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教育学知识点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教师资格教育学知识点栏目,提供与教师资格教育学知识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17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备考重点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7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备考重点”,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2.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

  ①揭示教育规律

  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

  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3.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创立标志是:

  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

  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4.20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5.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

  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教师资格证考试栏目为您推荐:

  教师资格证说课稿

  教师资格证面试题库

  教师资格合格证明有效期限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知识点:教师的社会地位”一文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一)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是与人类共始终的社会实践活动,但在原始社会还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和教师职业。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后,出现了文字和学校,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也有了发展。在奴隶社会初期,掌管文化的主要是国家官吏和巫师,他们从事专门的文化整理、研究和教学,也在政府担任一定的官职。在封建社会,随着学校结构的复杂和规模的扩大,教师职业开始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近代科技和工业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不但需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的劳动者,而且需要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科学技术专家。这时不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而且中等和高等教育都有了迅速发展。随着教育结构更趋复杂和教育规模更趋扩大,专门培养教师的初等师范、中等师范和高等师范教育应运而生,教师职业更趋专门化和专业化。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技术产业将成为经济部门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也将高技术化。科技创新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基础,培养高质量的有创新能力的科学技术专家,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这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提高教师素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因此,人类将进入学习化社会,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将不断发展。这就必将造成教师职业的进一步扩大,教师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教师的社会地位

  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古往今来,有不少思想家、科学家都从事过教师职业。他们一方面从事文化研究和传播,一方面培养人才,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古往今来,也有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对教师工作给予了很高评价,主张给教师以崇高社会地位,倡导社会应尊重教师。中外历史上处于上升或进步阶段的统治阶级或有作为的政治家,一般都很尊重教师。

  徐特立(1877—1968)我国近代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曾创办湖南省长沙师范学校、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长沙女子师范学校等学校,并担任校长。大革命时期担任湖南省农民协会教育科长、农****动讲习所主任。从1930年起,一直是我党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人,先后任中央苏区教育部代部长、部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主管教育)兼教育研究室主任等。同时还担任中央苏区列宁师范学校校长、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苏维埃大学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中央农业学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新教育协会会长、新教育学会理事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等职务。他一生十分重视师范教育和教师工作,主张“经师和人师合一”“教师要做园丁,不要做樵夫”。他还经常以自己的经历鼓励师范生献身教育事业。作为一代师表,他毕生从事教育工作,桃李满天下。毛泽东称他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称他是“当今一圣人”。有《徐特立文存》《徐特立教育论语》等传世。

  中国古代儒家把教师的地位看得很高,常常把教师与君王相提并论。《尚书?泰誓》中说:“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将君师视为一体或将君师并列于同等地位。荀况进一步把师纳入“天、地、君、亲”的序列。他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礼论》)。自汉唐...

2017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儿童发展观

 

  本文“2017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儿童发展观”,跟着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儿童发展观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等重要内容。历史上曾对教育产生过一定影响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遗传决定论

  人性,被普遍地看做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类相区别的、由人类个体所表现出的类化特征。这种类化特征除了人类共有性之外,在人类内部,每个人在展示这些类化特征时,还同时展示出了个体的特殊性。例如,运用语言的能力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但就单个人而言,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着表达能力高低的差别,语调语速的差别等。人类思想的繁荣更揭示了人类在其本质特点之一──思维能力展现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那么这种个体间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呢?有人认为,人性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这是西方中世纪教育史上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它视儿童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就是人生的目的,教育就是帮助儿童尽快赎罪的手段。“原罪说”扼杀了儿童活泼的天性、灿烂的童年。在中世纪基督教学校中,儿童与成人的差别被忽视了,学生被要求严格地按学校内刻板的作息方法进行学习,完全没有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学生们被迫重复着枯燥的读书、劳动、唱赞美诗等活动,若有违规行为,还要受到体罚。

  (二)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

  这种儿童观认为,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性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金质者最为高贵,他们的发展目标是治学和管理国家,因而他们需要接受最高等级的教育;而银质者,其发展目标是武士,只需接受初等教育就足够了;铁质者的天资最差,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无需接受什么教育。铁质者需要的不是才能的开发,因为他们没有才能的天赋条件,他们只需掌握某种劳动的技能,养成服从的品性就足够了。

  (三)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我国古代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认为,人具有基本道德的萌芽,即善端,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儿童的发展就是让这些本来存在的萌芽能够生长。孟子主张注重教育内容对儿童的影响,其目的是引发儿童固有的良知、良能。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认为,人对物的欲求是人性,而人性是恶的。荀子这种对人性的看法,导致了他注重教育对儿童的改造和外塑功能。由于上述观点对善恶的肯定与否定过于绝对化,难以解释现实中人的发展差异复杂多样的事实,韩愈等又提出了性三等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的为中等,而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遗传决定论对于儿童发展的解释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怀疑,人们把探索的目光转向了自然生物因素之外的环境。环...

