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网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

出国留学网专题频道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栏目,提供与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相关的所有资讯,希望我们所做的能让您感到满意!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邹忌讽齐王纳谏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出国留学网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邹忌讽齐王纳谏”,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考点

  (1)题目:讽用比喻、暗示等方法,委婉地规劝。纳谏,接受批评意见。

  (2)修:同“修”,长,指身高。八尺:战国时各国尺度不一,从出土文物推算,每尺约相当于今18到23公分左右不一。这里的“一尺”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3)有:通“又”

  (4)形貌昳(yì)丽:容貌光艳美丽。昳:美丽。

  (5)朝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朝:早晨。服:动词,穿戴。

  (6)窥镜:照镜子。

  (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孰与,谁,哪一个】。【孰与:与…相比,谁(哪一个)更…】(有争议)徐公,人名。

  (8)君美甚:你美极了。

  (9)及:赶上,比得上。

  (10)不自信:不相信自己(美)。宾语前置用法。

  (11)复:又。

  (12)旦日:第二天。明日:第二天。

  (13)与坐谈:与之坐,陪客人坐。介词“与”的后面省略宾语“之”。

  (14)孰视之:仔细地察看他。孰,通“熟”(shú),仔细。之,指城北徐公。

  (15)弗如远甚:远远的不如。

  (16)暮寝而思之:夜晚躺在床上思考这件事情。暮,夜晚。寝,躺,卧。之,代词,指妻、妾、客“美我”一事。

  (17)之:助词。美我:以我为美。美,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以……为美。

  (18)私:动词,偏爱。

  (19)诚:确实,实在。

  (20)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动词,以为,认为。

  (21)方千里:方圆千里之内。

  (22)宫妇左右:指宫内的妇人、姬妾;左右:国君身边的近臣。莫:没有谁。

  (2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2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大王受蒙蔽很厉害。蔽,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甚:厉害。

  (2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能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面刺,当面指责。过,过错。者,代词,相当于“……的人”。

  (26)能谤讥于市朝:能在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讥,指责议论。市朝,指众人聚集的公共场所。

  (27)闻寡人之耳者:被我亲耳听到,闻,使……听到。

  (28)门庭若市:宫门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

  (29)时时:有时。间(jiàn):间或,偶然。进:进谏。

  (30)期(jī)年:满一年。期,满。

  (31)虽欲言无可进者: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3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的身居在朝廷,不用一兵一卒,就能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二、词性

  (1)题目:讽用比喻、暗示等方法,委婉...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文字音

 

  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推荐“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文字音”,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文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夫] 读(fú) 予观夫巴陵胜状 若夫霪雨霏霏 夫环而攻之

  读(fū)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夫呓语

  [间] 读(jiān) 奉命于危难之间

  读(jiàn)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遂与外人间隔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王] 原音(wáng)破音(wàng)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 原音(yǔ)破音(yù)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孰为汝多知(zhì)乎 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以应 亡同无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 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kèhán)

  燕(yān)山

  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推荐阅读: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句式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虚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实词

  中考语文文言文:文言文猜读八法考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实词

 

  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实词”,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 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 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 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 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一一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一一的方法一一的原因)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亲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 (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以为(把一一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

  (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打洞)其中

  妇抚儿乳(喂奶)

  名(取名)之者谁

  公将鼓(击鼓)之

  置人所罾(用网捕)鱼腹中

  狼不敢前(上前)

  愿为市(买)鞍马

  不能名(说出)其一处也

  ② 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

  ③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

  择其善(优点长处)者而从之

  亲旧(亲戚朋友知其如此)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百废(废弃的事情)具兴

  ④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擅长善于)口技者

  恢弘志士志气(...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虚词

 

  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虚词”,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初中常见文言虚词集录

  之:

  代词,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如:渔人甚异么愿陛下亲之信之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义。两狼之并趋如故 无丝竹之乱耳

  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 寡助之至 多助之至

  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 久之,目似瞑

  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在”“到”。其一犬坐于前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告之于帝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

  介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 。以刀劈狼首

  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 咨臣以当世之事

  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河曲智叟无以应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属予作文以记之

  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以伤先帝之明

  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焉

  焉:

  语气词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又何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

  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尚思为国戍轮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为天下唱 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绍行为动作发...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句式

 

  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句式”,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 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

  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有标志词语,“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有标志词语,“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有标志词语,“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初中文言文通假字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9、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30、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3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32、...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初中文言文中的成语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则》)

  ·讳疾忌医:有病不肯说,又怕见医生。比喻有了错误、缺点,生怕别人批评指出。

  病入膏肓:指病已危重到无法救治的地步或事情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程度。——《扁鹊见蔡桓公》

  ·柳暗花明:指环境或境界的骤然转变。多指由逆境转为充满希望的顺境。

  (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扑朔迷离:模糊不清,很难辨别是雄是雌。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看清底细。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诗》)

  ·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第二册

  ·世外桃源:原指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幽美的世界,现在用以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桃花源记》)

  ·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花源记》)

  ·无人问津:没有人来问渡口了,比喻没有人再来尝试或过问。(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记》)

  ·吴下阿蒙:比喻缺少学识,才干的人。(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士别当日,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庞然大物:形容体积大而笨重的东西。现在多用来形容外强中干的事物。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黔驴技穷: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黔之驴》)

  ·老骥伏枥:老了的好马,伏在马房中却还想去跑千里的远路。比喻人虽然老了,但仍有雄心壮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源头活水:比喻生活气息浓厚,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

  ·愚公移山:比喻做事有毅力不怕困难。(《愚公移山》)

  第三册

  ·明察秋毫:能清楚地看到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目光敏锐,连极小的事物都看得清楚。(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闲情记趣》)

  ·挥汗成雨:大家用手抹汗,洒出去就像下雨一样。原来形容人多,后来也形容出汗多。

  ·比肩继踵:肩膀靠肩膀,脚尖碰脚跟。形容人多,拥挤。

  ·张袂成阴:张开衣服袖子就能遮住阳光,形容人多。(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晏子故事两篇》)

  ·不求甚...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初中文言文重要语句翻译

  第一册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第二册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乐,自由自在。

  10.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1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1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1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

  1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第三册

  15.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曰。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三峡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足以遮挡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16.虽乘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没有这样快。

  1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满地,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里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错,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18.闲 静 少 言 ,不 慕 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他喜欢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钻牛角尖。

  19.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亲友请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气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后就走,不和别人虚情客套。

  20.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 短褐穿结, 簟瓢屡空, 晏如也: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名词的词类活用

 

  出国留学网为您整理“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名词的词类活用”,欢迎阅读参考,更多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中考栏目。

  中考语文文言文考点:名词的词类活用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1、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把……当作宾客。

  2、鱼肉百姓鱼肉:以……为鱼肉

  3、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仅仅把亲人当作亲人,不仅仅把孩子当作孩子。"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使天下之主臣服。)

  1、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2、汗牛充栋汗:使……出汗

  3、齐威王欲将孙膑将:任命……为将

  推荐阅读:

  中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汇总

  中考语文常用的修辞手法考点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文言文猜读八法考点汇总

  中考语文阅读积累:关于感恩父母的名言名句

  中考语文阅读积累:孔子名言名句

...