作了《春秋》这部书,要让这个上面的人接受历史的审判。”

  解说词:在后来的岁月中,《春秋》的作用和影响早已超出史书的范围。在这部书中,用于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语言非常简练,但是几乎每句话都有明确的褒贬之意,这种“字字针砭”的独特文风,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成为历代史家效法的经典。

  清华大学教授彭 林:“...

鉴史问廉第七集制度之重解说词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七集

制度之重

内容简介

  廉政制度建设是政治制度的基础工程,对反腐惩贪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如何遏制腐败和滥用权力,历朝历代在制度建设上作出了大量有效的尝试和努力。纵观历代王朝,在选任以廉、考核以廉、依法监察(官吏选举任用、官吏考核管理、官吏监察监督)三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一些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制度,对于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廉政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善了古代政治道德环境,造就了一大批为官公正廉洁、为人刚直不阿的清官廉吏,他们廉洁清正、奉法循理、刚直无私、勤政爱民的政治品质与操守作风,不但深受后世为政者的推崇和民众的爱戴,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之重》通过挖掘古人在廉政制度上的探索和努力,将这些历史的镜鉴展示给观众。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1975年11月,在湖北省云梦县进行的一项考古发掘,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在一座秦代墓葬中,人们发现了1000多片竹简。这些竹简的主要内容,是两千多年前秦帝国的律令条文,它们对官吏的职责、考核与处罚作了明确的规定。云梦县出土的这些秦简直观地向人们展示着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那就是在两千多年前,国家就开始运用律令和制度,对官员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以监察制度、官吏选拔制度和回避制度为主的制度设计,构成了防止和遏制腐败的制度保障。这些凝聚着古人政治智慧的制度设计,直到今天还在启示着我们。

第七集 制度之重

  解说词:吴艳军是湖北省云梦县人民法院立案庭的庭长。一直以来,吴艳军将“人生的最大失败是失去自我”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如今,吴艳军的座右铭和全院其他法官的座右铭一起,被醒目地立在法官们开庭时必经的走廊里,这些独特的座右铭采用的是秦代竹简的样式。

  在云梦县法院还有一个专门的博物馆,这个小小的博物馆里,秦简也是其中最重要的馆藏物品。在云梦县,秦简是这里最为瞩目的文化名片。云梦县博物馆收藏的睡虎地秦简,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珍贵的秦代文献资料。通过这些文献资料,人们发现秦朝的地方官吏要负责管理一方的农业、市场交易、徭役、手工业、治安,甚至还要负责兵器生产和工程营造,不论是没有完成职责,还是借职务之便从中牟取私利,都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今天,我们透过这些秦简上的律令条文,...

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解说词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六集

律令之矩

内容简介

  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在惩治贪污腐败方面都出现过科学规范的廉政立法,制定过行之有效的廉政法令,出现过许多典型的人物和事例。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完善惩治贪污的法律条文,从秦汉到明清,法律对贪污腐败的惩处越来越严厉;而越来越严密系统的法律,也成为惩治贪腐的有力武器。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研究和借鉴历史经验的珍贵财富。

  《律令之矩》以历史朝代为序,从惩治贪污贿赂等相关的法律制度入手,形象、生动地梳理出中国古代廉政法制建设的主要内容,挖掘其中的经验教训。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北宋以来,人们在每一座官署衙门都会看到这座叫“戒石坊”的牌坊,上面刻着北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十六个大字:“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16个字就是《戒石铭》,北宋灭后蜀以后,宋太宗赵光义鉴于后蜀政治腐朽、不战而败的历史教训,下令将这16个字颁于各府州县,刻石立于大堂前,以警醒各级官吏。

  千百年来,矗立在衙门的戒石坊,提醒着每天从这里出入的各级官吏,贪赃枉法,是天理和国法都难以容忍的行为。运用法律手段惩治贪污腐败,贯穿在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见证着一个个封建王朝的兴衰成败。

第六集 律令之矩

  解说词:在安阳殷墟出土的这些戴着木制手铐的陶俑直观地告诉人们,在3000多年前,中国已经有了束缚犯罪者手脚的械具。历史学家们认为,早在殷商时期,中国就出现了监狱和司法制度。从此之后,不论是作奸犯科,还是贪赃枉法都会面临法律的惩处。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贪官是谁呢?