2017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学校管理

 

  本文“2017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知识点:学校管理”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

  一、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学校管理是以学校作为管理对象的活动,其指导思想、组织机构、活动内容以及方式都要受它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以及学校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的影响,学校管理者必须根据学校所处社会的需要以及本身功能上的特点去管理学校。因此学校管理会有时代、民族和国家的区别,同时也会和其他领域的管理有区别。

  学校管理同其他领域的管理一样,也是由管理者、管理手段和管理对象三个基本因素组成的。学校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的正副校长以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员。学校的教职员工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看成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在校长的领导下,共同参与管理学校。学校的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学校的组织机构是根据组织原理和工作需要建立起来的,中小学校的管理机构一般设有教导处、总务处、办公室等,教育、教学组织设教研室、年级组、教育科学研究室等。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保持内部和谐、稳定和步调一致所必需的行为规范、规定。学校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学校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的必要保证。学校的管理对象是指学校的人、财、物、事(工作)、信息、时间和空间等,他们是学校管理活动的客体或被管理者。

  二、沟通是学校管理的基本途径

  (一)沟通的内涵

  沟通是信息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进行交换的过程。在一所学校中,各种事务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创新要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沟通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可以这样认为,学校目标的实现、学校气氛的营建、职权职责的明晰以及学校效能的发挥等几乎都取决于组织的沟通,因此,沟通在管理活动中应占有中心地位。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应当是这样的:当发送者产生传递信息的需要时,他必须首先确定信息的内容,即确定自己的思想;然后对思想进行编码,即根据所选择的传递媒介要求,把思想转换成言语、文字或其他信号;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传递通道,由信息载体(声频、视频、光电信号、公文信函、人员等等)将其发送到接收者;接收者感知到信息的到达,并对之进行解码和领会;最后,接收者对信息的理解又反传给发送者,亦即发送者得到了对他所传递的信息的反应,这就是反馈。只有当接收者得到并理解了信息的内容时,沟通才算实现。只要在沟通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遇到干扰,使信息传递受阻或造成差错,就算不上沟通。

  (二)沟通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

  1.信息传递

  这是沟通的最直接的目的,所有其他目的都是通过达到这一目的才得以实现的。沟通把信息载向学校系统的上下左右,使学校成为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权责明确,运行有序的系统。

  2.控制

  学校对其下属的机构以及全体师生实施统一的指挥和协调,离不开沟通渠道。学校的机构系统实际上就是正式的沟通渠道,上级的指令通过它层层下达,下级的情况通过它层层上报,学校通过这一机构系统可以达到有效的控制。

  3.激励

  在学校中,沟通是一种激励的工具。及...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基础知识:现代教育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基础知识:现代教育”一文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分享,更多信息,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

  现代教育是相对于以使用手工工具为标志的小生产水平下的古代教育而言的,它是以机器生产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水平下的教育。

  一、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大工业生产方式出现之后的产物,它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与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更新其内容和形式。就其主要特点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性

  现代教育生产性的主要体现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早就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提高生产、改造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的或“唯一方法”。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主要表现在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相结合,以促进生产与科技双向发展;从个体发展来说,使劳动者把学习现代科技理论与从事现代化生产劳动实践结合起来,以实现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逐步结合,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从社会发展来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就是使教育事业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生产加速发展,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所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普遍规律,也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

  (二)民主性

  现代教育的民主性体现在世俗化、普及性和平等性上。教育已从古代教育为少数人特别是为剥削阶级所垄断和主宰,而走向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享受和利用。在多数国家中,由于普及教育的年限越来越延长,加之教育机构的多样化,教育由过去的一次性教育逐渐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教育机会均等”已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在不断地付诸实践。人人不仅可以受教育,而且能够参与教育管理,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学会生存》中所说:“教育民主化,不仅把的教育给予的人,也要的人参加教育管理。”在学校内部,师生的平等关系,学校的民主管理,都是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三)科学性

  现代教育从内容到手段都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越来越向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通过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学习科技知识(包括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综合技术、专门技术和现代科学手段,培养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养成探求真理、创新科学和献身科学的精神。现代学校教育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法,既重理论学习,又重观察、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拥有前所未有的现代科技手段,更是教育信息网络化的重大进步。在知识经济时代,为了防止科学主义走向极端和当代科学发展所产生的某些负面影响,使科学教育和人文主义教育互相结合起来,也是当前全面实现现代教育的科学性的必要措施,以期达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四)革新性

