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应用教案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应用教案栏目,提供与应用教案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

07-26

标签: 应用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因此就需要老师自己花点时间去写。教案是多元教育思维的具体体现。出国留学网的编辑精心整理了名为“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的文章,非常感谢您读完这篇文章!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篇1】

  一、本单元的基础知识

  本单元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百分数的相关问题,初步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会解决简单的百分数的问题,掌握了一些解决百分数的基本技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P87~99本单元教材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应用,进一步运用方程解决有关百分数问题。

  三、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以及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本单元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百分数的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运用方程解决简单的百分数问题。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了解百分数、分数、小数的互化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而且在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谁比谁多(少)”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如何用画图的方法体现出“谁比谁多(少)”的数量关系。而对于解答方法上学生也有类似的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经验,这些都会为他们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扫清障碍。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1997年至今,我国铁路已经进行了多次大规模提速。有一列火车,原来每小时行驶80千米,提速后,这列火车的速度比原来增加了40﹪。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同学们,能自己通过画图,分析题意解决这个问题吗?

  二、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独立画图。

  (2)展示学生的成果。

  (3)教师评价。

  3.学生自主解答问题。

  4.班内交流。

  办法一:80×40%=32(千米)

  80+32=112(千米)

  办法二:80×(1+40%)

  =80×1.4

  =112(千米)

  答:现在这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12千米。

  三、试一试。

  1.生活中的折扣。

  游乐场的套票原来每套30元,六一期间八折优惠,购买一套这样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评价。

  ※八折就是现价是原价的80%。

  3.学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办法一:30×80%=24(元)

  30-24=6(元)

多媒体的应用教案经典13篇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教案。如果还没有准备好的话就需要引起注意了。在制定教案时,教师需要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和时间安排,以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推进。那么,老师们如何才能制作出优秀的教案和课件呢?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栏目小编为您编辑了多媒体的应用教案,希望能够帮到您!有需要的朋友们不妨来看一看。

多媒体的应用教案 篇1

  古诗词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于诗词难以理解,感悟。此时如果能够借助电教手段就能事半功倍了。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中融入音、像,营造出与古诗词内容相吻合的情境、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品读的兴趣,使他们的身心浸淫于古诗词的美好境界,达到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可以说,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精彩链接,能够构建出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穿过它,学生们会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

  下面,我就以《忆江南》这首词的教学实例,就运用多媒体创设古诗词的教学情境,谈几点教学体会:

  一、配乐朗诵创意境──美

  古诗词节奏,韵律和谐,具有音乐美;音乐又是听觉语言,是人类心灵的诗章,二者具有相通共融之处。通过音乐设置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奏响诗词的主旋律。

  在教学《忆江南》这首词时,我选用了古筝曲《高山流水》那舒缓和悠扬的曲子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是他们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古曲的韵律将学生带入江南水乡,此时,和着悠扬的古曲播放词句的朗诵录音,与教材配套的教学朗读磁带,音色纯美,读音准确,感情充沛,播放适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它营造出的教学情境,令诗歌形象更有立体感,使诗歌情感更能震撼人。顿挫有致,声情并茂地朗诵,感染了每一个学生,学生不难体会到词中那绝妙的意境:诗人遥望江南,不由得赞扬江南的美景,因为这些都是他曾熟悉过的。音乐是最美的听觉语言,用音乐来诠释古诗词,学生对词有了更新的认识,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空间,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美,音乐美,词句美,意境美,丰富了情感,为进一步的体会词句奠定了基础。

  二、巧用插图入意境──易

  每篇的课文的插图都是文章的重点所在。巧用插图便于很快地进入诗词的意境。《忆江南》一词的插图则是诗人站在江边遥望江南,想起了江南的胜景,诗人为什么对江南如此的眷恋呢?结合白居易的情况简介,了解到他曾在江南曾做过苏州刺史,杭州刺史,江南的美景深深地留在他的脑海中。第一幅是词中插图,图中我配上了音乐在古筝曲《高山流水》及朗诵录音、动画效果,在朗诵的时候,词句则伴着打字机的声音显示在画的右侧,形象逼真,一目了然。而图中只是选用了红色的江花和绿的江水,凸现了词句的画面美,色更美,图画直观地把学生带到了诗词的意境。

  三、欣赏画面悟意境──妙

  别林斯基说:诗歌不能容忍无形态的,光秃秃的抽象概念必须体现在生动而美妙的形象中,思想渗透于形象,如同亮光渗透多面体的水晶一样。这正是中国历代诗人、词人所追的艺术境界,一首首好诗、好词创造了我国古诗词一个重要特色,就是诗中有画,即使是很富有哲理的诗,也是思想包盈于形象之中,智慧闪烁于形象之上。我们不妨以此特色设置教学情景,师生亲自动手,用丰富的色形,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诗...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1500字精选

12-03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也是一门课程,教案的选择要适合教材和学生特点和教学方法。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应该怎么去写适合自己的教案?也许"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就是你要找的,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例的应用教案课件 篇1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4.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板书:比例的应用)

  (一)教学例1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读题。

  2、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独立解答。(归一法、倍比法)

  3、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出示问题,学生思考:

  ①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②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③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相等吗?

