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考研心理学知识点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考研心理学知识点栏目,提供与考研心理学知识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考研心理学常考8大效应盘点

 

  我们在考研复习的过程中要把一些知识点进行归纳,小编为大家提供考研心理学常考8大效应盘点,希望大家能好好复习,一个个掌握!

  考研心理学常考8大效应盘点

  一、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二、责任分散效应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如何打破这种局面,这是心理学家正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三、帕金森定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出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书。他在书中阐述了机构人员膨胀的原因及后果:一个不称职的官员,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是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是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两个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当助手。这第一条路是万万走不得的,因为那样会丧失许多权利;第二条路也不能走,因为那个能干的人会成为自己的对手;看来只有第三条路最适宜。于是,两个平庸的助手分担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则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们不会对自己的权利构成威胁。两个助手既然无能,他们就上行下效,再为自己找两个更加无能的助手。如此类推,就形成了一个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领导体系。

2016考研专业课知识点:七大心理学流派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6考研专业课知识点:七大心理学流派,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考研专业课知识点:七大心理学流派

  在心理学考研中,对各种心理流派的考查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有时会考察单个心理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和历史评价,但更多的考察方式是比较几种不同心理流派的异同点。这就需要2016考研同学对心理学史上各种流派能够了熟于心。下面,就对不同心理学流派给大家简要地分析一番。

  1、构造主义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研究方法:内省法

  观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其他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

  评价:构造心理学的诞生使心理学摆脱了思辨的羁绊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但这个学派所从事的纯内省分析,严重脱离实际。

  2、机能主义

  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安吉尔等

  主要观点:主张心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意识的作用于功能,强调意识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变化的整体,即“意识流”,反对把心理学只看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评价:机能主义是在反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其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推动了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的发展。

  3、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可以观察的行为,遵循S-R的公式,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应是寻找预测和控制行为的途径。行为是在环境因素影响下学习的结果。

  评价:行为主义学派的主张过于极端,否定意识研究的重要性,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但他们对于研究客观性的强调,有利于心理学沿着客观科学的道路走下去。

  4、格式塔

  代表人物: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

  研究方法:实验法

  主要观点:该学派主张心理学的整体性,著名观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心理学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完型。

  评价: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主观唯心论,但他们强调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且他们对于知觉、学习及思维等的研究成果至今还具有积极的意义,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5、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等

  研究方法:自由联想、个案法等

  主要观点:理论来源于临床经验,强调心理学研究无意识现象,无意识会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评价:精神分析学派重视动机的研究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但是他们过分强调无意识的作用,早期的理论具有泛性论的特点,这些都是错误的。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精神分析学派修正了弗洛伊德原有的理论,更强调其他因素对精神疾病和人格发展的影响。

  6、人本主义

  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

  主要观点:重视人格,认为人性本善,...

2016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神经系统

 

  2016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神经系统


  众所周知,考研心理学是一门看起来丰富多彩,实际理论却复杂枯燥的学科,各种原理主义错综复杂,所以我们有必要把其中的知识点做个清晰地整理,有助于大家更好的复习,一起来看看吧。

  1.神经元

  (1)定义: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结构: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①树突较短,作用是接受刺激,把刺激传向胞体。②轴突较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个轴突,作用是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出。③胞体作用是对信息进行整合。

  (3)基本作用:接受和传递信息,具体为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4)分类:按功能可分为内导神经元、外导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①内导神经元,即感觉神经元或传入神经元,作用是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的刺激,并传达到脊髓和大脑。②外导神经元,即运动神经元或传出神经元,作用是将脊髓和大脑发出的信息传到肌肉和内分泌腺,支配效应器官的活动。③联络神经元,即中间神经元,介于内导神经元和外导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

  (5)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①为神经元生长提供支架;②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髓鞘),使神经冲动快速传递;③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过多的神经递质。

  (6)神经冲动的电传导:神经纤维的电位分布在产生电位时呈现"外负内正",静息电位时呈现"外正内负",相差约70毫伏。神经元由静息状态转化为动作状态就是神经冲动;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服从"全或无"法则。

  2.突触

  (1)含义:神经元与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分,由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和突触后成分组成。其中,突触前成分包含许多突触小泡,它是神经递质的存储场所。

  (2)接触方式:突触有轴突与胞体、轴突与轴突、轴突与树突三种接触方式。

  (3)化学传导:神经冲动在突触间,借助于神经递质完成传递,是人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4)神经回路:神经回路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反射弧是一种最简单的神经回路。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植物性神经组成。

  ①脊神经:发自脊髓,31对。②脑神经:由脑部发出,12对。③植物性神经系统:也叫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其机能上具有拮抗性质;交感神经系统用于应付紧急情况,副交感神经系统则相反,抑制体内各器官的过度兴奋,起平衡作用。

  (2)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脊髓位于脊椎管内,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脑包括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①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延脑是"生命中枢";桥脑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信息传递的必经之地,调节控制睡眠;中脑中存在视觉和听觉的反射中枢。②网状结构:分为上行系统和下行系统两部分。上行网状结构控制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与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关系;下行网状...