  马克思很早就指出了现代大工业生产不断革新的特点。20世纪的后半世纪,生产与科技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大家用“知识爆炸”来形容当代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为了使教育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现代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世界,探索新模式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如雨后春笋,不可胜计。现代教育的不断创新推动着教育不断向高级阶段发展,使教育不断地逼近理想目标。对现代人的素质结构的设计,成为教育研究中的热门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提出“学会生存”之后,又提出要“学会关心”;在指出现代人应有竞争意识之外,更强调要善于与人合作。所有这些,都是现代教育与现代人...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知识点:法律救济制度

 

  本文“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知识点:法律救济制度”,跟着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频道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能帮到您!

  (一)法律救济概说

  “有权利就必须有救济”“没有救济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法律救济对于保障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对于监督政府依法治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何谓法律救济?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对权利冲突的解决。也就是说,当公民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可以从法律上获得自行解决,或请求司法机关及其他机关给予解决,使其受损害的权益得到补救。

  法律救济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权利受到损害是法律救济存在的前提,如果权利未受损害,就无所谓救济。其次,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它是对受损害的权利的弥补。再次,法律救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

  (二)法律救济的主要制度

  法律救济的途径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我国主要有行政救济和民事救济两种。行政救济主要包括行政复议制度和行政诉讼制度。民事救济主要指民事诉讼制度。在教育领域内,还有两类特殊的法律救济制度,它们分别是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我们在这里只介绍这教育法规定的两类特殊法律救济制度。

  1.教师申诉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为教师制定的与教师教育教学等权利有关的法律救济制度。它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正式的法律救济制度。其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项专门性的申诉制度。再次,教师申诉制度是一种行政性的申诉制度。

  我国教师申诉制度是依据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而确立的。其具体内容为《教师法》第39条的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教师认为当地人民政府有关行政部门侵犯其根据本法规定享有的权利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申诉,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同时,为了保障教师申诉权的行使,《教师法》第36条规定:“对依法提出申诉、控告、检举的教师进行打击报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行政处分”“国家工作人员对教师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以上规定确立了教师申诉制度的法律地位,使其成为一项专门保护教师权益的法律制度。

  2.学生申诉制度

  学生申诉制度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它在性质上也具有法定性、专门性以及行政性的特点。

  学生申诉制度建立的法律依据是1995年《教育法》第42条有关学生申诉权的规定。该条第4项规定:“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有权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有权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根据这项规定,学生申诉的范围十分广泛,一般涉及学生的受教育权、公正评价权、隐私权、名誉权以及其他人身权及财产权受到学校或教师侵犯的行为。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学校中的法律关系

 

  本文“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学校中的法律关系”由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能帮到你!

  一、学校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

  法律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依照法律的规定在相互之间所结成的一定的社会关系。在学校领域内,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如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校内部管理的权责关系,学校领导与教师、学生的关系等,我们下面分析几对主要的关系。

  (一)学校与政府

  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政府依法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行政管理、行政干预和施加行政影响,学校则处于服从的地位,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同时,学校可以依法享有独立自主的办学权利并可以对政府行使以建议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监督权。作为一种行政法律关系,这一关系的主体、权利和义务都是由行政法律规范预先确定的,当事人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政府机关在与学校发生关系时以国家的名义出现并行使广泛的职权,在学校不履行规定的义务时,政府机关可以强制其履行;而如果政府机关不履行职责,学校可以请求其履行或通过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等方式解决。因此,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具有不对等性,政府机关作为关系的一方,占据着主导地位,政府机关采取的与学校有关的行政行为,都不可避免地会对学校产生直接的权威性的促进、帮助或限制、制约作用。

  (二)学校与社会

  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组织,学校与社会存在着广泛的联系。学校与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个人之间,既存在互相协作、互相支持的关系,又存在复杂的民事所有和流转上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学校是以独立的民事主体的资格参与其中的。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法律确认学校相对独立的法律地位,规定学校与企事业单位、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在现阶段,我国学校与社会各种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的法律调整,最突出地反映在财产关系、邻里权关系和合同关系上。

  (三)学校与教师

  在学校内部,学校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就其行政性质而言,是一种由权责分配和学校工作的特性所决定的管理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二者所处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学校有权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监督和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对教师进行奖励和惩罚,教师在工作中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但是,由于教师是具有较高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社会群体,教学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体积极性的发挥,学校应给予教师以较大的自主权,实行教学民主与学术民主,并且根据学校民主管理的原则,让教师通过一定的形式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管理。

  (四)学校与学生

  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既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又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学校有权要求学生家长按法定的义务就学年限送子女进学校学习,有权要求学生接受为学生健康而采取的各种卫生保健措施,有权对学生进行学籍管理,决定其升级、毕业和升学,有权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惩罚等。同时,学校也负有保障学生健康和安全的责任,禁止对学生进行任何体罚和人格侮辱。学生及其家长也有权按照法律规定要求学校提供符合学生健康和发展标准的教育条件,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在学校除了享有一个公民应享有的各种个****利和自由,诸如言论权、出版权、结社权、请求公正处理权、隐私权外,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还享有选择学校、免费学习、使用教学和物质手段、享受助...