  (3)师:根据正比例的意义,怎样列出等式?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x千米。

  140:2=x:5

  x=14052

  x=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4)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______和_________的______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学生尝试解答。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

高中数学选修1-2《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教学重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教学难点:了解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由例1知,预报变量(体重)的值受解释变量(身高)或随机误差的影响.

  2.为了刻画预报变量(体重)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与解释变量(身高)有关?在多大程度上与随机误差有关?我们引入了评价回归效果的三个统计量: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

  (1)总偏差平方和:所有单个样本值与样本均值差的平方和,即 .

  残差平方和:回归值与样本值差的平方和,即 .

  回归平方和:相应回归值与样本均值差的平方和,即 .

  (2)学习要领:①注意 、 、 的区别;②预报变量的变化程度可以分解为由解释变量引起的变化程度与残差变量的变化程度之和,即 ;③当总偏差平方和相对固定时,残差平方和越小,则回归平方和越大,此时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④对于多个不同的模型,我们还可以引入相关指数 来刻画回归的效果,它表示解释变量对预报变量变化的贡献率. 的值越大,说明残差平方和越小,也就是说模型拟合的效果越好.

  2. 教学例题:

  例2 关于 与 有如下数据:

  2   4   5   6   8

  30   40   60 50 70

  为了对 、 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现有以下两种线性模型: , ,试比较哪一个模型拟合的效果更好.

  分析:既可分别求出两种模型下的总偏差平方和、残差平方和、回归平方和,也可分别求出两种模型下的相关指数,然后再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高中数学教案 | 高三数学教案 | 高三数学教学计划

...

高中数学选修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教案

  教学要求:通过探究“吸烟是否与患肺癌有关系”引出独立性检验的问题,并借助样本数据的列联表、柱形图和条形图展示在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例比不吸烟者中患肺癌的比例高,让学生亲身体验独立性检验的实施步骤与必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步骤.

  教学难点: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了解随机变量 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步骤、思想

  二、讲授新课:

  1. 教学例1:

  例1 在某医院,因为患心脏病而住院的665名男性病人中,有214人秃顶;而另外772名不是因为患心脏病而住院的男性病人中有175名秃顶. 分别利用图形和独立性检验方法判断秃顶与患心脏病是否有关系?你所得的结论在什么范围内有效?

  ①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列联表,并分析列联表,引导学生得出“秃顶与患心脏病有关”的结论;

  第二步:教师演示三维柱形图和二维条形图,进一步向学生解释所得到的统计结果;

  第三步:由学生计算出 的值;

  第四步:解释结果的含义.

  ② 通过第2个问题,向学生强调“样本只能代表相应总体”,这里的数据来自于医院的住院病人,因此题目中的结论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住院的病人群体,而把这个结论推广到其他群体则可能会出现错误,除非有其它的证据表明可以进行这种推广.

  2. 教学例2:

  例2 为考察高中生的性别与是否喜欢数学课程之间的关系,在某城市的某校高中生中随机抽取300名学生,得到如下列联表:

  喜欢数学课程不喜欢数学课程总计

  男3785122

  女35143178

  总计72228300

  由表中数据计算得到 的观察值 . 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认为高中生的性别与是否数学课程之间有关系?为什么?

  (学生自练,教师总结)

  强调:①使得 成立的前提是假设“性别与是否喜欢数学课程之间没有关系”.如果这个前提不成立,上面的概率估计式就不一定正确;

  ②结论有95%的把握认为“性别与喜欢数学课程之间有关系”的含义;

  ③在熟练掌握了两个分类变量的独立性检验方法之后,可直接计算 的值解决实际问题,而没有必要画相应的图形,但是图形的直观性也不可忽视.

  不健康健康总计

  不优秀41626667

  优秀37296333

  三、课时小结:独立性检验的方法、原理、步骤

  四、巩固练习:

  某市为调查全市高中生学习状况是否对生理健康有影响,随机进行调查并得到如下的列联表:请问有多大把握认为“高中生学习状况与生理健康有关”?

  五、课外作业 课时练习

  六、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选修1-1《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数学选修1-1《导数在研究函数中的应用》教案

  目的要求:(1)弄清函数的单调性与导数之间的关系

  (2)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别方法;注意知识建构

  (3)利用导数求函数单调区间的步骤

  (4)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识图和画图。

  重点难点:函数单调性的判别方法是本节的重点,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liuxue86.com

  导数作为函数的变化率刻画了函数变化的趋势(上升或下降的陡峭程度),而函数

  的单调性也是对函数变化趋势的一种刻画,回忆:什么是增函数,减函数,增区间,减区间。

  思考: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有什么联系?

