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论刘备的转变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论刘备的转变

从仁义之主到乱世枭雄——论刘备的转变 刘备一直是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誉之者称其仁义宽宏,是历史上少有的仁君,贬之者斥其虚伪做作,假仁假义之徒。民间也有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说法,观正史,作者似乎疏漏了一点,就是没有写出刘备转变的具体原因,我的感觉是刘备前后行为的反差太大。 被吕布偷袭徐州到荆州投奔刘表的这四年,可以说是刘备一生中的转折点,在这四年之前的刘备,是真心真意以拯救万民为己任,行的是王道,这四年中王道霸道,兼而有之,既有匡扶汉室的理想,也有称霸乱世的雄心,在这四年之后,行为完全就是纯粹的“霸道”了,所想所作只想九五登极,对盟友是两面三刀,连仁义也成了工具。 刘备还是安喜县尉的时候,痛打傲慢的上司,挂冠而去,可见他的刚正不阿,做平原相,在天灾害民,贼盗蜂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剿除盗匪,安抚民众“同席而坐,同皿而食”。可见他的勤政爱民,正是如此,连刺杀他的刺客也被感动,“不忍刺,语之而去。”而他统帅的数千人马驰援徐州,解救被曹操屠戮的百姓,更是一种义举,所以才赢得了陶谦的信任,糜竺、陈登等官员的拥护和百姓的爱戴,个人感觉陶谦是不让两个儿子踏足仕途,而将刘备作为继承人栽培的,所以才有拔益精兵、表荐刺史和临终委任等一系列举动,这一过程并不是暗箱操作,而是众望所归。从此喧嚣的乱世中... [ 查看全文 ]
2012-11-30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论刘备的转变的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东吴取荆之七弊

不论背信与否,客观上,吴取荆州从战略上似乎是弊大于利,此所谓站在东吴立场上的取荆七弊是也。 第一,促使力量对比发生不利变化 吴蜀当时合力与魏国实力相差尚远,和则可图共存,战则此消彼长,两国必亡于魏也。惧怕蜀灭魏更不成立。关羽威镇华夏有之,迁都云云无非一时亢谈。魏国如于禁者何止十人,七军之数,又几可十倍计之?蜀魏吴力量对比并未改变,久攻樊城不下可为佐证。便无东吴,岂畏云长?取得荆州,对吴国的力量增强...[ 查看全文 ]
2012-11-30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历史无情鲁肃冤

如果死后的美名是一种财富,那么诸葛亮绝对是整个三国历史上最为富有的人。他的财富不仅多,而且来得便捷。 未出茅庐而三分天下,足以证明诸葛先生的实力。但随之而来,许多好事便不知不觉归在了先生的名下。什么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草船借箭,巧借东风,三气周瑜,安居平五路,勇设空城计,以至于死后退仲达。这些佳话要么子虚乌有,要么掠人之美,真真假假传播千年,荣光却都实实在在属于了诸葛亮。诸葛先...[ 查看全文 ]
2012-11-30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刘备的政治品格

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杰出的政治家。若论他们的德行、品格,曹、孙则远远不如刘备。刘备立身处事所表现出的品格特点,虽属于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理念范畴,但作为政治家的品格而言,至今不失为一面光亮的镜子。 在汉末三国那个动乱的年代,曹操表现出纵横天下的超人之才和非凡之能,用“奸雄”二字概括是很不确切的,问题主要是他的个人品格存在严重缺陷,如屠徐州、坑降卒,残杀生灵无数,为人又诡谲多诈,崇尚独夫哲学...[ 查看全文 ]
2012-11-30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同情蜀汉的理由

1 理想——执行者——持续性 你可以说“匡扶汉室”的理想既不崇高也不伟大。可你不能否认为了实现这个他们心目中神圣的理想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蜀汉君臣们是可敬的。从刘备接受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的馈赠白手起家,到姜维诈降图谋复汉失败,数十年间几代蜀汉君臣在困难面前从未放弃他们的理想。从刘备到诸葛亮再到姜维,三代领军人物全都倒在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前线。中国历史上还有第二个这样的王朝吗? 2 操守——清廉—...[ 查看全文 ]
2012-11-30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诸葛亮为什么坚持北伐