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知识点:少先队活动及辅导

 

  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2017教师资格教育学知识点:少先队活动及辅导”,希望考生们能顺利报考2017年教师资格证考试!

  少先队团结教育少年儿童的主要途径和方式是开展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少先队活动。少先队的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少先队的性质、宗旨、功能都要通过少先队活动来体现和实现。没有丰富多采的少先队活动,少先队组织便成为一个空壳,也就失去了对少年儿童的感召力和吸引力。同样,有了学校还要有少先队,正是因为少先队开展的有声有色的自主性教育活动,焕发出少先队特有的生机和活力。少先队员在自己当家作主的活动中扩大知识、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增长才干。

  (一)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和形式

  1.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内容

  (1)基础的共产主义教育

  是指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共产主义启蒙教育。包括:①以爱国主义为起点的共产主义理想教育;②以学英雄为主要内容的革命传统教育;③以集体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道德品质教育。

  (2)劳动教育

  组织少年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思想品质。

  (3)科学教育

  旨在培养队员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能力。

  (4)体育和美育活动

  培养队员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促进少年儿童个性健康和谐发展。实践证明,少先队活动对培养和发现各类优秀人才幼苗有着特殊的意义。

  2.少先队活动的基本形式

  (1)队会

  队会是少先队集体活动的重要形式,分为大队会、中队会和小队会。大队会一般在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通常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大队的中心工作或是向队员集中进行某种教育而开展;大队会应针对儿童的不同年龄和水平,次数不宜过多,要开得隆重热烈,给队员以深刻的印象。中队会一般是为了落实大队计划而举行的,也可根据队员普遍存在的问题单独举行,分为主题队会和“即兴式”队会两种形式。主题队会一般是围绕一个中心内容(或主题)所开展的活动,如“勤俭节俭是个宝”“雏鹰跨世纪”等;“即兴式”队会是根据实际情况当场选定主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由队员自己设计,自己组织召开和总结。小队会是由小队长直接组织的全小队队员参加的活动,可按中队会布置的计划和任务开展,也可根据本小队实际独立开展。队会成败的关键是会前准备是否充分、得当。

  (2)礼仪活动

  指少先队的礼节和仪式,如敬礼、集会时的列队,逐级报告人数、出旗、唱队歌、呼号等。礼仪活动一般用于集会、检阅、升国旗、迎宾、夏令营及新队员入队等活动。少先队礼仪教育能使队员感到组织的力量,更形象地认识到少先队的共同奋斗目标和组织纪律性。

  (3)阵地活动

  阵地活动是少先队大队或中队运用自己建设的专门阵地开展的经常性活动,通常称“小家务”。少先队的阵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组织教育方面的,如队室、光荣簿、鼓号队等;二是宣传方面的,如队报、红领巾广播站、知识角、小画廊、英语角等;三是活动方面的,如小苗圃、养殖场、小花坛、气象哨、服务角、科技角、卫生角等。

  (4)参观、、旅行及各种社...

2016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德育

 

  2016教师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即将进行,各位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也要适当做做练习,巩固重要知识点。出国留学网教师资格考试栏目为大家分享“2016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德育”,希望对考生能有帮助。想了解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考试的讯息,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6教师资格教育学考点:德育

  1.德育和学校德育

  德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对青少年学生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学校德育是各个社会共有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历史继承性、全球性特征。

  2.小学德育的构成

  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区别,政治、思想教育是目标,是方向,它完成的是儿童发展的定向性任务,而道德教育则是基础,是关键,它完成的是教人做“人”的思想及行为上的准备。

  3.小学德育的意义

  (1)小学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

  (2)小学德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小学德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奠基工程和未来保证。

  4.我国小学德育目标

  小学德育目标是教育者依据教育目的,通过德育在儿童品德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亦即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我国小学德育目标具体包括:首先,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其次,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泊我教育的能力。

  5.小学德育的内容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小学德育过程

  (1)概念及构成要素

  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 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 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并在这种矛盾运动中推动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①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②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③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