2016考研心理学专业复习资料:人格(二)

 

  2016考研心理学专业复习资料:人格(二)


  人格理论是2016考研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板块,四大理论下又细分很多的相关理论,现如今关于青少年成长以及人格发展方面的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所以这部分也容易成为考点。

  人格理论(二)

  1.人格类型理论

  (1)单一类型理论:弗兰克·法利。①T型人格是一种好冒险、爱刺激的人格特征。②根据毛线行为的性质,分为T+型和T-型两种。③T+型人格又可以分为体格T+型和智力T+型。

  (2)A-B型人格:弗里德曼和罗斯曼。①A型人格性情急躁、缺乏耐性、成就欲高等。②B型人格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等。③研究表明,A型人格特征的人易患冠心病。

  (3)内-外向人格:荣格。

  (4)多元类型理论:斯普兰格把人划分为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权力型、社会型和宗教型6种,有人据此编制了《价值观研究量表》。

  2.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①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它们之间的关系决定着人格的基本面貌。②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人格的发展就是心理性欲的发展;人格发展分为口腔期(0~1)、肛门期(1~3)、性器期(3~6,俄狄浦斯情结)、潜伏期(6~11)和生殖期(青少年期)。③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面对有可能的威胁和伤害时一系列的反应机制,当自我受到外界的威胁而引起强烈的焦虑时,焦虑将无意识地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我,缓和或消除不安和痛苦。它包括否认、压抑、合理化、移置、投射、反向形成、过度补偿、升华、幽默和认同等多种形式。

  (2)荣格:①人格结构论:完整的人格是由若干不同但彼此相互联系的系统组成,即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构成。个体潜意识的内容以"情结"的形式表现,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以"原型"的形式表现。②人格动力论:构成人格结构在一定的心理能量作用下建构人格。人格结构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对闭合性的动力系统。③人格发展理论:人格的发展就是个性化的过程,人格发展分为童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④心理类型理论:人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态度倾向,结合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四种心理功能,人格类型分为八种:外倾思维型、外倾情感型、外倾直觉型、外倾感觉型、内倾思维型、内倾情感型、内倾感觉型、内倾直觉型。

  3.人本主义人格理论

  (1)马斯洛:自我实现是其人格理论的核心,个体之所以存在,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是为了自我实现。

  (2)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①罗杰斯强调人的自我存在、自由和自主选择性。其人格理论中最为核心的人格结构是自我概念,它是人格形成、改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能正常发展的主要标志。相对于自我概念又提出"理想自我",它象征着个体最喜欢拥有的自我概念,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和谐统一就是自我实现。②在人格动力系统方面,罗杰斯的基本假设是:有机体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它表现为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潜能的趋向,自我实现的动机是与生俱来...

2016考研心理学专业复习资料:人格(一)

 

  2016考研心理学专业复习资料:人格(一)


  人格理论是2016考研心理学中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板块,四大理论下又细分很多的相关理论,现如今关于青少年成长以及人格发展方面的问题愈发受到关注,所以这部分也容易成为考点。

  人格理论(一)

  1.人格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①人格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②共同特质是指在同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多数人或群体所共有的特质;个人特质是指某个体所独有的特质。③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中心特质(一般有5~10个)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个体身上最典型、最概括的人格特质。构成个体独特性的那些重要特质属于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体身上不太重要的特征,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2)卡特尔:采用因素分析法,建立了一个四层特质模型。①个别特征和共同特质。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16PF测的就是根源特征。③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根据特质又分为体质特质(生物因素决定)和环境特质(环境因素决定)。④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同时受遗传和环境两方面的影响。

  (3)艾森克:①艾森克采用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并据此编制了EPQ。②若以外倾性维度作为X轴、神经质维度为Y轴做平面图,将构成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与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稳定外倾-多血质;稳定内倾-黏液质;不稳地外倾-胆汁质;不稳地内倾-抑郁质。

  (4)大五人格理论:塔佩斯用词汇学方法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①外倾性。②宜人性。③责任心。④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⑤开放性。五个特质的首字母构成了"OCEAN",据此编制了NEO-PI-R。

  (5)七因素模型:特里根,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和因袭性,IPC-7为其测量工具。

  关于艾森克的那个四种气质类型理论,相信即使不了解心理学的人应该也听说过,而且不同的特质也对应着人不同的性格和生理特点,不知道你是否测试过自己属于哪一类,如果测试出来了,可以在考研复习中,将这一特质的优点有效发挥,并合理控制这一特质的缺点,相信对你的复习也会有所帮助。

  推荐阅读:

  怎样利用好心理学考研真题   

  2016考研心理学知识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

  

2016考研心理学知识点:情绪和情感

 