  公元前531年,一桩突发事件震惊了晋国国都新绛。晋国掌管刑狱和审判的最高官员、代理司寇羊舌鲋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杀死,杀死羊舌鲋的是晋国的贵族刑侯。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有身份的贵族做出了这样激烈的举动呢?事件缘于一件久拖未决的土地纠纷案。案子的主角是晋国两个很有地位的人物,一个叫刑侯,一个叫雍子。羊舌鲋受命接手此案时,雍子抢先获得了消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羊舌鲋。于是羊舌鲋不问是非曲直,强行把刑侯的田产划给了雍子。刑侯一怒之下,拔剑杀死了羊舌鲋和雍子。

  羊舌鲋被杀,一时成为晋国最大的新闻。晋国的权臣韩...

鉴史问廉第五集文化之力解说词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五集

文化之力

内容简介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与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历史是天下苍生书写的。每一种文化符号的背后,都有对现实的警示与告诫。《文化之力》通过剖析古人创作的经典艺术作品,展示传统文化在廉政建设中的作用和力量。

  穿越历史的风雨,文化的力量历久而弥新。

解说词

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回到故乡鲁国。回到鲁国后,鲁衰公问孔子,请问怎样才能把政事治理好?孔子说,政者,正也。君为正,则百姓从正矣!意思是说,国家的管理者行得端,做得正,百姓就会跟着走正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无数儒家文人士大夫的不懈追求,也是为官从政者一生戮力奋斗的终极目标。

  几千年来,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弘扬,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这其中的廉洁、修身、勤政的思想,以及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早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融入了传统文化艺术的方方面面。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通过文化艺术颂扬光明和希望,鞭笞黑暗与腐朽,彰显着中国人对清廉与正义的不懈追求,这种蕴含在文化深处的巨大能量,直到今天还在激励着人们。

第五集 文化之力

  (同期声·小学生):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解说词:河北省河间市诗经村乡,被人们称为诗经文化发祥地。我们今天看到的《诗经》版本,就是汉代大儒毛苌叔侄在这里注释传授而来,这里因此得名诗经村。在这里,《诗经》在乡间村民中备受推崇。

  两千年前,源于中原大地的《诗经》,直到今天,仍然深深地扎根在这片土地上,这中间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

  中国先秦史学会原副会长蔡运章:“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就是《诗经》全篇,它表达的都是正音,包括为官要清正,为...

鉴史问廉第四集道德之择解说词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四集

道德之择

内容简介

  为政以德,是安邦治国的准则。中国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则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道德修养是个人修养的根本。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约束是克制腐败发生的有效方式。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从外部围追堵截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却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迷思”。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这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厚德载物。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高尚,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河南省上蔡县城郊的这条沟渠,被人们称为“撒金沟”。暴雨过后,人们会常常在沟里捡到一些被雨水冲刷出来的小铜器和古钱币。

  (同期声·捡小铜器的年轻人):“像个蚂蚁的形状…”

  解说词:这里曾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蔡国的都城。在这里,人们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文明和历史的重量。

  西周初期,周成王将自己的堂兄蔡仲分到了这里。据《尚书》记载,成王当时说了这样一句话:“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千百年来,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这八维,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八维早已渗透到中华民族每个子孙的骨髓里,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而为政以德,是古人安邦治国的准则。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凝聚力量,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而那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片名):第四集道德之择

  解说词:2011年3月,一块刻于清代嘉庆年间的石碑,在山东巨野县被人们发现。这个消息立刻成为当地的轰动新闻,也引起了文史界的...

鉴史问廉第三集清浊之辨解说词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三集

清浊之辨

内容简介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公元1727年1月,清王朝陕西、河南等地的官员们发现,在数千公里的黄河河段上,昔日浑浊的黄河水突然变得清澈见底,这个罕见的自然现象在朝廷引起了震动。远在北京的雍正皇帝特意写文章感谢上天,并派人到河南焦作武陟县的嘉应观祭祀河神,在此立碑纪念。

  几千年来,在黄河水清浊这个自然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人们对政治清明和太平盛世的向往。历史上尽管不断泛滥的黄河水一次次给人们带来灾难,但是人们仍然用海晏河清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期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

(片名):第三集 清浊之辨

  解说词:汩罗江,一条中国人不会忘记的河流。每年端午,汩罗人都会用这种隆重的方式,来纪念两千多年前的一位楚人——屈原。南北朝梁代的文学家、史学家吴钧在他的《续齐谐记》中这样写道:“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这也是目前我们找到的端午节包粽子纪念屈原这一说法的最早出处。

  汩罗江和屈原,早已在历史的深处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两千多年前的一场战争,使这里成为屈原最后的归宿。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率兵大举进攻楚国,入侵的秦军一举攻占楚国经营了几百年的都城郢...