  函数的单调性的规律:

  思考:试结合函数 进行思考:如果 在某区间上单调递增,那么在该区间上必有 吗?

  例1. 确定函数 在那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哪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例2. 确定函数 在那些区间上是增函数?

  例3. 确定函数 的单调减区间。

  巩固:

  1.确定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2.讨论函数 的单调性:

  (1)

  小结:函数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的单调性区间的求法。

  作业:

  1.设 ,则 的单调减区间是

  2.函数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3.二次函数 在 上单调递增,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4.在下列结论中,正确的结论共有: ( )

  ①单调增函数的导函数也是增函数 ②单调减函数的导函数也是减函数

  ③单调函数的导函数也是单调函数 ④导函数是单调的,则原函数也是单调的

  A.0个 B.2个 C.3个 D.4个

  5.若函数 则 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单调递增区间为

  6.已知函数 在区间 上为减函数,则m的取值范围是

  7.求函数 的递增区间和递减区间。

  8.确定函数y= 的单调区间.

  9.如果函数 在R上递增,求a的取值范围。

  §1.3.1单调性(2)

  目的要求:(1)巩固利用导数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2)利用导数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3)利用单调性研究参数的范围

  (4)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利用图像及单调性区间研究参数的范围是本节的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

  1.回顾 函数的导数与单调性之间的关系

  2.板演 求下列函数得单调区间:

  教案设计频道小编推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下面是出国留学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物体的浮沉条件;

  2.知道浮力的应用,轮船、气球、气艇、潜水艇的浮沉原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物体的浮沉条件及浮力应用。

  难点:通过调节浮力和重力的关系来得到或增大可利用浮力,初步建立应用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物体的浮沉条件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57面,完成下面填空:

  1.物体的浮沉决定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2.物体的浮沉条件:

  ①当F浮 大于 G物时,物体会上浮至漂浮;

  ②当F浮等于G物时,物体会漂浮或悬浮;

  ③当F浮  小于 G物时,物体会下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小组讨论

  1.物体在上浮或下沉(不考虑水的阻力)的过程中,所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不变 (填“变”或“不变”),悬浮和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 平衡 (填“平衡”或“不平衡”),悬浮时物体 完全浸入(浸没)在液体中,而漂浮是物体上浮的最后结果,此时物体静止在液面上,一部分浸在液体中,一部分露出液面,所受的浮力 等于 重力.

  2.阿基米德原理的表达式是F浮=G排 ,推导式为F浮=ρ液gV排 ,实心均质的物体重力G物=ρ物gV物 ,当把此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时,则V排 =V物,松手后,若:

  ①F浮﹤G物,可得ρ物 >ρ液,物体下沉;

  ②F浮=G物,可得ρ物 =ρ液,物体悬浮;

  ③F浮﹥G物,可得ρ物 <ρ液,物体上浮。

  3.农业生产中常用盐水浸泡法来挑选种子:将要筛选的种子浸入浓度适宜的盐水中,饱满的种子会沉在底部,而干瘪虫蛀的种子会浮在液面上,你知道这种方法的科学道理吗?

  ●教师点拨

  漂浮与悬浮

  相同点:物体处于二力平衡状态,浮力等于重力,即F浮=G物.

  不同点:漂浮是物体在液面上的平衡状态,物体只有部分浸入液体中,V排﹤V物;而悬浮是物体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物体此时全部浸入(浸没)液体中,V排=V物.

  ●跟踪训练

  1.把重5N、体积为0.4dm3的物体投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g取10N/kg)( D )

  A.物体漂浮,F浮=5N  B.物体漂浮,F浮=4N

  C.物体悬浮,F浮=5N  D.物体沉底,F浮=4N

  提示:题中没确定物体浮沉状态时,必须先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再计算浮力.

  2.同一只鸡蛋先后放入甲、乙两杯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在甲杯处于悬浮状态,如图甲;在乙杯处于漂浮状态,...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比和比的应用》教案

 

  《比和比的应用》教案(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

  教学难点: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比的意义,谁能说说

  1、什么叫比?

  2、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

  (生自由发言)我们以前还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课前准备:

  同桌互相说一说:

  1.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是什么?你能举例说明吗?

  2.举例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比的基本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有没有基本性质?如果有,这条基本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汇报(预设):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5=2 0.5×5=2.5

  2:2.5=2÷2.5=0.8

  ③ (3/4)÷(5/4)= (3/4)×(4/5)=3/5=0.6

  3/4×(2/3)=1/2 4/5×(2/3)=5/6

  1/2 :(5/6)=1/2×(5/6)=0.6

  ……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结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问: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重要?