  2016考研心理学知识点: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1)基本情绪和符合情绪:①基本情绪:先天的情绪。普拉切克提出8种基本情绪:恐惧、惊讶、悲伤、厌恶、愤怒、期待、快乐和信任。还有人认为基本情绪有惊奇、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厌恶6种。②复合情绪。

  (2)根据发生的强度、持续时间及外部表现可分为三种状态:①心境:比较平静、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具有弥漫性。②激情: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具有爆发性、冲动性(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持续时间短暂、确定的指向、明显的外部表现等特点。③应激:对某种意外环境刺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具有超压性、超负荷性;汉斯·赛里认为应激分为警觉、阻抗和衰退三个阶段。

  2.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2)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美感: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在评价自然特征和社会行为特征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3.情绪的维度与两级性(补充)

  (1)情绪难度与两级性定义:①情绪维度:情绪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如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②情绪特征的变化具有两极性,即存在对立状态。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激动性有激动和平静,强度有强弱,紧张度有紧张和松弛。

  (2)情绪维度理论:①冯特认为有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三个维度。②普拉切克认为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三个维度。③施洛伯格认为,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维度。③伊扎德采用因素分析法,提出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四个维度。④罗素采用情绪词评价和归类法,提出愉快度和强度两个维度。

  跟很多资料一样,我们的整理只是作为一个辅助,切不可过于依赖,复习的过程中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查缺补漏,努力把复习资料的用处最大化。

  推荐阅读:

  怎样利用好心理学考研真题   

  2016考研心理学知识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

  

2016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情绪和情感

 

  2016考研心理学复习资料: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包括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

  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

  (2)动机功能。

  (3)组织功能:积极情绪有协调作用,消极情绪有破坏作用。

  (4)信号功能。

  3.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1)情绪和情感与人的特定主观愿望或需要相联系,曾统称为感情。

  (2)①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具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和需要的满足而减弱消失,是人类和动物都具有的。②情感常用来描述那些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更多的作为一种体验和感受,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3)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通过情绪来表达。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着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

  表情

  1.含义

  情绪与情感发生时,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姿态也会发生明显变化,这些行为反应被称为表情。

  2.种类

  (1)面部表情:例如,咬牙切齿、张口结舌。研究表明,快乐、痛苦表情最易辨认,怀疑、怜悯表情最难辨认。

  (2)姿态表情:可以分为身体表情(捧腹大笑、坐立不安、紧缩双肩)和手势表情(振臂高呼、双手一摊、手舞足蹈)。

  (3)语调表情。

  情绪的脑中枢机制

  1.下丘脑

  情绪及动机性行为产生的重要脑结构,实验证明下丘脑存在"快乐中枢"。

  2.网状结构

  网状结构的唤醒功能是情绪产生的必要条件;靠近下丘脑部位接受来自中枢和外围两方面的冲动,向下发放情绪外部表现;向上传送激活某种情绪状态,产生主观体验。

  3.杏仁核

  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对识别和产生消极情感有重要作用。

  4.前额皮层

  左侧前额叶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情感有关,右侧前额叶与退缩系统和消极情感有关。

  5.海马和前部扣带回

  海马在情绪调节中有重要作用;扣带回前下部主要与情绪加工有关,扣带回后上部与认知功能有关。

  6.大脑皮层

  两半球对情绪的控制和调节存在差别。积极情绪引起左半球较多的脑电活动,消极情绪则导致右半球较多的脑...

2016考研心理学知识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

 

  2016考研心理学知识点: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


  在2016考研备考中,对考点进行清晰整理,有助于提高备考效率,提升做题正确率。那么,幼儿从何时对性别有一定的认同感?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有何作用?下面小编就带各位考生来学习一下幼儿性别角色社会化及同伴关系这一重要知识点。


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性别的认同(理解性别) 包括正确使用性别标签、理解性别稳定性、理解性别坚定性和理解性别的发生学基础。儿童先理解自我的性别坚定性和理解性别发生学基础。儿童先理解自我的性别坚定性,然后是同性他人,最后是异性他人。一版到5-7岁儿童才能理解性别的坚定性。
性别角色的认同 2.5岁儿童就有一定关于性别角色的标准认识,2。5岁就有性别角色的偏爱,6岁就有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化的理论 1.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两性间发生学和荷尔蒙的差异在儿童性别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2.精神分析理论。与同性别父母认同的结果。
  3.学习理论。观察学习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结果。
  4.认知理论。儿童首先学会完成性别的分类任务,在此基础上,他们更容易谈感受、注意、记忆哪些与自己性别一致的活动和行为,发展与自己性别相联系的行为模式。
  5.Ben提出了双性化理论模型,把性别角色类型分为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等四种。双性化者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的作用 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A。满足归属和爱以及尊重的需要
  B。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映的机会
  C。同伴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
  D。同伴是儿童得到感情支持的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