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从刘禅建兴五年到建兴十二年,前后无次兵出祁山,实现刘备的“兴复汉室”的未竟之业。但是,先后五次都没有取得象样的成绩,甚至多次被迫退兵。于是,后世很多人议论诸葛亮北伐本来就没有成功的可能,当然也有其他多种议论。笔者以为对于诸葛亮为什么北伐,以及在多次失败之后为什么仍然坚持北伐这个问题,应当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诸葛亮是否认为其当时北伐会成功?第二、诸葛亮如果认为北伐成功...[ 查看全文 ]
2012-11-30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工程师蔡伦的太监政治生涯

纸,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世人皆知道,纸的制造工艺是东汉蔡伦发明的,然而,有多少人知道蔡伦是个宦官,而且还有过一段不平凡的政治生涯呢? 蔡伦字敬仲,是东汉桂阳郡人。东汉的桂阳郡也就是相当于是现在的湘东南地区。史书上没有说明蔡伦是如何做了宦官的,只是简单地说:“以永平末始给事宫掖,建初中,为小黄门。及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帷幄。”(后汉书)。最后四个字“豫参帷幄”很不同寻常。虽然东汉时代,皇...[ 查看全文 ]
2012-11-30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公羊儒学的汉代大复仇观

诚然,在中国至少从战国初开始就不曾存在过的复仇自由,在以后任何时代也不存在,可是,复仇的问题为何会变成刑事政策乃至司法方面研究的对象呢?我认为,它之所以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完全是因为在复仇问题上,儒家的伦理与法律发生了冲突,而在现实中的冲突,则正是伴随着西汉中期儒学踏上封建的神坛、成为官方占统治地位的学说以后,才逐渐变得显著起来。如果要划分其中的阶段,可以分为:第一个阶段,是《春秋公羊传》...[ 查看全文 ]
2012-11-30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三国魏国主要官职官员一览

最高监察长(司空) 220年二月十六日 司法部长(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 220年十一月一日 曹魏改御史大夫为司空,王朗为司空 226年十二月 司空王朗为宰相(司徒),镇军大将军陈群为司空 23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司空陈群薨 237年六月三日 国务院左执行长(尚书左仆射)卫臻为司空 238年冬十一月二十四日 司空卫臻为宰相(司徒),京畿总卫戍司令(司隶校尉)崔林为司空 244年十二月 司空崔林薨 2...[ 查看全文 ]
2012-11-30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周勃感叹“狱吏之贵”

汉文帝前四年(公元前176年),绛侯周勃因为被人诬陷有谋反之心而下狱。一向养尊处优、曾经位居“三公”的周勃哪里受过牢狱之灾?他一时惊惶失措,不知该怎样应对审问,时间一长,少不了受到狱吏的凌辱。在这种情况下,周勃只好委曲求全,用千金向狱吏行贿以求平安。得到好处的狱吏便在公文牍背面悄悄写上“以公主为证”几个字,提示他让公主证明自己无谋反之心。原来,周勃和文帝是儿女亲家,其长子周胜之妻即文帝之女。几经周...[ 查看全文 ]
2012-11-30

专题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秦朝蜀地百年移民潮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将巴、蜀纳入了自己的地盘。此时,秦国正在进行旷日持久的统一战争,对巴、蜀的改造成为秦人统一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秦人从人口、政治、经济诸多方面,着手对巴蜀进行改造,使巴蜀成为自己的大后方。自秦惠文王始,一直到秦始皇时期,近一个世纪的移民使蜀地成为了一个热点;政治上,秦王三立三杀蜀侯;经济上,秦人在巴蜀两地征收重税,使巴人一度反叛。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巴蜀两地的作...[ 查看全文 ]
2012-11-30

专题推荐:

推荐访问
2013述职报告 2013教师招聘 深圳教师招聘网2013 2013苏州教师招聘 2013山西教师招聘 2013河南教师招聘 中国教师招聘网2013 成都教师招聘2013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 历史教师招聘 天津市2013教师招聘 杭州2013教师招聘 2013济南教师招聘 山东省2013年高考 2013年江西高考大纲 2013浙江高考说明 2013年高考加分项目 2013新课标高考考纲 中考网 上海中考网
热点推荐
中考报名时间 中考人数 中考化学答案 中考零分作文 中考化学题库 中考录取线 中考成绩什么时候出来 中考话题作文 中考招生简章 中考模拟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