鉴史问廉第二集清官之念解说词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二集

清官之念

内容简介

  跨越历史的长河,在数千年的时空中,中国历史上先后出现了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著名清官,在他们的传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中国人绵延数千年“青天情节”。《清官之念》将通过对这些历史上著名清官及他们背后的故事的探究,解读中国人千年“清官情结”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那就是对公平正义和政治清廉的不懈追求。

  包公是中国清官廉吏的符号,青天文化在中国的形成和延续,反映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底层民众对清明政治的期待和对主持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的祈盼。中国青天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以儒家的民本思想和封建道统为核心,清官廉臣虽有缓和社会矛盾,为巩固帝制服务的一面,但他们刚正不阿、惩恶扬善的道德人格却有超越时代的价值。“清官情结”和“青天文化”对现实社会仍具有启示价值,《清官之念》将通过对中国人“清官情结”的解读,探寻青天文化对于历史和当下的意义。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初一、十五,焚香礼拜,祈求丰年和平安,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逢这两天,家住开封西坡街的常四改都会早早起床,收拾停当,拿上早已准备好的贡品,来到附近的包公祠拜祭包公。位于包公湖畔的包公祠,是开封最有影响的建筑物。

  一千多年来,开封包公祠一次次毁于黄河水患,又一次次被人们重新修建起来。每天无数的人们在这里瞻仰包拯的风采,更有一些虔诚的百姓在这里焚香跪拜,在他们心中,包拯就是执法如山,清正廉明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代明臣包拯,早已经成为清官的化身。

  千百年来,包拯一直被尊称为包青天。人们对清官的尊崇和期盼,已经凝聚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就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长盛不衰的青天文化和清官情绪。那么,在清官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文化密码呢?

(片名):第二集 清官之念

  解说词:今天,老艺人李志强要做一方端砚。做一方好砚,选一块好的砚石尤为重要。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而闻名于世。

  广东省肇庆市,在古代这里叫端州,中国四大名砚之一的端砚就产自这里。经过半个月的纯手工精雕细刻,一方精美的砚台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方砚的名字叫做“包公掷砚”,它讲述了一代名臣包拯在端州为官时的一个民间传说。

  被历代中国视为青天的包拯和端砚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公元1040年,42岁的包拯来到端州担任知州。据《...

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解说词

 

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第一集

兴衰之思

内容简介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之间就化为历史陈迹。古代廉政建设与惩贪措施曾经有效地刹住了腐败现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造就了一些青史留名的盛世。盛世的出现有赖于胸怀天下的君主励精图治,和官员的清廉干练。奋发有为的君主和贤明的大臣们胼手胝足,齐心协力,开创了一个个传诵千古的盛世。

  但是,当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时候,官场的贪污腐败总是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全面战乱和改朝换代,盛世又被乱世所吞噬。孟子曾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来描述这一现象。在历史上,对“人亡政息”的叹息,体现出了古人对此的反思。

  面对这种治乱循环的历史现象,解读历史或许有各种答案。但是,一条始终不变的规律一再显现,那就是“廉则兴,贪则衰”。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解说词

(字幕):八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解说词:清晨,刘春迎带领考古队员,来到了开封城摞城考古现场。经过两年多的挖掘和清理,清代的开封城墙已经显露出来,在它的下面,还依次掩埋着明代的开封城,金朝卞京城,北宋的国都东京城和唐代的汴州城。由于战乱和黄河水患,两千多年来,开封曾经多次被掩埋在黄河的泥沙之中,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景观。在乱世与盛世的更替之中,毁灭与重生的命运在开封城反复出现,治乱循环的历史印记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封建王朝的兴亡更替,如同一幕剧情重复,缺乏新意的戏剧,在中国大地上反复上演。一个王朝的鼎盛与辉煌,转瞬间就化为历史陈迹。那么?历朝历代兴亡更迭的逻辑在哪里呢?

(片名):第一集兴衰之思

  解说词: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的这座巨大陵墓,就是中国最大的帝王陵墓——秦始皇陵。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即位不久,就开始动工修建这座陵墓。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从各地征发数十万百姓,为他继续营建这座宏大奢华的陵墓。

  公元前212年,居住在咸阳的秦始皇下了一道命令,在渭河南岸为他修建新的宫殿。这个巨大的宫殿,后来被人们称为阿房宫。为了修建这项工程,帝国先后征发了70多万人,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几年之后,这座巨大的宫殿还没有完工,农民起义的烈火就吞噬了秦王朝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