  相同的数可以是什么数?

  不可以是什么数?

  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路径的应用》教案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路径的应用》教案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路径的应用》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路径的应用》是人教版的《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的内容,它既复习了第一单元基本工具的应用、第二单元图层的应用,又为后面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photoshop中的路径

  2、能够用路径确定选取并能在路径与选区之间转换

  3、掌握利用路径进行简单的图像处理

  能力目标:

  灵活运用路径的相关知识

  制作精美图片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拓学生思维创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教学方法:

  演示教学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路径进行简单构图。

  2、路径的绘制。

  五、学法:

  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将运用网络教室,教师制作带有形状的图像和辅助教学软件。

  七、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几幅图形:

  同学们都知道,图像处理软件中一般都有矩形选框和套索等选取工具,利用这些工具可以选取图像的一部分或全部。用photoshop处理图像时,如果要选取颜色与外部区域有明显差异的边缘不规则的区域,可以使用工具箱里的魔术棒工具,但操作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际应用中,利用绘制路径的方法可以更方便地选取任意形状的区域。 师:1、展示几幅趣味的图像,供学生欣赏。

  2、几幅看似简单的图片,经过巧妙的加工后,就成了具有一定趣味含义的作品,这就是路径带给我们的奇妙之处。

  问题1:使用曾学过的工具能否很容易的制作出来?

  问题2:这些图形由什么形状构成?

  3、提出本课课题。

  生:欣赏图像,了解路径的作用,明确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作品,让学生了解本课的趣味性,激发学习欲望。

  引入任务,知识铺垫:

  师:请大家说说,以前我们利用哪些工具来选取一定的区域呢? 生:回答(矩形选框工具,套索工具,魔棒工具)

  师:

  1、提出本课的知识点:路径

  2、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样例,明确学习重点。

  师:利用钢笔工具、转换点工具和自由钢笔工具等,可以在图像中绘制路径。下面先介绍这三种绘制路径的基本方法。

  师:选定钢笔工具后可以绘制路径。

  把指针移到画面中单击,产生一个点,这个点叫做“锚点”。移鼠标指针再...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通道的应用》教案

 

  以下是出国留学网小编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通道的应用》教案的内容,欢迎大家浏览参考。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出国留学网教案栏目。

  人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通道的应用》教案一

  【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任务驱动。

  【教学内容】

  1、通道概述

  2、通道调板

  3、通道应用实例

  【本章目标】

  1、了解通道的概念

  2、会利用通道抠图

  【本章难点、重点】

  利用通道抠图。

  【过程】

  一、 回顾与检查:

  a) 将路径转换为选区的快捷组合键是什么?

  b) 用前景色填充选区的快捷组合键是什么?

  c) 在图层蒙版中白色、黑色、灰色分别代表什么?

  二、 理论讲解:

  1、 通道

  通道概述:通道用于存储图像的颜色信息和选择区域。

  在Photoshop中,通道被分为: 颜色通道 专色通道 Alpha通道

   这三种通道均以图标的形式出现在通道调板中。虽然它们看上去十分相似也具有一些共同点,如各类通道的尺寸与包含它们的文档相同,均可以包含高达256级灰度,Photoshop都把它们当作单独的灰度文档处理等,但实际上它们的功能却完全不同。

  (1)颜色通道

  颜色通道记录所有打印和显示颜色的信息。这些通道的名称与图像所处的模式相对应。

   RGB模式的图像包含红、绿、蓝通道

   CMYK模式的图像包含青色、洋红、黄色和黑色通道

  Lab模式的图像包含明度a、b两个通道

  在绘制、编辑图像或对图像进行色彩调整、应用滤镜时,实际上是在改变颜色通道中的信息。

  在一幅图像中,像素点的颜色就是由这些颜色模式中的原色信息来进行描述的。那么,所有像素点所包含的某一种原色信息便构成了一个颜色通道。

  (2)专色通道(了解)

  专色通道扩展了通道的含义,同时也实现了图像中专色版的制作。 在一些高档的印刷品制作时,往往需要在四种原色油墨之外加印一些其他颜色,以便更好地再现其中的纯色信息,这些加印的颜色就是“专色”。

  印刷时,每一种专色油墨都对应着一块印版,为了准确地印刷图像,需要定义相应专色通道。

  (3)Alpha通道(重点)

   Alpha选区通道是存储选区的一种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工具之一,很多Photoshop特殊效果都是利用Alpha选区通道制作的。

   Alpha选区通道中,黑色表示未选中的区域,白色表示选中的区域,灰色则表示具有一定透明度的选区区域,所以,可以通过Alpha选区通道内的颜色变化来修改Alpha通道选区通道的形状。

  由于Alpha通道中的灰度值不一样,所以创建的选区有区别。

  2、调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